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射山仙洞沟 一次心灵的沐浴

2019-01-14 02:23李宽
旅游 2019年1期
关键词:仙女

李宽

 这也是一座悬空寺。

 眺望仙洞沟。

 山道上方是古庙。

带着舒畅的心去探寻美丽

一个周末,我独自踏上前往临汾西面姑射山仙洞沟的旅途。家人朋友们在经过长假人潮汹涌的“大场面”后,对于旅游都有些暂时性的厌倦,宁愿赖在家里,也不愿出门。而我之所以顶着疲惫坚持去姑射山仙洞沟,一则是由于庄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瑰丽想象;二则是比之更早的帝尧数次造访仙洞沟,以求治国贤士,在此邂逅鹿仙女,相爱结为夫妻,由此形成了“洞房花烛夜”的源头之说;三则是我长假期间整理房间时,翻出一张老照片,那还是我五六岁时,父母曾带我造访过姑射山仙洞沟,近些年读了一些有关尧舜禹和荀子庄子的书,对这座古风与仙气缭绕的山沟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临汾城出来,一直往西,换了两趟公交车。由于山路陡峭,已无公交车,但距离姑射山仙洞沟还有10千米。恰巧有辆出租车愿意进山里,我喜出望外地上了车。

坐在车上,按下车窗玻璃,欣赏着山路边的景色。金秋时节的山中,天高云淡,风清气爽,山林都被熏染为红黄两色,端是美得醉人。弯弯曲曲、车辆稀少的山间公路上,积着一层层红黄两色的叶子,车辆行过,带动着叶子,打着旋儿地飞上半空,又如精灵般轻轻落下。如果不是司机师傅的提醒,我会一直把头和手伸出窗外,试着去接那被调皮的山风摇下树梢的红黄两色,比比看哪个更漂亮些。

10千米的陡峭山路,还是很惊险的。带着不安和不舍,出租车终是到达了目的地。下车后,我第一时间全力冲上一个山头,遥望四周,苍翠的松柏反而成了点缀,在山崖上、在深谷中、在仙洞畔、在山寺周围,漫山遍野,红的如晚霞,黄的显高贵,置身其中,犹如仙境,令人神思迷醉。山风又至,林涛如波浪般翻涌,我的心绪也随着涛声涌动着,终于还是忍不住,对着绝美的姑射山峦呐喊了几声,山峦也给了我不少的回馈。远处的几个游人似乎正在四处张望着,想要找出那个乱喊的家伙。虽然有些脸红尴尬,但我的心情却尤为畅快。带着舒畅的心情,我继续前进,继续探寻仙洞沟的美丽……

站在山脚下远眺,半山腰上的朱红色建筑物应该就是我小时候照片里的背景——碧岩寺。碧岩寺一面依山,一面临渊,犹如“悬空寺”一般镶嵌于半山腰,蔚为壮观。尤其是其中的观音阁,扶摇直上,叠架七层,更奇妙的是其与天然石洞巧妙融为一体,让人叹为观止。

实际上仙洞沟像碧岩寺一样的庙宇建筑出现得很早。据《平阳府志》《临汾县志》、仙洞沟石碑石刻等记载,姑射山仙洞沟最早是道教圣地,而道观建筑有据可稽至少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因为唐高祖李渊自称为老子李耳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唐朝刚刚建立就开始“崇老子,兴道教”,又因姑射山与庄子之说相契合,便在这里兴建道观,使这里成为道教活动场所。据春秋战国时期典籍记载,尧曾到姑射山拜访四位得道高人,那时是否在这里也有道观呢?当然已无可考。

在宋代,由于宋徽宗崇信道教,在全国大肆修建宫观,仙洞沟的道观也得以扩建,宋徽宗这位“艺术家皇帝”更是在政和八年(1118年)三月二十八日驾游姑射山仙洞沟,由此也足见仙洞沟当时之繁盛。

到了元代,道教宫观建设达到了极盛,姑射山仙洞沟不仅成为了知名的宗教圣地,更是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来此游览,诗人们吟咏唱和,甚至在此静养读书,由此也留下了不少诗篇。

直到明清时代,仙洞沟道教宫观逐渐式微,佛教建筑开始兴起,仙洞沟建起了不少佛家寺院,与原有建筑相杂陈,使仙洞沟终于变成了三教汇聚之地。

 山門。

 净手处。

 台阶不是很高,但洞却深而宏阔。

 翠环依壁千古寺。

 仙居洞外。

鹿仙女洞的傳说

一入仙洞沟,我便直奔鹿仙女洞,毕竟仙洞沟之所以是仙洞沟,其源头就是帝尧与鹿仙女的爱情故事。

仙洞沟环境优美,且多有山洞,上古隐士多居于其中。传说帝尧就曾经数次造访仙洞沟,向隐士广成子求教治国之策,庄子文章中就曾有过“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吕氏春秋》里更是详尽地记载了帝尧到姑射山拜访“四贤”,这“四贤”便是许由、方回、披衣、善卷。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造访中,帝尧邂逅了鹿仙女。

