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秋冬季注意“虚”与“郁”

2019-01-13 07:28中日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黄柳华图片提供站酷海洛
中老年保健 2019年11期
关键词:血虚阳虚阴虚

文/中日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黄柳华 图片提供/站酷海洛

白露一过,秋意渐浓,秋去冬来,一年中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发期又来临了。人们自然想到该如何通过“进补”来防病、强身。天气日趋寒冷对身体有影响,这一点相信中老年朋友们都会比较关注。然而,这段时期的重要节日多或再遭遇突发事件,都易引发中老年朋友的情绪波动,这些情绪变化对心脑血管等疾病所产生的损害往往容易被忽略。对此,我想从中医的角度来谈谈在秋冬季节老年人应如何进行“虚”与“郁”的调补。

老年人的“虚”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即疾病,“气”即人的正气。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与疾病必然使正气越来越虚。究其原因,或因体质薄弱,或因久病伤正,或因突遭邪气侵袭伤及正气致“精气夺则虚”。虚证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即“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并且这些虚象又多体现于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如心气虚、心阴虚、肺气虚、肺阴虚、肾阳虚、肾阴虚等等,都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凡气虚与阳虚都属于阳气不足之类,临床均可出现面色㿠白或黄白、气短懒言、自汗乏力等症。阳虚为气虚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显著寒象,如比常人怕冷,四肢厥冷等。血虚是血液亏损,既可伴有气虚(气血两虚),又可与阴虚同时出现(阴血亏损),常见消瘦、眩晕、心慌、失眠等症。单纯血虚或气虚时面色是淡白或萎黄的,伴指甲色白、手足麻木,并可出现一定程度“寒象”,而阴血亏损时又可伴有一些“热象”。阴虚是阴液不足,往往出现燥热之象,如面红升火、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遗精等。临床上老年人单纯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不多,所以中医辨证很重要。如为气血不足,还得分辨是气虚为主还是血虚为主,如为气阴两虚,也得分清是气损及阴还是阴损及气,立法用药时有一定倾向性,借此选择不同的中药配伍来进行调补。

老年人的“郁”

《素问·举痛论篇》曰:“有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由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医原·卷下内伤大要论》又强调“高年亏损者,由衰者所致,此外,无不由心火妄动,耗散其阴而起”。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多数人告别了吃饱穿暖的最基本生活需求,但心身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病都越来越多,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焦虑症、抑郁症等等,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并影响其寿命。我认为,这些疾病的产生与“郁”有关,决不能单纯用“虚”来解释。由于老年人的情绪、社会阅历、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环境因素以及所患疾病不一,所以每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情感活动等也是不同的。我们每天要面对的事、要接触的人都非常多,必然引起内心的波动,甚者犹如大海波涛一样起伏。有些老年人常常把想不开、不愉快的事放在心中;有些老年人脾气暴躁,一有不顺心之事,便“一触即发”。诸如此类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加之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可产生机体的气机不畅,气机不畅又可直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产生不同的郁证,这便加快了衰老的速度并引发各种疾病。

金元医家朱丹溪提出“六郁”学说,指的是气郁、血郁、湿郁、火郁、痰郁、食郁六种“郁”证。其以气郁为先,指的是初病都为气郁不畅—气滞,久则气郁可致脾运不足生湿,产生湿郁;气郁化火或湿郁化火而成火郁,湿郁、火郁久则均可引起痰郁;气郁致胃不和,食不化而成食郁。所以上述六郁既可单独致病,又可转化和兼夹,最终产生的结果是“郁”加重了“虚”,使原来虚的脏腑更虚,所以中医调理疾病决不是单纯的补“虚”,必须同步调治不同的“郁”,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临床上对“虚”、“郁”兼有的老年患者,一定要权衡孰轻孰重,分清主次、先后,来掌握好“补”与“通”的比例;也可先治“郁”,再治“虚”,中医叫“先标后本”。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中医辨证为气虚又兼气郁,常用补气、理气、行气相结合,气流通了,整个脏腑功能才能运转起来,吃进去的补气药才能起到补益作用,常用党参、黄芪、佛手、玫瑰花、陈皮等中药进行调治。又如辨证为气虚又兼血瘀(血郁)者,治当补气同时加用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益母草、三七等。有些老年人久病,“虚”、“六郁”兼有,可在补不同“虚”的同时,再加用《丹溪心法》的越鞠丸中成药(或目前的越鞠保和丸)。该成药既可理气解郁,又可宽中除满,具有解诸郁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还有镇痛、抗炎、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系统的疾病治疗中。此外,患有这些疾病的老年人还必须配合心理治疗,只有调动他们的智慧之心,培养能够很好回应这些境界的能力,才能让内心平和清明,有利于疾病的尽快康复,还可延缓衰老,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典型案例介绍

孙某某,女,55 岁,2018年7月中日医院初诊。

患者自幼胃脘经常不适,伴嗳气吐酸水,数年来又新增按压身体任何部位,如肩、背、四肢,即刻频作嗳气不断,甚为痛苦。2018年5月起因情怀膹郁,上述症状越来越重,曾在多家医院经胃镜等理化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叠进中医药物罔效。来我院初诊见患者面黄憔悴,神情痛苦不安。望舌偏红少津、苔白糙、边有点痕,舌下脉紫白迂曲;脉细弦。患者自述胃脘部畏寒,需晒太阳出汗后诸症始能慢慢缓解(夏日也如此),食纳甚少,不能进食生冷油腻食品,伴胸闷不振、全身乏力、大便或结或稀。此例辨证为脾气气阴不足,又有气逆痰结化热、瘀滞不畅,属典型的“郁证”。由于“虚”“郁”而病,选择了先以调气解郁、清热化痰,少佐补脾和胃之法。仅中药内补一周,症状就明显减轻,再逐步过渡到扶正固本,约调治一月所有症状全部消失,身体完全恢复了健康。

猜你喜欢
血虚阳虚阴虚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石榴补血糖浆对血虚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阳虚体质睡眠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血虚≠贫血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
血虚≠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