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演变

2019-01-13 09:50苏祺涵
新媒体研究 2019年22期

苏祺涵

摘  要  锦鲤最初是作为中国古代表示吉祥、吉利等美好愿景的文化符号,到互联网时代其形态和寓意都有了全新的建构。现代锦鲤狂欢有着心理因素,话语方式以及资本力量收编方面的促进,锦鲤狂欢的背后对于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的确定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锦鲤狂欢;资本介入;符号构建;话语方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2-0079-02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锦鲤最早是作为一个图腾图案被熟知的,从当时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以及同一时期的鱼叉鱼钩等物品可以看出,当时人们与鱼的关系十分紧密。而后锦鲤被赋予祥瑞、吉利、神圣等寄托美好愿景的意义,成为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符号。到了唐代,由于政治作用及文学作品的创作,锦鲤开始大放异彩,开始作为观赏鱼被大量养殖,锦鲤吉祥的寓意一直延续至今。

在现代的互联网社会中,“锦鲤”这个传统的文化符号是如何活跃地存在于互联网语境下,以及注入新的意义?本文将从社交媒体环境下,“锦鲤”符号构建、“锦鲤狂欢”的成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三个角度,论述“锦鲤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演变。

新浪微博搜索“锦鲤”,出现大量如“锦鲤大王”等大V,发布各式各样的锦鲤博文,文案例如:“转发这条锦鲤,会有好事发生。”“愿望和运气交给锦鲤,你只管努力就好”等。除了以锦鲤本身作为祈福符号的博文之外,还有许多由于运气较好而被称之为“锦鲤”的人物也成为大家相继转发祈求好运的符号。如,创造101节目中出现的杨超越,以及支付宝获奖的用户“信小呆”,都被网民视作“锦鲤”的存在。

1  现代锦鲤符号意义的建构

根据索绪尔对于符号构成的定义,在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下,锦鲤的所指是吉祥幸运,锦鲤符号也不仅仅限于鲤鱼的形象,麒麟等神话中的神兽甚至奇幻的天文现象都可以作为锦鲤符号的表现形式。在社交媒体语境下,锦鲤符号的表现形式以及意义都发生了变化。按功能分,分为考试锦鲤、恋爱锦鲤、平安锦鲤等;按形态分,分为卡通锦鲤、真实锦鲤、画作锦鲤等。罗兰·巴特将符号分为两个系统:第一系统指的是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相结合的表层含义,其给人直观的意义概念,我们称之为符号的外延;第二系统中的能指指代了第一级系统中符号的表层含义,而第二系统中的所指则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罗兰将它界定为“第二系统中的所指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所指与所处的文化,知识,历史等这些背景环境紧密相关,可以说正是通过这种所指与能指,世界才真正进入复杂的符号系统。”分析当今锦鲤符号的意义,应该从第二系统出发,放在更广阔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锦鲤符号在当今背景下,增添了消费及互动第二层意义。

2  现代锦鲤狂欢的成因

1)社会转型时期,网民面对焦虑所选择的精神寄托。互联网媒介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形成了受众的分众化,碎片化的表现方式,打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结构性。娱乐化,戏谑化,情绪化的内容特点逐步涌现出来。互联网的无界性和无限性使得情绪的传染呈现指数化的趋势。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与焦虑在互联网上被无限放大。根据詹姆斯凯利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提到的,“传播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仪式”的观点。在转发锦鲤的仪式中,大众自发聚集形成了身份以及文化的认同,分享了焦虑与身份,获得联结与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可以卸去现实的压力,分享快感,同巴赫金提出的“狂欢”有类似之处,所有人都不是作为观众在观看仪式,也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参与到狂欢中,呈现一种“全民狂欢”的景象。

2)“解构式”的话语方式更利于社交媒体的传播。在上文所提到的三种“锦鲤”符号传播的方式中,出现了“万物皆锦鲤”的趋势。互联网的互动性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锦鲤体”变成代表好运的全新话语方式。当用户发生了幸运的事,就可以将一些现象或自己称之为“锦鲤”。只要是美好的、幸运的、人们所期冀的都可以称之为“锦鲤”。因此,“锦鲤”从物体,变成一个符號,进而演变成一种话语。“锦鲤”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转变成一种话语和生活方式融入到互联网文化中。这种话语下蕴含着网民对于自我实现的期待。在当前年轻人普遍焦虑的环境下,锦鲤的话语方式拥有着广泛的传播土壤。

