维护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选择

2019-01-12 10:53
赢未来 2019年31期
关键词:思潮网络空间网民

中共邹城市委党校,山东济宁 273500

1 建立健全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机制,为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1.1 推进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意识形态的网络化、数字化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趋势,倒逼党和政府去推进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因此,要建立健全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和管理体制,包括常态管理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根据网络传播学规律,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做好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加强网络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常态的预测机制、对话机制、疏导机制;将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把应急管理融入日常的管理当中,推进互联网意识形态管理的有序化、制度化、规范化。

1.2 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规范信息传播秩序

互联网发展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挑战与威胁,有效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建立健全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规。必须认真总结我国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出台各类维护互联网积极健康环境的法律法规,规范信息传播秩序,降低互联网发展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应当针对网络犯罪、造谣传谣、发布危害国家利益的信息等方面的行为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条规,为依法治网提供法律支持,最大范围的约束公众的网络失范行为。另一方面,加大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力度。首先要强化对新闻媒体的监管。除了存在人民网、光明网等官方媒体外,还有大量的民间媒体,其中一些媒体为了访问量和点击量,经常会发布一些错误观点和信息,混淆视频,后果恶劣。因此,要加大对网络空间的整治力度,按照行政监管、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的原则,共同维护好网络空间健康的生态环境。

2 构建积极健康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

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就在于这个国家的人民能将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评判标准作为共同的精神基础,进而靠着内在的道德自律以及外在的法律保障使整个国家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2.1 构建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主导网络文化

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中之重。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却面临着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上异常活跃与复杂。应对互联网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带来的冲击,最根本的途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去融进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空间里生根发芽,走进大众的视野,使马克思主义更加的大众化。在传统传播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受众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校学生等,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 亿人,如果能利用好网络空间,抓住契机,顺势而为,化挑战为机遇,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对象的范围,相信能更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微视频去传播马克思主义。主动适应互联网的语言特点和传播特征,进行形式上的创新,构建民间的话语,接地气的话语,把晦涩难懂的学术话语转换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号召力、感染力。

2.2 构建多元化思潮并存的网络文化

在我国,一元化主导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在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反对排斥社会思潮的多元化。马克思曾说:“在不同的占有形式、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所以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关系,,从而在思想领域形成毛泽东主席所说的“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首先在网络上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监督。对各种反党、反社会、虚假的、错误的信息进行甄别,肃清网络空间的环境。其次,根据网民的心理,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面对各种突发的舆情事件,要及时公开事实,并树立好政府形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最后,要全面提升网民素质。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民容易放低自己的道德底线,把网络作为法外之地。所以,要全面提升网民素质,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要强化网民的法制观念,把维护网络环境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猜你喜欢
思潮网络空间网民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