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的聚焦与辐射

2019-01-13 01:29陈丽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思维

陈丽

【摘要】高中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是学生写作提升的关键,间接反映学生的思维水平。本文试图借助“类”的概念,从聚焦和辐射两个角度,探究高中语文论述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的有效策略,从而建构学生思维梯度和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积累与运用;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類”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如种类、类型、类别等;二是相似、好像,如类似,类同等。本文借用第一种概念,将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个别素材组成素材系列,形成素材中的“类”,从聚焦和辐射两个角度,探究高中语文论述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的有效策略,从而建构学生思维梯度和提升思维品质。

一、以“类”聚焦,凸显思维个性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育,高中生个性逐步形成,出现许多个性意识倾向性的表现,而这些倾向性决定着他们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艾里克森在个性发展理论里提出:青春期是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使个体成为不同于他人的独自具有的统一风格的自我。写作作为个体的认知和情意的自我表达,它的“自我”意识显然更加明显。朱绍禹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有个性地表达,体现为学生写作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因此,写作是作者借助文字来向读者表达自我的过程。余党绪在《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定作指津》中对于“论述文作者的身份”这样表述——把自己当作法官,以仲裁者的姿态,考虑相对和相反的观点,综合考虑对自己有利与不利的证据。论述文写作作为公共、理性的说理方式,一种与他人的平等对话的方式,更应该有一种自我角色的定位。

在写作这种特殊的言语活动中,同时还伴思维的发展和成熟。思维作为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由于个体特殊性,它在实践活动中,呈现出广阔性、独立性、灵活性等不同的个体特征,其中独立性最为显著。具体表现为他们在表述自己见解和主张时,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因此伴随着言语活动的持续展开,思维个性也会随之形成并凸显。

写作素材作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言语基础,理应具有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而非千人一面。所以,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立足于“我”的素材尤为必要。

然而,纵观学生积累的素材情况,结果却是杂乱无序的,并且缺乏个性的东西。从每年的学生试卷作文可窥见,无论何种论题,学生选材千篇一律,撞车现象相当严重。

为改变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引导学生在繁多的杂乱的素材中,用自己的视角,通过比较,对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斟酌与删选,聚焦它们的共同属性,然后整合、归类,最后形成“我”的素材系列。

我只为我,只在异乡处” 木心(1927—2011),本名孙璞,宇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71年,木心被捕入狱,被囚禁18个月,其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但他并没有放弃执念,一直努力专注于文学,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他不仅自己忍受了苦难,而且以博大的胸襟在苦难中是以栖居。 木心在中国国内逐渐为人所知是在2006年其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内出版之后,这一年,这位姗姗来迟的大师,终于走进了中国大众的视野。那时的木心,一个人住在纽约,自己买了房子,自己做早饭。他说自己什么都爱吃,偏爱地中海风味—白肉和蔬菜,再放点橄榄油。拜访过他寓所的上海季风书院的老板严搏非说:“木心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平平常常的一个钟、一个碗、一个勺子,放到客厅,都特别漂亮。”而他说:“有人说我是什么什么的,其实哪里是啊。我也不是什么国学大师。” “人之贵,贵在内心”唯有那些心灵纯净、不贪图荣华富贵、心底坦荡、心静如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文人,才是真正的高贵之人。他们是热爱生活的人,就像向日葵一样,总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面向太阳。他用自己的高贵对抗城市的纷杂,用思想的深刻对抗现实的浅薄,他其实一个中国牌绅士,又是一位英伦风君子。

一位特别关注媒体的学生从钱江晚报里找到了“85岁王坤森深夜拾荒5年,你是真正的‘蝙蝠侠以己之力善助别人,积聚一座善心的巨塔”的素材,从央视新闻的“奥林匹克”赛场上找到了最朴素的工匠力量素材,从《艺术人生》中找到了“过百分之一的生活,却拥有百分之九十九价值的梁朝伟”素材,等等,并将其素材命名为“正能量系列”。还有特别喜欢文人研究的学生,整理出“江南士子系列”素材,喜欢电影的学生,整理出了“观影文化系列”素材,喜欢名人哲学的学生,整理出“名言哲思”系列……

当然,这些归类积累的素材,不是简单的摘抄,学生还要呈现个性化的思考。在对“正能量人物系列”积累过程中,一般程序是先为人物定一个主题性话题,然后简单介绍跟主题有关的事迹,接着呈现相关评价,最后附上自己的思考。表1是有关“木心”的人物积累。

通过对杂乱的素材进行“类”的聚焦,学生在甄选、归类、思考的同时,思维也随着“我”的意识而呈现出更多的个性,甚至还会带来“类”的二次聚焦,最终实现类与类的融合,重组出更有深层意义的全新素材系列。

