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

2019-01-13 08:41皮震静
魅力中国 2019年36期
关键词:古诗文文言文高中语文

皮震静

(江西省武宁县第一中学老校区,江西 九江 33230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记录下了中华文化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需要传承这份文化瑰宝,这就要求我们学好文言文、用好文言文。而高中的语文教学采用普通的逐字逐句的教授方法,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造成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改变高中文言文教学势在必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一)高中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普遍偏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也是助推教学质量提升的催化剂。高中生唯有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从阅读文言文入手,逐步品味文言的表达精美,进而领会到文言作品创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意境和精神内涵,掌握文言文学习的精髓。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古老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并不能吸引青少年的关注,他们反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流行歌曲、街舞等内容上。

(二)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存在理解上的误区。文言文与我们今天所讲的白话文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有的是单个的词语,可以表达多个含义,比如古代所讲的“妻子”指的就是“妻子和儿女”,而现代的“妻子”则单单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因此,相对于古代文言来说,现代白话语境下则是将词义缩小了。也有的是与本意谐音的通假字,比如“要”通“邀”,表示“邀请”。而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不太重视这些细节,就会出现理解错误的问题。

(三)教师的教学引导方式存在欠缺。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重视让学生理解的过程,这样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背诵和记忆。但是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单单强调学生背诵的过程,而对于文言文解读、解说,则是一笔带过。试想在对文章内容不理解的情况下,单凭机械背诵能够记忆多少,记忆的时间又能保留多少?

二、追根溯源,掌握文言文用词奥妙

要做到“学与用并重”,不能只是简单的背诵、理解、审美,还要学会追根溯源,了解文章中每一个词语的表达意义和用词奥妙。

语言学习不同于其他内容,需要追根问底。朱熹主张“熟读精思”,学习文言文,不能忽视任何内容,除了教材、参考书中列举的内容外,还要学习“辞采”、“句式”、“语音”、“造字”、“造像”的智慧。高中时期接触的文言文,字数不多,《滕王阁序》——773字、《岳阳楼记》——367字、《醉翁亭记》——402字,对其中的内容追根究底,并不需要大量时间。在学习时,我们要学会利用参考书来查找资料,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探究文字中的内涵,掌握古人语言的表达特点和深层意蕴。

如,在文言文中,常常看到“士族”、“士大夫”、“士农工商”的表达,现代汉语中,“士”代表“学位”、“士兵”等含义,追根究底,“士”到底是什么含义?查阅资料得知,早在《论语》中,就有关于“士”的记载;在《说文解字》中,“士”是“士者,事也”[2]。“士”是一個象形字,最早表达古代社会尊贵的“诸侯”、“天子”、“大夫”,了解了“士”的含义,即可顺理成章理解“士可杀不可辱”、“士不可以不弘毅”等相关内容。

三、引导学生动口多读、多背

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中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构筑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环境。许多文章读起来,都给人一种琅琅上口,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感目标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语感的生成离不开体察入微的朗读,在文本信息的输入过程中,通过人的口、耳、脑等多种器官的综合作用,将文章的音、形、义、情点点滴滴渗透到阅读者的思维容器中,经过编码、排列、组合,形成可以随时取用的语言材料,然后才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要多读,才能形成语感;多背,才能积累语言素材。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背诵一定量的古典诗文经典作品。

如《诗经》《离骚》《汉魏晋诗三首》《阿房宫赋》《赤壁赋》《琵琶行》《游褒禅山记》《报任安书》《陈情表》等这些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一定要要求学生按课文的要求背诵。表面看来,背诵似乎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思想情感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渗透到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终生的营养,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既然背诵古诗文对学生来说好处多多,那么背诵古诗文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绝不能死记硬背。

四、让文言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文言文是一种语言,语言就肯定和生活有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文言文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比如在教学《劝学》时,其中有个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在生活中,常常听见有叔叔阿姨夸赞孩子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时这句话也是《劝学》的中心句。一句简单的通俗易懂的句子作为引申,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篇文章。在生活中也常听见一句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是教育学生认真对待身旁的人,几乎人人都会背诵这句话。这句话出自高中文言文《师说》,他还有下文“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便是这篇文章的精髓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亲密,是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

综上,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尤以文言文教学为重点,但同样也是一大难点。对此,教学方法的利用可谓见仁见智,笔者在结合自身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也提出了部分个人见解并记以此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志同道合者,让文言文教学再创新的佳绩。

猜你喜欢
古诗文文言文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