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2019-01-13 01:29李耀文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李耀文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蕴含着中国人民热爱祖国、团结同胞、珍视友情、孝敬父母等高尚品德。因此,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挖掘和利用古诗词中的德育教育元素,发挥古诗词的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以作者生平简介为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

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体会古诗词的情感,是古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把握介紹作者生平的机会,用作者的英雄事迹和家国情怀影响和感染学生,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例如在学习《赠刘景文》时,教师可以在作者简介环节,通过以下途径,渗透德育教育:首先,教师可以解释苏轼的名字,让学生知道,“轼”的本义是“车扶手”,引申义是“在默默无闻中扶危救困,帮助他人”。苏轼的名字体现了他务实、豁达、善良的品质。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苏轼一生求学、为官、被贬、复职等主要经历,让学生体会苏轼求学时刻苦奋进、为官时刚正廉洁、作学问时潜心钻研的高尚品德。最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苏轼年少时轻狂自满,写下了“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的对联,后来他在长辈的教育和启发下,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把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求学路上要谦虚内敛、戒骄戒躁的道理。

总之,在作者生平简介环节,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课堂“照本宣科”的“套路”,对于简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使其更具趣味性、教育性与启发性,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契机。

二、以创作背景介绍为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

文学作品通常不仅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写照,也是社会现实的缩影。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古诗词背后更加悠远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

例如《石灰吟》,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是一个刚正廉明,深受爱戴的清官。这首诗是他儿时所作。有一天,他路过一座石灰窑,看到师傅在煅烧石灰,引发了他的感慨,于是作了这首流传至今的《石灰吟》,表明自己不管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必然不改初心,洁身自好的意志。教师在介绍写作背景时,可以着重强调于谦在创作古诗词时的心情和初衷,让学生深刻体会于谦小小年纪就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和个人抱负,立志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教师通过对于创作背景这一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能够巧妙地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以诗词内容讲解为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

诗词内容讲解往往是小学语文古诗词讲解的“重头戏”,是深受教师和学生重视的教学环节。这也是教师渗透德育教育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

例如在讲解《清平乐 村居》时,教师可以逐字逐句让学生理解古诗词意思之后,带领学生开展“诗画”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古诗词内容的理解,画出诗中展现出来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古诗词展现了村居生活的哪些场景?大家在脑海中浮现出这些场景时,心情如何?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现状?事实上我们知道,这首诗是辛弃疾因为主张抗金而被贬隐居时的作品。这段时间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得到实现,应该是郁郁不得志的状态,为什么他还能描绘出如此闲适温馨的田园生活?这体现了他的哪些品质?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进行“诗画”创作和思考课堂问题,不仅能够加深自身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善于自我调节,主动适应社会,乐观、豁达的个人品质。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讲解了古诗词的表面含义,还对诗词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使学生受到作者的生活态度的感染,形成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良好品质。

四、以诗词对比鉴赏为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于同一题材、同一作者、同一创作背景的作品进行对比,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例如在学习《赠汪伦》时,教师可以将其与李白的另外一篇作品《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对比阅读,并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两首诗是李白的作品,跟送别有关,那么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呢?在这两首诗中,李白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有什么区别?这说明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教师的问题,可以发现《赠汪伦》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给李白送行,而李白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伤感,只是表达了对汪伦的感谢;《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写的是李白给孟浩然送行,李白在这首诗里表现出了对孟浩然的不舍。这两首诗体现了李白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交友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朋友真挚、诚恳的良好品质。

教师通过诗词对比鉴赏,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李白,也更加深刻地体会李白的人生态度和处事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五、以诗词自主阅读为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打造“书香班级”,鼓励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因此,除了课堂教学,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推荐符合小学生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古诗词作品,在培养学生古诗词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望洞庭》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刘禹锡的另一篇作品《乌衣巷》,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体会刘禹锡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主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拓眼界、积累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

六、结语

综上所述,正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职能,在锻炼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素养。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平台,尝试以作者生平简介、创作背景介绍、诗词内容讲解、诗词对比鉴赏和诗词自主阅读为切入点,挖掘和利用古诗词中的德育教育元素,发挥古诗词的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舒冬梅.浅淡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德育渗透与教育[J].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2019(6).

[2]骆树芳.中国古诗词的德育功能研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必背篇目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3]窦静怡.中国古诗词的文化精神的德育功能探究[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9(6).

[4]姚蕾.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古诗词与政治课教学的有机融合[J].文教资料,2016(2).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