学生在对于同一个人物从多个角度进行归类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角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依据不同角度再进行重组整合:可以是同一个人物的小系列,也可以同一个主题下的不同人物的小系列。某位学生在整理赵雷这位才子的素材时,又将有关武亦姝佳人的素材放在一起,重新组合成了全新的才子佳人系列,因为他们代表着一种对“雅俗”文化的新理解。对此,学生还做了PPT进行展示。

图1-4

在学习了《老王》《说书人》两篇文章之后,学生发现“老王”和“说书人”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生活于社会的底层,生活困顿,却善良执着,哪怕在生命消逝的那刻,也能给人留下心灵的震憾。由此,学生联系了葆拉·拉罗克在《写作教程》中罗列的二十二个“显著的主题或典型的情节”,发现这两位人物的背后其实隐含深层的话题——救赎。老王和说书人一样,生于困境,死于困境,但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却成了后人精神的明灯,他们虽然没有在救赎自己,却救赎了当世人,后世人。于是学生将两位人物重组成新的素材系列——困境中的救赎,并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寻找中外作品中类似的人物,并思考其类人物产生的社会因素,写下自己的旁注。

由此可见,素材积累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整理和记忆层面,而是要努力挖掘积累素材的生长点,笔者引导学生从杂乱的素材库中,通过“类”的聚焦,将这些具有共同属性的素材,用自己的视角,通过比较、整合,生成全新的系列,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素材积累的量,更重要的是从质的方面,挖掘了素材的深度,思维个性也由此凸显,最后形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素材——“我”的素材系列,为今后的个性化的写作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类”辐射,走向思维深度

新课标(2017年版)指出: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有了上文素材积累的经验,在论述文写作过程中,笔者同样用“类”的思维,引导学生以“类”的形式将素材多元辐射,从而让作文走向更深远化的意境,真正走向思维的深度。

这里的辐射,指以某个素材或某类素材为中心,多元延伸。主要包括同类迁移、异类发散和相关影射。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素材在论述文写作中的运用策略。

(一)同类迁移,构建思维层次

层次性是论述的基本要素,而这种靠单一素材的论述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我们需要在运用中,由单一素材向同类素材迁移,实现论述内容在广度上的延伸。

学生在《改变自己展现优点》中,为了论证“优点可掩盖缺点”论点,首先想到玫瑰有刺却很美,由此迁移到自然界其他同类的事物,例如小草,例如蒲公英……通过同类之间的比较,发现共同点,即优点可以掩盖缺点。最后形成论述文字——人总是优点与缺点共存,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自然界中也有不少拥有缺点的事物,但人们却会忽视它。正如玫瑰拥有尖锐的刺,但其花之美,香之甜,使得其优点掩盖了它的缺点。小草只有矮小的个子,但其生命的坚韧使人忘记了它的矮小。蒲公英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其对梦想的追求使人们忘记了它的外表。如此论述,由原来单一素材迁移到了同类素材之后,不但使内容变得丰富,通过多重举证,也更具说服性。

当然同类素材的迁移,不是简单排列,而是着力于共性,在平行中构建思维的层次。

运用文学家海明威这个素材时,学生了解到的就是他在作品中展现的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的迷茫情绪,他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代表,在文坛上更是以“硬汉”著称,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学生发现老人在良知和利益的冲突下挣扎的硬汉形象与海明威本人又颇为相似。据此,笔者在运用这两则素材的同时,指引学生迁移到它的翻译作家成君忆的素材上。部分人在翻译《老人与海》时,仅仅局限于人生成败、励志这个层面,而他却认为,这个小说还有更深的意义,它集中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他说,如果人生是一片苍茫的大海,那么你我就是久经沧桑的老人。他在翻译时时刻告诉自己,要放掉所有的主观,在良知和利益面前,他选择了对作品尊重。这何尝不是一种“硬汉精神”呢?最后,学生又迁移到现实中,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硬汉,当今的社会又需不需要这样的硬汉?

