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互联网思维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9-01-13 16:44黄苏子
魅力中国 2019年38期
关键词:服装行业服装设计服装

黄苏子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引言: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各行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互联网思维。转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同时对行业效益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消费模式改变的同时,为服装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高校只有针对行业背景及时调整人才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兼具互联网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互联网思维人才培养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为服装行业带来剧烈的竞争,同时也为该行业带来发展的机遇。当前我国服装行业正处于转型时期,一直以来,我国为制造服装强国,但是在服装设计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在产业链中过度依赖劳动力获取利润,这样无疑不利于该行业发展。在互联网逐渐发展的背景下,服装行业逐渐转向网络设计和制造,因此相关设计人才只有具备互联网思维,才可对设计作品进行不断创新,促使此行业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更愿意通过网购获取相应产品。服装企业要取得长远发展,应具有大量掌握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因此,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重点培养互联网思维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有按照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才能提升其互联网应用能力。同时强化校企合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其兼具设计理论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在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人才,助力我国服装设计行业发展[1]。

二、互联网思维人才人才培养重点

(一)培养学生用户思维

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思维决定着互联网的主要内容,高校在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应结合用户的特点以及行业需求,时刻将用户放在首要地位。在服装行业中,用户即是消费者,其喜好可决定设计产品的销售业绩。因此,教学环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维,使其可利用互联网分析用户习惯、特征等展开设计,使设计作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培养学生大数据思维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下,设计专业学生应善于使用大数据对消费者展开分析,使作品符合客户需求,进而促使该行业长期发展。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碎片思维,当前各种手机、移动平板等移动设备购物。在高职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明确碎片化信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根据服装行业消费者的消费特征,设计出相应的产品。重点讲解怎样获取对消费者的关注,如何让其在碎片时间内产生购买服装的欲望,使自身设计作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三)培养学生互动思维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移动终端应用日益广泛,促使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部分服装企业利用微博展开设计产品的宣传,吸引公众注意力,进而提升公众对产品的关注程度。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应培养学生利用以上平台,开通微信公众号,在其中发布服装设计作品,吸引粉丝的关注,同时利用平台高效和粉丝之间展开互动,吸取粉丝意见对设计作品进行优化,设计出和粉丝要求相符的产品。只有学生具备利用新媒体的思维,才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自身设计作品进行推广。

三、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互联网思维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大量实用型设计人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重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通常服装设计专业中传统的实训包括手工和创意两种形式,为教学环节的重点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具体设计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各类实训课程,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在设计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按照设计内容展开分类教学,针对不同的授课主题,组成教研小组,将构思、创意和工艺等教学思路融入其中,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为其提供指导。

例如:讲解传统手工制作相关内容时,涉及到刺绣、扎染和蜡染等内容,教师可将以上内容和教材内容相互结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为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可将授课内容和网上流行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等充分联系,让学生基于传统设计方法,将各种流行元素融入到设计当中。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强化学生对传统设计方式的理解,同时还可更好地应用互联网,培养学生新时代的互联网思维,实现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的性创新,体现出专业教学特色。此外,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表现,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保障所有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强化其互联网思维[2]。

(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创新能力是设计实践过程展现学生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人才具备的创新能力也是促使设计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设计专业性较强,服装行业具有明显的变化性特点,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保障服装企业的生存。因此高职院校应重点对人才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结合互联网思维,逐渐培养设计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才能保障学生的长远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强化设计理论与设计技能,在学生对以上内容有充分的理解之后,逐渐通过实践将自身的创新意识应用到设计过程,进而形成创新能力,以新的设计理念完成服装产品的创新,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发展相适应。例如:在培养学生互联网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高校可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展开服装设计。从设计专业角度看,服装设计是将艺术之美融合其中。消费者要求日常服装的具有完美的外观,并展现出设计艺术。因此,高校应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促使学生设计过程可更好地将艺术理念融入其中,设计出和大众审美观念相符的服装产品,不断延长设计作品的生命周期。

(三)强化网络实践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为其提供实践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网络思维,可利用互联网和服装企业、纺织企业等展开交流,以便设计专业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有真实地理解,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激发其设计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在网络环境下,产生各类网络销售模式,网购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环境下,服装设计者应从市场角度出发,在设计过程体现出服装产品的品牌价值,并构建出市场发展新模式。高职院校应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其利用网络资源,设计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在全新的网络营销模式下,对设计过程展开有序管理,结合线上、线下共同发展,并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例如:学生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分析设计行业的大数据,调查服装设计行业市场信息,促使学生逐渐形成互联网思维,并具备国际设计视角,结合服装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制定出互联网思维、设计项目、服装市场相互结合的设计模式,以适应该行业的不断变化。在具体网络实践过程中没重点应培养学生终端操作技能,这样学生可更高效地利用好各类新媒体设备展开设计工作,同时还应强化学生网络设计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和数据,准确判断出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以及设计行业发展趋势,结合线上操作和线下操作设计出符合大众需求的设计作品[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应结合行业背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握人才培养重点,使其具备用户意识和大数据思维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结合网络实践,完善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猜你喜欢
服装行业服装设计服装
《纺织品 遮热性能的测定》等9项纺织服装行业国家标准发布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2022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让人心碎的服装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49项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将于2016年9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