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信息技术如何因材施教

2019-01-13 16:44杨恬
魅力中国 2019年38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因材施教分层

杨恬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塔里木高级中学,新疆 阿拉尔 843300)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就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高中信息教育中要体现出整体与个体的差异。就像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我们要去积极地发现差异、理解差异,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使高中的信息教育能够人尽 其才。

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信息课堂中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的意识呢?

一、学生“材”的多变性

虽然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高低之分,但是必须注意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组织教学的,所以恰当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笔者将高层学生安排在机房的边上两排,而让中层和低层学生交替坐在中间两排,方便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教学,低层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从心理上说,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点或者差不多的同学的帮助,高层学生在一起学习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提高。这种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上课进行组织教学,有利于进行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如何做好因材施教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中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

(二)分层次设计问题。

在讲课中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常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习好的同学爱听,因为他们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来,而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感到听不懂,容易产生弃学思想,造成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这时教师就要注意所提问题要难易结合,难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同学来回答,容易的问题让学习较差的同学来回答。

(三)分层次课堂教学。

其中基础性的问题面向学困生,中档题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面向优等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题,各有所得。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分层对待,使学困生也能大胆地回答问题,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的信心,使他们学的轻松,学的主动。

(四)分层布置作业、练习。

作业是我们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情况的最有效的反馈手段。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于优等生的作业,应以知识的灵活应用为主,要求他们做一些较难的题,培养灵活性和创造性,并加大前后知识的联系。对中等生,应以本节内容熟练应用为主要目的,并要求他们做一些选做题和富有思考性的题。而对于学困生,以本节内容的基本方法应用为主,加大学困生的操作技能练习与巩固。

(五)分层次学生评价。对学困生多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中等生,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对优生,则高标准、严要求。

三、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我演示你观看、我操作你模仿,然而这些教学模式早已落后,现如今的学生早已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而且信息技术课堂真正重视的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创设一些现实的、贴近我们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然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全过程中,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课堂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评价。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出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来共同提高评价能力,增强自我约束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要坚持基础性教学内容与个性化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原则

前面已经讲了,分层要教学的目的是为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化的发展,避免整体化教学所带来的学习优等生吃不铇,学习困难生吃不透的现象,但是,并不是说,分组以后每个小组都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了。如果这样的话,分组学习则成了分班学习,只不过由原来的大班变成了现在的小班而已。应该看到,班级内部分组让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都能得到最大的收益,最终目的还是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必须要坚持共同要求与个体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基本的内容,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优等生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加量,拔高。允许他们在学好规定内容的前提下,个人钻研,超越大纲学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分步要求,放松标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降低要求。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是底线,这个必须保证。

信息技术课程是集知识与技术于一体的课程,其具有工具性、综合实践性等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按照大纲或者前人的经验和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我们要根据学校现有的硬件设备情况、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源于教材,又要突破教材,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因材施教分层
将“减负增效”与“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教学与作业改革实践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有趣的分层现象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雨林的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