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体制下建设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

2019-01-13 08:41马志玲
魅力中国 2019年36期
关键词:洋葱生物教材

马志玲

(方正县第一中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800)

从教以来,深深感受到生物教育工作的挑战性和艺术性,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向理论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实践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需更加谦虚、严谨和认真。现代高中生物知识理论内容特别的多,且微观抽象,都是按照生物科学史的发展顺序进行编排,不在像以前那么系统化、结构化。而学生反应最大的是生物的非选择题意思都懂,就是答案和参考答案不能完全相同,因而白丢分,觉得很冤。而目前的生物学科的教辅材料最大的缺点在于习题编排和答案解析上。因为奉行拿来主意和题海战术,题目质量鱼龙混杂。教辅材料中很多解析完全是就着标准答案来解析,解析地非常勉强。如:高中教材中使用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于是就有题目“使用洋葱的内表皮细胞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的实验,此陈述是否正确?”如果学生没有看清楚“内”、“外”的区别,就落入了文字上的陷阱。况且洋葱内表皮细胞的液泡没有颜色就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了吗?实验证明,适当调暗光线可以清晰地看到洋葱内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所以大多数人对于生物学科的态度是:“想说爱你有点难”。本文结合具体的生物教学案例,对生物课堂教学中艺术性导课的方法进行阐述和探讨。现把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第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第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对学生分析。

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记得再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其中有一实验步骤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放在火焰上烘干,目的是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在进行备课时我想到学生们可能会有疑问“高温不是会使细胞失水皱缩吗?这样还能观察里面的DNA和RNA了吗?”。这一点很抽象用语言很难解释,于是我想到了煎饼果子的制作方法,以此为例,学生们很轻松的就理解了。

(二)对教材分析。

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一)导入课堂,创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首当其冲,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比如在讲《细胞分裂》时,导课可以用“海飞丝洗发水”的广告视频,有一句广告语“常用海飞丝,头屑去无踪”,那么我们用了海飞丝洗发水,头屑有去无踪了吗?为什么皮肤破损后会愈合?一个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多细胞的人体的?听到这些问题,学生会有一中渴求知识的冲动,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二)合作学习,激发潜能

教学的生命在于探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程目标之一,而其间,一个关键性步骤就是探究。教师要做好这个工作,让学大于教。首先要培养探究意识,这个过程实际上和培养兴趣是一样的,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增强探究的意识。

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研学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我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有的学生对呼吸作用过程的学习记忆比作上大学:高中学校——葡萄糖,学生——丙酮酸,线粒体——交通工具,丙酮酸(学生)要从高中校园(葡萄糖)毕业,借助交通工具即线粒体去大学校园,丙酮酸一路上要想生存下来必须要有水和氧气才能到达目的地。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我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传统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学习效果收效甚微。生物课程尤其作为理科的特点,对理解、分析、逻辑能力有较高要求。

猜你喜欢
洋葱生物教材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洋葱:别闹了,我不是“白衣天使”
第12话 完美生物
切洋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