3)资本力量收编“锦鲤”符号,重构意义。锦鲤文化最早在互联网中传播是作为草根文化的一种体现。但而后随着资本力量的介入,根据罗兰巴特的“神话理论”:将符号原本的能指和所指形成一个新的能指,指向一个新的所指。锦鲤作为最初代表好运的符号最终被指向一个新的所指——消费。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曾指出,资本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符号中,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消费。如同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的概念一样,“锦鲤”虽作为一种新的话语方式,草根的文化符号,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涉及众多的方面,但其本质仍是由利益集团主导的,所生产的同质化,毫无个性,蕴含着资本化意识形态的工业产品。锦鲤文化的主体已从大众转向了利益集团。“锦鲤抽奖”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手段。商家通过“锦鲤”其蕴含着幸运的意义,击中用户的心理需求,用物质奖励吸引大众的注意力。锦鲤文化虽包含着文化属性,但究其本质来说,仍是资本的商品交换逻辑在文化符号中的体现。

3  锦鲤狂欢的影响

1)加剧青年自我效能感低下的现状。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者班杜拉曾从社会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人对于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与时代的要求,以及他们将要承担的使命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企鹅智库的《2019中国互联网趋势报告中》,33.9%的20岁以下网民认为自己有点“丧”,其中51.9%认为看不清未来,找不到方向。对于自身评估的不准确以及对于未来的不确定,使得青年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转发锦鲤”是青年提供给自己的一种“错觉”,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青年的焦虑,激活一部分的“自我效能”。但若将生活交付于运气,往往会更不利于现实生活的进行。出现“转发锦鲤”—“激活效能”—“拒绝行动”—“效能低下”的恶性循环。

2)不利于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消费观。“锦鲤抽奖”的商业模式普遍存在于互联网营销中。锦鲤看起来是用户自主选择的结果,但实际上仍然是商家洞悉了用户的潜意识后,建立起一个与用户侧写非常像的人设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让用户以为自己也是很可能成为锦鲤的。由于青少年还未形成完整的消费观年,很容易被这些“人设”所裹挟,进行冲动消费,认为幸运就可以获得大奖,不利于良好消费观的形成。

3)锦鲤文化的意义变迁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在网络的锦鲤信息中,有不良分子利用用户的迷信及趋利心理进行网络诈骗,盗取用户信息。自媒体加入到锦鲤文化的传播中来,也使得锦鲤文化变了味。自媒体公众号“今夜九零后”的作者“一地金啊”凭借一篇《在这个从小躺赢到大的女人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的文章, 炫耀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侥幸,提出“成功不靠奋斗靠运气”等观点,却达到了上千万的阅读量和转发量。否定了努力脚踏实地的意义,一味地炫耀自己的运气,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的整体风气来讲都起到了不好的影响。

4  结束语

锦鲤文化符号的意义起源于中国古代,寓意着幸运、吉利的愿景,在社交媒体技术和资本的加持下,锦鲤这个符号的意义发生了改变。这里面有资本的炒作,当代网民心态的焦虑,以及互联网技术作用的原因。在这样一场锦鲤狂欢中,用户应自身意识到锦鲤文化在当今的演变,警惕成为资本的傀儡,建立良好的世界观及消费观。

参考文献

[1]余秋苗.互联网语境下IP的符号嬗变现象探析——基于“锦鲤”IP的符号嬗变现象[J].新媒体研究,2019,5(16):31-33.

[2]韩传喜,梁姊.“转发锦鲤”和“网络迷信”——基于移动互联视角下“锦鲤”现象考察[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9,19(2):10-14.

[3]刘帅.从传播学角度解析“锦鲤文化”[J].视听,2019(7):205-206.

[4]陈昶洁.传播学视域下“锦鲤”现象背后的文化焦虑[J].传媒论坛,2019,2(15):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