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我是改变世界的最短距离

2019-01-13 01:30程敬荣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11期
关键词:赵括书呆子源头

程敬荣

人总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理想的标准去发展,去生活。这种思想在对其他人具有教育与引导责任的教师、父母或者管理者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其实,能唤起他人内心觉醒的,是春风化雨的榜样力量,是润物无声的人格引领,是深思熟虑的教育智慧,而这些需要的是教育者或管理者自身的完善。

学习是改变自我最重要的途径。道德的建构、人格的完善与高质量的学习息息相关。之所以强调“高质量”,是想说学习是有层次的,一个人的学习停留于某一个层次,他的认知与觉醒往往就停留在相应的层次。当然,层次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韩昌黎、王国维能领一代之先,张伯苓、梅贻琦能为一代师表,是他们博观约取的必然结果。近而论之,屠呦呦能荣膺诺贝尔奖,与她博览群书不无关系。青蒿素的发明源头是东晋医药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能够找到这个源头,不会只读了这一本中医古籍吧?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因为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医药著作,屠呦呦才有了最终的发现。

仅仅只会读也是不行的。有两种阅读形式最为有效,一种是在阅读中思考,另外一种是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而不思考,等于把自己的大脑当作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这样的阅读者难以形成自己的思想,也不可能有多大的建树。历史上的赵括应该读过很多书,不然也不能侃侃而谈,获得赵孝成王的青睐与信任,但他因为只读不思,照搬照套,才中了秦将白起的计谋,使四十万赵军尽数被杀。用今天的话来讲,赵括就是个“书呆子”。我们的教育千万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不能做“书呆子”,要做一个在阅读中思考,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古人讲,知易而行难,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一定先要打败惰性。可以从小目标开始,比如规定自己每个星期写一篇文章,每个月或者两个月通过研究解决一个教育教学中或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等。等这些小目标实现后,再制订下一步的行动目标。这样自我督促,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阶段都能看到成绩,都能有所收获。

当自我发生改变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你想影响或者改变的人,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因为每个人都是他人的环境。襄阳四中“铁人”周俊致力于把班级建成“理想国”,坚持“学生在,我就在”的带班原则,带出了一个又一个“铁班”;2011屆公认“好人”潘润宇从身边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每次跑完操后不忘捡拾整个操场的垃圾,这种精神极大地影响着他人,也成就了最好的自己,他最终凭借自己的实力问鼎北大。

当我们自我完善、“成就最好自己”的同时,形成厚积薄发的动能,就会逐渐完善和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人,如此,我们的世界将得到改变。

总而言之,完善自我就是完美世界,改变自我是改变世界最短的距离。

猜你喜欢
赵括书呆子源头
赵括很忙
赵括不止纸上谈兵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常回源头看看
跳和跃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shū dāi zi gǎn jī书呆子赶鸡
眼镜+贝雷帽=书呆子的风骚
脑筋急转弯 等
赵括兵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