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视角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探究

2019-01-13 08:41扈艳萍
魅力中国 2019年3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校企

扈艳萍

(辽宁职业学院,辽宁 铁岭 112001)

“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实施职业素养培育,已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共识、新规范,更是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长期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一、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

(一)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目前,学术界普遍定义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四个维度。

工匠是指专注于某一领域,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道工序的手艺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在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的具体体现,与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崇尚劳动、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职业素质是一致的。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1.敬业

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勤于创新,甘于吃苦,勇于奉献,恪守职责。它是前提要求。

2.精业

精业就是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仔细打磨,追求极致,技艺精湛。“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它反映的是职业水准,是核心。

3.守业

守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问得失,专注做好本职工作。它反映的是个人品德,是保障。

二、高职农经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高职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具体实践。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个人层面就是敬业、精业和守业。

(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随着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农经管理人才。“工匠精神”已经逐渐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必需技能及态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专业要为学生注入工匠精神教育,以提高人才供给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三)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当前,在就业方面,高职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被动就业率高,自主创业占比低,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符合现代农业企业需要的智慧型“匠人”,是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有力举措。

三、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专业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和价值观,正确理解“工匠精神”核心内涵,树立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的人才观、发展观和质量观。

(二)坚持校企深度融合

“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在长期职业实践过程中养成的良好职业素养。本专业坚持校企深度合作,推进校企精准对接与精准育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生产任务中,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著,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工匠精神”养成相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三)校企共育“匠心”人才

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共商培养模式

根据合作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制定基于“工匠精神”的“三双教学交融、三阶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三双教学交融”是指校企共同组建双导师队伍、开展双课堂教学、进行双评价考核,“三阶能力递进”是指基础能力培养为第一阶段,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第二阶段,综合发展能力培养为第三阶段,形成以职业知识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素质为目标的素质体系及以基础能力为根本,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体,以综合发展能力为主导的能力体系。

2.以导师+师傅为组合,打造“双师”团队

通过多渠道培训、多途径培养提高校内导师的职业素质。聘请行业、合作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师傅,负责企业课程及企业实践的教学、指导工作,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特色鲜明的工匠型专业教学团队。

3.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共建课程体系

围绕企业岗位需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构建由思想政治模块、职业素质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活动模块组成的,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4.以项目为支撑,共担教学任务

在教学内容的开发与编排上紧扣学生就业岗位和职业成长规律,校企共同打造专业课程,以农业经济、财务、生产、物流及营销管理等过程为主线,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及行动领域确定,将“工匠精神”纳入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以实现“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入。

5.以提升质量为目标,共改教学手段及方法

对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整体优化和综合规划,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敬业、精业、守业”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6.以保障质量为基准,共设课程评价体系

加大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力度,本着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全面提高的原则设计试题,确定考核形式及评价主体,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

7.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共培学生创新能力

本专业将就业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校企合作共同研究优化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共同搭建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满意就业,开心创业。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作为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职业素质,使其为我国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校企
90后大工匠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工匠风采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