传说帝尧一次访贫问苦、寻访贤人至仙洞沟,被一条突然窜出的巨蟒袭击,后退不及,被地上的草丛绊倒。危急时刻,鹿仙女突然冲出,挡护帝尧,倾手一指,那巨蟒便浑身颤抖,仓皇逃窜。原来鹿仙女是凡人与仙女之女,有震慑百兽之能。帝尧一方面感激鹿仙女的救命之恩,另一方面又惊艳于鹿仙女的美丽,而鹿仙女也十分崇拜帝尧治平天下的才华,两人互相倾慕,互诉衷肠,相知相恋。择定了良辰吉日之后,二人在仙洞成婚。因这中国最早的婚礼是在山洞中举行的,后人渐渐地沿袭了下来,将结婚的新房称之为“洞房”。帝尧和鹿仙女的婚礼,指天为证,指地为媒,上天也为之感动,为世间最美好的姻缘祝贺。成婚当晚,仙洞对面两座像蜡烛一样的山峰上光华耀眼,照亮了整个姑射仙洞,于是后人成婚时在洞房里也要点燃一对红烛表示喜庆,因此后人便称新婚之夜为“洞房花烛夜”。

站在鹿仙女洞中,我思绪万千,对面的鹿女像,仪态端庄,大方淑静。“洞房”上方的小天窗里照进来的光线,使得“洞房”中颇为明亮,仙洞对面的两座石烛峰也矗立依旧,在西面的晚霞映照下,微微泛红,一切都如传说中一样。

碧岩寺

悬崖峭壁间的庄严

接下来就往那照片中的朱红色的碧岩寺进发。据寺前石碑记载,碧岩寺是整个仙洞沟保护、修复、开发最好的一处,是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经过多次修缮,保存颇为完好。

走近碧岩寺,首先看到的是高达12米的山门,山门以毛石砌成,砌体与崖体相连。山门本身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拱门,拱门上方建有一歇山式的重檐方阁,方阁内供奉着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玄武大帝,故而又被称为玄帝楼。玄帝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虽然历经了三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仍然气势雄伟,屹立不倒,迎接着八方来客。

进入山门,经过竹林与二门,在靠山廊歇歇脚,欣赏了一番历代文人墨客的对联、匾额,就来到了观音阁。

在悬崖峭壁之间巧妙构筑的观音阁,整个建筑都镶嵌在山崖的环抱之中,精巧玲珑、庄严典雅。登临其上,顿觉豁然开朗,山峦峡谷、薄雾迷蒙,涧底溪流,曲折而去,万千景致,尽收眼底。

观音阁内的立塑保存很是完好,阁顶的悬塑也十分精美,要知道观音阁的建筑与塑像都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经历数百年的风雨依旧能够保存如此完好,实在是难得。观音阁内塑像珍品共120尊,塑像的内容是观音渡南海法会,而观音阁是观音渡南海法会参与众神最多最全的一次。这里的塑像以其多、以其全、以其技艺之精湛让人称奇。另外记载政和八年宋徽宗驾游仙洞的碣石就镶嵌于观音阁左壁上,见证着游人们的流连忘返……

继续前行,在观看过重修的大雄宝殿后,我就直趋神居洞。

“仙洞最佳景,神居属第一。”“千年古洞居神仙,游过此处不看天。”都是对神居洞的赞誉,可以说,神居洞是姑射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而庄子的文章中所描述的“有神人居焉”很可能指的就是这里。

走进神居洞,洞口就镶嵌有一块宋代熙宁年间的石碑,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站在神居洞宽阔的大厅中央,四处张望,金身的是释迦牟尼,宝相庄严的是玉皇大帝,手持浮尘、仙风道骨的是太上老君、道家创始人李耳,温文尔雅的是儒家创始人文圣孔子,帝尧与四大臣立于前,舜和禹站于后。整个塑像群高低错落、参差有序,随着地形层层升高,依岩就势、鳞次栉比地塑有八十余尊神像,各种塑像形象生动,姿态各异,层层叠叠,被老百姓俗称为“三十三重天”。

在这里佛教、道教、儒教三教汇聚一堂,天神、地神、人神众神和聚一处,济济一堂,蔚为壮观,实属罕见。游人置身于这“神仙大聚会”之中仿佛自己也成了神仙。正如元代著名学者、政治家、诗人王恽在任平阳太守时所作的《游姑射山神居洞》中说:“幽岩洞如瞰阴壑,洞口飞薨贺虚阁。真仙乘龙竟何在,香火千年事如昨。”

神居洞内另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九通,墙壁上还绘有二十八宿壁画,如真人大小,笔力遒劲,造型奇特,二者皆是珍品,十分珍贵。