此时,素材在平行迁移同类素材的过程中,已经从广度走向了深度,同时也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发生了迁移,从文学走向人生,走向更深入的思考。

(二)异类发散,呈现思维辩证

辩证法是论述文写作中的一种常用写作技巧,它的核心特征就是矛盾论。那么我们在素材运用中如何体现这种方法呢?或许从苏洵的《六国论》中,可以获得启示。

为了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作者先正面提出“赂秦而破灭”的观点,用一系列正面例子——楚国、韩国和魏国进行举证,然后紧接着提出相反的观点“不赂者以赂者丧”,同样选用与之前相对的素材——齐国、燕国和赵国进行举证。这里作者将前一组素材向其相反方向拓展,通过两组不同类的素材对比,寻求矛盾,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最后使结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映衬而出。

可见,在运用素材时,我们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异类素材,呈现思维的辩证,从而将论述变得深刻。当然这种发散,不仅可以如上文运用一样,横向发散,也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纵向发散,在时空差异中,实现辩证。

2015年浙江省满分作文《一杯春茶寄余心》中这样写道:“元好问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格调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挣扎,或是反其道愈见其力。顾城的诗天真纯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梵高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割下左耳。我们能说他们品性恶劣吗?”文段中,作者在时空背景下,由顾城的行为发散与它相异的梵高的行为素材中,这是两种不同时期并且特质对立的素材,通过这样的操作,产生强大的思维冲击,从而深入地揭示了作品品格与品性的背离,只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挣扎罢了的本质。

因此,异类发散的本质,就是抓住素材相对立的一方即矛盾方,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对照比较,从正反两面进行论理,在思维的辩证中,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也更具有说服力。

(三)相关影射,演绎思维逻辑

胡勤、陈建新在《论述类文章精选精评》中这样定义论述文:论述文文章是指以阐释、议论、论辩为主的说理文章。它通过论辩,以说服劝导对方的目的,這就必须在论辩过程中,有根有据,层层推进,保持思维的逻辑性。

相关,是指素材与素材之间不存在相似性,也不存在差异性,但是仍然存在某种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层递关系、种属关系等。相关影射就是在运用素材时,依据某个素材,影射到与它有着以上关系的素材上,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呈现。

在《左手本心,右手敬畏》一文中,在论证“我们不为读者左右,但也应倾听读者呼声”的观点时,学生首先采用了卡夫卡生前只卖出三本书却能引起时代共鸣的素材,继而通过相关影射发现,虽然卡夫卡作品少,但是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创作中仍然关注“时代的声音”,于是挖掘了卡夫卡在创作中关注人在工业社会里的自我异化的创作理论的素材。我们发现,前后这两个素材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即“卡夫卡生前只卖出三本书却能引起时代共鸣”的素材是果,“卡夫卡在创作中关注人在工业社会里的自我异化的创作理论”的素材是因。学生在进行相关影射的同时,实质思维也进行由果至因的逻辑推理,通过这样的行为,探求其根源,因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思维的逻辑性也水到渠成了。

同样在这篇论述文中,学生还尝试从其他关系影射。先运用村上春树活得像一个大时代的局外人却活得有趣和娄烨等第六代导演在票房上饱受质疑却受到尊重的同类素材,但是学生发现村上春树和娄烨的素材是小众的书写者和生活者,只能说明是个别现象,于是通过相关影射,由这种个别的种类现象想到了比这些更大的属类现象——所有的作家群的书写态度和生活态度。这时,学生关注到素材之间的种属关系,在由小至大的逻辑演绎下,论证层层递进,思维也逐渐深入。

比如还可以从主次关系上影射素材,也可以从其他关系上影射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当然这些关系,不是显然存在的,需要学生用思维的力量,不断影射,不断建构。

当学生掌握某个以“类”形式的辐射角度后,运用素材也呈现出多元现象。《见自己,见众生》一文,学生将同类迁移、异类发散、相关影射等策略,多管齐下。由“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这个单一素材迁移到同类素材“鲁迅果决弃医从文”,接着又将这类素材利用逆向思维发散到异类素材“丧文化”和“犬儒主义”上,最后由果索因,又将这组素材影射到了“高度集体化时代的群体狂欢已然扭曲了一些青年的价值标准”素材上,分析“丧文化”和“犬儒主义”的根本原因是时代的群体狂欢,最后回到论点“应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守本心,言为心声,不为时代的歪风邪气所左右,不为芸芸众生的‘价值位移影响”。在多元运用中,学生的思维也在多元中走向更深的地方。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它是一个不断递进、连续建构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在论述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过程中,不仅要时刻关注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而且要思考如何推动其发展。笔者尝试用这种“类”思维方式,在探究论述文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的有效策略的同时,也在逐步建构思维梯度,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余党绪.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定作指津[M].上海:上海出版社,2017.

[4]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陈建新,胡勤.论述类文章精选精评[M].杭州:浙江省教育出版社,2016.

[7]陈锐.拾得金粉铸成蔷薇——谈高中作文素材来源及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2(3).

[8]饶满林.考场作文视角下的素材运用策略[J].語文教学通讯,2016(1).

猜你喜欢
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