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舆论生态”的现状及原因透析

2019-01-13 16:44刘允华王瑜马丽闫丽
魅力中国 2019年38期
关键词:网民舆论民众

刘允华 王瑜 马丽 闫丽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受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政治气候的影响,国内意识形态领域也不平静,也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思想分化倾向。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日益成为了社会舆论场,民众的参与热情高涨,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网络舆论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当前互联网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舆论和人心向背,随着5G时代的来临,各种思潮交锋,网络舆论生态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和分析问题,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舆论生态。网络舆论生态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各级管理部门共同推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总体来看,当下我国网络舆论生态整体向好,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新时代网络舆论生态有了新的现象。

一、舆情主题“上升”

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技术提升,逐步使人们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的点评、参与方式、场所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给新媒体传播时效快,传播领域广的优势,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涌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大家更趋向于在网络上表达看法、诉求愿望,网络已经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舆情评论中来,整个社会议题开始越来越“亲民”,大家关注的热点更多地开始涉及民生话题,如就业、养生、教育等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处置舆情的过程中如果忽略网络舆论的存在,民生诉求也可能转为政治诉求,与意识形态、社会政治、普世价值等话题勾连,舆情态势也更加多元化,更具复杂性。综合来看,舆论压力可能是未来政府决策长期面临的政策环境。

二、民众心态“转型”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安定问题,一件偶发的社会事件,也许会引发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网络舆论生态中充斥了大量利益矛盾的诉求,各种倾诉相互交织,各种意见此消彼长,民众的社会心态也随着社会的变化正在转型重组。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政府反腐力度空前,网络空间治理显著,越来越多民众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警惕各种思潮和水军,逐步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面对社会公共讨论的问题,参与度广泛,思考深入,网民已经成为了颇具能量的“新意见阶层”。在民众心态悄然转向的基础上,大众舆论生态诚如双刃剑,这种高期待有时也会产生负面的不理智情绪表达,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将面临更多风险和问题。

三、群体意识“失焦”

随着公民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参与公共事件的热情不断高涨,新媒体正成为社会舆论的源头。“失焦”指网络舆论偏离中心议题、偏离事件本身,不断朝着其他方向扩散。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匿名化、传播速度快和交互传播的优势,所有参与者可以获得“屏幕前的安全感”并在网络舆论场中寻找共鸣,很容易实现个人表达转化为一定范围的群众表达,把某个偶然问题变成公共话题引人围观。互联网作为媒介中心,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等形式提供给广大网民随时随地自发表达意愿、诉求的条件,每个网民都可以自由地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评论者,而且能够在极短时间和极大范围内传播出去,进而形成舆论影响,进一步加深了公众的复杂感受和表达焦虑。新时代,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公众的意见表达空前活跃,民众对新政策的关注更加强烈,群体意识“失焦”不仅不利于解决矛盾,而且会导致群众负面情绪高涨,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渠道,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它。然而,近年来,网下发生的各种热点和焦点问题,都会迅速转移至网上,并快速传播、扩散,演化为网络舆论,甚至一些舆论在网络空间被“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来,产生这些现实问题的原因值得人们深思。

(一)网络舆论自由但缺少自律。

新时代,互联网与生活已经不可割裂。每个网民都有自由传播、评论信息的自由,网民的言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的是和风细雨的劝诫,有的是针砭问题的质问,有的是三言两语的评价,有的是缜密思考的建议,这些信息的传播时效、覆盖范围和民众参与度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给予和替代的。然而,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网络监管的滞后性,使得网上一些有害的、虚假信息在某些人的有意推动下泛滥,如引起网络热议的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等言论,无论是主观故意,还是客观无知,都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损害,网民的舆论自由传播缺少自律。针对这样网络舆论生态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的现象,广大群众必须提高警惕和辨别能力,强化网络道德自律,对网络传播行业加强管理。

(二)网络舆论有主导但缺乏监督引导。

民意只有得到顺畅的表达,才能激发网民参与国家治理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才能使党和政府与网民的意见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稳定和谐的舆论生态。在网络舆论中,有些意见充分、全面、真实地反映网民的意见和呼声,能够代表多数网民的立场和主张,成为网络舆论的主导,我们应该正视这些矛盾,解决民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但同时应当看到,网络舆论的匿名特性和虚拟特性总会有一些“强势”的虚假声音,这些片面、极端的观点在所谓网络大V和网络水军的推动下,以“群聚”的方式迅速散发,误导民众意识。针对这类现象,我们可以认识到网络舆论还需要加以正确的监督引导,严防网络事件造成恶劣的舆论影响。

(三)网络舆论可以包容但难以一致。

在“人人即媒体”的网络环境下,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是网络传播活动的主体,互连网的广泛性和自由程度决定了它是最具有包容性和人性化的舆论生态空间。网络舆论的包容性强,涉及内容广泛,很难实现高度一致,需要加强引导教育。

总之,新时代面临新问题,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安稳。总书记特别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网络强国建设,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推进新时代网络舆论生态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网民舆论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