 洞沟内殿宇重重。

 从天下第一洞走出。

依山大殿。

 殿外悬塑。

 天下第一洞房。

仙洞沟建筑辉煌。

洞房火烛洞外。

神奇的陕西洞

走过神居洞,来到仙洞深处,就可以看到神奇的陕西洞。站在陕西洞前,可以明显感觉到阵阵凉风,这说明陕西洞深处是与外界相通的,更为神奇的是在黄河对岸的陕西宣川竟有一个山洞名叫“山西洞”,与此洞遥相呼应,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陕西洞前塑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和一条卧着的黄犬。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在姑射山下的一个小村庄,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纺织,儿子打柴,艰难地维持着生活。由于辛苦的劳作,母亲的眼睛逐渐看不见了,难以生活。儿子为了给母亲治疗眼疾,四处寻医问药,后来听说可以用冰片治疗,而有冰片的地方是一个洞窟,那里有一条巨蟒,十分危险。一天早上,儿子为了救治母亲,偷偷瞒着母亲,一大早就带上砍柴的斧头,去洞窟寻找冰片。母亲醒来后,呼唤儿子,发现无人应声,顿时心惊肉跳,赶紧让自家养的黄犬带着自己去寻找儿子。一人一犬,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来到洞窟前,结果母亲不小心被绊了一跤,跌昏了过去。

等母亲醒来时,发现自己的两只眼睛都可以看见了。她看见地上有一大堆冰片和一把带血的斧头,急忙跑进洞窟,发现了一条被杀死的巨蟒。这时她稍稍松了口气,知道是儿子杀死了巨蟒,儿子应该还活着。但这时,她已经十分疲惫了,便抚摸着黄犬,让狗儿替自己去寻找儿子。黄犬十分通人性,马上就寻踪追进了洞窟深处。不知过了多少个日夜,黄犬终于回来了,嘴里还叼着一封信。儿子在信里告诉母亲,他到了陕西,这一带失明的人很多,十分可怜,他正在用冰片帮人们治病,过一段时间就会回来。母亲想,儿子既然是从这个洞窟走进,应该也会从这个洞窟回来。于是她怀着一颗挂念儿子的心,与黄犬一起守在洞口等啊等啊……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母子,就把老母亲和黄犬的像塑在洞门口,并把这个洞窟叫做陕西洞。

虽然我不知道这位老母亲最终有没有等到自己的儿子回来,但是老母亲的慈爱,儿子的勇敢、孝顺和善良,着实令人感动!

又一山,观音堂

在被陕西洞的故事感动过后,我开始寻找自己的“缘分”,寻找那个被我错过的观音像。兜兜转转,在顺便游览了不少的景观后,我终于在“又一山”发现了我的缘分。“又一山”古时候是文人墨客题诗作画、读书静养之所,壁间题咏甚多。由于年代久远,倾颓荒废,毁之无存,殊为可惜。1985年,依址重建了“又一山禅院”。到了1995年,从南美洲归国的华侨居士向姑射山仙洞沟捐献了汉白玉观音像。当时道路崎岖,观音像难以上山,姑射山下的农人们自发地用绳子、杠子把观音像无偿地抬上了山,后面还跟着许多的男女居士,一步一叩首,一步一叩首……最终观音像供于“又一山禅院”正殿,于是正殿被命名为“观音堂”,又称“愿来殿”。

看着慈眉善目的汉白玉观音像与侍立两旁的小龙女与善财童子,我感触良多,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在离开仙洞沟之前,我无意中走进了一处不知名的小殿,在殿中看到了一口有些破损的大铁钟。仔细观察铁钟上的文字,发现其铸造于“康熙五十二年二月(1713年)”。这口大钟虽然已经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上面的文字图案依旧清清楚楚。看着钟身上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帝万岁”“太子千秋”,看着钟身上众多的居士姓名,我不由得有些震撼。抚过铁钟上的沧桑,我犹如见证了中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见证了他们对信仰的虔诚,见证了他们心底的洁净,见证了他们曾经存在过……

坐在回家的车上,虽然游玩了大半天,我却感受不到太多的疲惫,也没有获得超出预期精神享受的满足感,有的只是平静,仿佛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沐浴。同时也有那么一丝遗憾,临汾尧都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荟萃了诸多人文遗迹和神话传说。2017年12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临汾陶寺尧都遗址考古项目”获得“世界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更是印证了一些学者将临汾作为“中国源头”的历史定位。过去很多人以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姑射山只是传说,而临汾的姑射山自古以来即为此名。这座帝尧与庄子典故满满的姑射山仙洞沟,道观庙宇古老雄伟且精巧别致,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觀交相辉映,春日可以踏青,夏日可以避暑,秋日可以欣赏满山秋色,冬日可以踏雪寻梅,一年四季皆可寻古探幽,思接圣贤,却只是因为交通问题就这样隐于深山,默默无名。

神话仙境里的姑射山仙洞沟啊,我还会再来拜会你的!

猜你喜欢
仙女
小仙女
飘飘“羽”仙
我们的“仙女妈妈”
仙女流行图鉴
踏着摩登步调的仙女
王仙女
红衣仙女
王仙女
完形填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