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村文化活动中心设计与探讨

2019-01-13 16:44董玉超周甜甜刘佳佳凡欣
魅力中国 2019年38期
关键词:村民空间活动

董玉超 周甜甜 刘佳佳 凡欣

(浙江省嘉兴市嘉兴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00)

一、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村文化活动中心是基础服务活动场所,关系到农村各产业的发展,通过活动中心的建设,进行文化学习、社团活动、党员议事以及宣传教育等活动。同时服务群众生活并提高村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质量。因此课题组将尝试从空间布局、活动形式、人性化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为实现“美丽乡村”、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等方面着手设计分析村文化活动中心,为农村生活环境提供多样的互动空间。

二、村文化活动中心现状

(一)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积极性和参与度

现有村文化活动中心室内环境的简陋,设施不完善导致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农村大多数村文化活动中心不论从外观、活动形式来说,大多千篇一律,较少能为村民互动提供交流机会,并且缺乏娱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一方面大量形式单一的设施被放在同一个空间,活动过于无趣;另一方面,村民往往更加喜爱人群聚集的场所,单一的活动形式使村文化活动中心无人问津。因此现如今的多数村文化活动中心举办的活动难以满足村民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村民参与娱乐活动的积极性。

(二)村文化活动中心空间分区不合理

在现有的村文化活动中心空间布局中,村民活动空间常常无法进行明确的划分。比如村民活动空间被当做村委会专属地,使村民望而止步;空间界定划分的不足使村文化活动中心成为摆设。另外现有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对场地区域的把握也缺乏理性的思考,譬如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没有明确的范围划分,使村民无法进行丰富的活动。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也缺乏对场地空间的考究,由于乡村建设的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空间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三)村文化活动中心缺乏地域代表性

地域文化从整体上决定一个地区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导向作用。现有村文化活动中心比较缺乏对地方文化特色的融合,例如建筑外观、自然生态等方面均未考虑到因地制宜的原则,过度追求形式的美感,忽略原有的文化基底。导致村民对村文化活动中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足,对文化进行传承和传播的积极性并不高。所以村文化活动中心从各方面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四)村文化活动中心针对服务人群的局限性

大多村文化活动中心对各年龄段人群的服务不够到位,比如只设置供老人活动的棋牌室、只为村干部或男性提供开会场所,对妇女儿童的文化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缺乏重视,从根本上降低了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使用率,更使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缓慢,也无法带动整个乡村社会更加互助发展,乡邻和睦。村文化活动中心为各年龄人群提供服务场地与形式,不仅提高能村民生活多样性,也将极大地带动农村文化建设。

三、村文化活动中心设计建议

(一)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建设多样化活动中心

合理利用场地资源建设活动中心,不仅能节约施工成本,而且能提高村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内容和形式两者是建设多样化活动中心的重要组成因素。考虑村民需求建设一个集文化活动、村民健身、科技培训为一体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室内设图书阅览室,培养村民文化素养,宣扬新时代正确文化知识同时摒弃封建腐败旧文化;设村民娱乐室,提供给村民进行文艺演出、广播电视、文体教育等。实现活动中心软件与硬件相适应、服务与设施相配套,同时加大对文化活动中心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其更好地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保留文化人才使村文化快速发展。[1]

位于中国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觅子乡的三河村通过对乡村建筑的重新构造满足了村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更提高了将人文和精神层次。其中包含了村史馆、信息交流站、阅览室、科教宣传中心、健身场等文娱活动,不仅丰富了文化内容,同时加强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二)村文化活动中心设计空间合理布局

村文化活动中心应该有合理的布局,来不断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村民提供文化、体育、教育、科普、信息等服务的公益性、多功能设施。

村文化活动中心构建按照合理分割、形式多样、资源共享的要求,注意动态文化活动与静态文化活动区域合理分割,避免干扰村民的正常生活。办公用房和辅助用房应尽量节省,让更多的设施面积用于公益性文体活动。按配置标准建成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内各个功能部分不得轻易改变性质、功能,或挪作他用。[2]

位于富阳的东梓关村活动中心就体现了布局的合理性。东梓关村的公共活动场所,以较小的设计尺度承载村民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娱乐、商业、健身等各种生活化的体现被设计分为相对独立的场景。当有需要集中人群的场合如会议、集市、看戏、红白喜事等,则可通过合理的布局将空间重新整合。

(三)村文化活动中心融合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文化活动要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传统习俗及村民的需求来开展。[3]村文化活动中心要在文化活动、建筑的材料、风格等方面体现地域特色。在建筑内部可建设乡情村史陈列室,用文字、图片、文件等方式讲述村落的变迁、先辈事迹、乡村荣誉等;对村落发展规划、前景进行展列,让村民了解本村文化和风土人情,留住村落历史记忆和乡愁。尽可能将原有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如植被、地形、古树等融合到村文化活动中心的设计中。[4]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不仅吸引文化人才回乡继承和宣扬村文化,更为村文化活动中心融入了地域特色。[5]

马庄村村委会坐落于潘安湖西侧,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马庄村两层古色古香的文化大礼堂了。这座大礼堂外观与马庄村的整体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其中可以组织各种文体活动,还可以在此处开会,进行技能培训和民俗展示。通过村里的老照片和历史物件,记录和展示马庄村的光辉历史及荣耀,使村民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来此的游客更加了解村中的历史文化。

(四)人性化村文化活动中心设计

传统的设计大多没有考虑到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而人性化的设计,不仅照顾到了特殊群体,而且对于正常人的需求也做到更加细节化。

对于人性化村文化活动中心的设计,本课题组初步构想了以下策略与原则:

1.地域范围较大的村落,可将村文化活动中心变得更为广泛,形成村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服务型场所,为村民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

2.为留守儿童设置游乐区域,提供运动场所以及阅读学习室,关注儿童成长安全。

3.为妇女提供聊天场所和聚集地,增加其生活乐趣。由于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功能空间增加,还可适当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

4.村文化活动中心应该建有方便残障人士出入的无障碍设施,如室外设置缓坡道,高层建筑室内设置残疾人电梯,厕所也应设有专门的残疾人专用厕所。无法安装电梯的建筑,应该将残障人士的活动项目安排在底层。

5.如果活动项目众多,使用功能繁杂而没有合理规划好各部分的功能要求,那可能会造成空间使用的混乱或者空间的浪费。所以要把空间根据其功能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使它们既有联系,又是分离的状态。做到——“内外有别”、“干扰分区”。

四、总结

(1)乡村活动的多样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大了村民家庭、邻里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2)本项目探讨对村文化活动中心的空间合理布局有利于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提高广泛性和参与性。(3)村文化活动中心地方特色文化的结合不仅可以延续乡村文脉,对实现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能弘扬本土优秀文化,推进产业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原有问题,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尝试用现代简洁大方设计方法与传统地域文化结合,设计具有浙江传统地域特色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本次设计希望通过多样的空间内容,带动村子的文化传承,以完整的空间设置、结合本地域的材料资源,将空间和文化精神融为一体,为村庄注入新的活力。课题组成员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村文化活动中心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实地调研数据和大致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村民空间活动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空间是什么?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创享空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