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课:源于学生,归于学生

2019-01-14 02:28关红英
师道·教研 2019年12期
关键词:班会课班会德育

关红英

班会是学校集体中最主要的组织活动之一,是班主任领导和指导班委会,以班级为单位,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组织的对全班同学开展教育的活动,是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如何充分发挥班会课的育人功能,笔者结合班主任生涯,尝试提出如下反思与策略。

一、当前班会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少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一直觉得班会课就像鸡肋一样:不能不上,上又很难上好。从备课的规范来说,班会是一节列入课表的课,是必须要上的课,但苦于没有教学课本,没有规定的内容,没有参考书,却需要像语、数、英一样带着学生一周上40分钟,无章可循,难度较大;从做法来说,基本上每个学期初,学校德育处就会安排好每周的主题,分配任务到年级,年级轮流分配给班主任,每人写一个主题教案,做一个PPT,提供给全校所有班级使用,没有针对性;从老师的状态来说,老师按照别人提供的方案与课件,不用花多少时间,下载共用的PPT,走马观花了一圈。上完了课,也不需要写反思;从教育结果来说,学生跟着老师过了遍课件,或是看了会儿视频,简单地进行了总结,就算完事,能留下多少印象,产生多少影响,可想而知。

二、探寻班会课低效的原因

由于学校管理制度以及班主任教育意识的水平限制等原因,中小学班会存在着效果很不明显的现象。

一是目的不明确,缺乏德育效果。班会课的地位高不高,从每周一节的课表就可以看得出来。一节高品质的班会课,绝对不只是为了完成德育处给的任务,也绝对不是为了能完成班主任工作总结。关键是,一节40分钟的班会課起到了怎样的育人作用?班会属于德育课程,它是德育的重要途径,目的是为了“育德”。而班会课则是“育德”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

二是内容随意化,缺乏课程体系性。虽然学校有一个计划,每个月有班会的主题,但主题大多是大的框架,并不具体。不具体的东西就容易空洞说教。没有体系的课程,是碎片化的,是不能关联的。

三是教师包办,学生缺乏主体性。一般来说,班主任事多,经常忙得团团转。为了省事,整个班会设计就牵着学生走,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至于要不要体验,要不要通过活动或是游戏来亲身感受,基本上就不考虑了。就像传统的教学一样,老师一张嘴讲到底,讲完下课。

三、班会课的有效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实内容,小主题,学生头脑风暴收益多

班会,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那扇门,是浇灌学生情感的那场雨,是抚慰学生灵魂的那阵风,是滋养学生理想的那撮土,是联系师生的那根线,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如果我们的班会内容陈旧、空洞,主题随意,“学生需要的你不给,学生不要的你硬塞”,那么,学生怎么可能对班会有期待?我们又怎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何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班会中,实践体验的主角是学生,故所有的内容应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头脑风暴定内容,定主题,自然收益多多。

(二)重活动,善引导,学生亲力亲为

从事德育工作的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有这样的德育宝典:要求是下策;引导是中策;启发是上策;体验上上策;自我建构至上策。理想处着眼,常规处着力,细节处着手乃万全之策。“要求”“启发”“引导”是我们平时的知识课的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如何利用班会课这个平台抓住“体验”“自我建构”?体验式班会将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体验活动,可以是一节课时间,也可以是连续的几周时间;可以选择就在教室内开展,也可以在室外或是非教室的室内。

(三)活形式,全参与,三级联动为班会助力

要让学生乐在其中,对每次班会活动充满期待,形式灵活是关键。为了能达成效果,可以邀请学校领导或是老师,或是家长等校外人士;或是走出校园,到校外的教育场所去体验。比如,在学校的支持下,我校的“寻找家乡的故事”“寻找他乡的故事”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的白石龙文化名人纪念馆,到羊台山、香港大帽山,重走名人转移路,感受当时的艰难。这样的形式,不仅是身体的体验,更是精神的丰盈。

班会课,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也就把握了德性内生的理念;学生是体验的主体,也是精神滋养的主体,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与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黄佳锐

猜你喜欢
班会课班会德育
“花样”班会课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