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公民的养成机制

2019-01-14 02:28蒋友梅
师道·教研 2019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公民学校

蒋友梅

摘要:公民的诞生是一个过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结构是公民教育理想化的生态环境。现实中三者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如何使三者在养成公民的过程中减少矛盾,本文试图运用瑞典社会学家汤姆.R.伯恩斯的行动者——系统动态学理论阐述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结的四种模式从而衍生出主动公民养成的策略。成为一个主动的公民,更需公民个体的参与和行动。

关键词:公民;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公民的养成

一、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结构

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结构是公民教育理想化的生态环境,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学校、家庭是不同的组织结构形态,三者之间在公民教育上会存在分歧和差异。

我们可以看出结构主义视角下,学校、家庭都有满足社会需要的组织功能,但这两种组织由不同的人和群体组成,有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是指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互动在公民养成过程中分歧与矛盾能够最小化。那么三者之间分歧和矛盾的最小化何以可能?社会、学校、家庭虽然是由不同的群体和集团组成,但是三者之间并非没有交叉和互动,我们以期望在寻找共同点中使三者之间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循环链,为公民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1)社会、学校、家庭在公民养成中的重叠领域。虽然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公民影响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提供生活空间使公民社会化这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公民的养成有共同的期许。(2)家庭模式和学校类型的多样化是对社会多样化的公民要求的适应。家庭与学校,传统上被视为是影响儿童社会化最大的制度,贝尔斯翁以一组父母为样本区分了三大类家庭模式,即刻板的传统主义模式、刻板的现代主义模式和自由的现代主义模式,每一种家庭模式对于社会价值观的传递是不同的,家庭之间的差别导致了在公民养成上的多样性,但是这种多样性并不妨碍公民教育,这种多样性的资源能够被好好的利用可能会是公民教育一种动力。(3)随着学校和家长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的消退,家庭和学校在公民的养成上的一致性程度会有所提高。如果说家庭教育是公民养成的非正式场所,而学校提供的知识体则走向系统和规范,学校所承担的重要功能在于将公民在家庭教育中经验形式化,在正规的学习中同辈群体间的互动,使公民在家庭中的社会化体验结构化。(4)社会通过“权力”的方式控制学校的教学大纲,使得学校和社会在公民教育上具有同质性。学校官方的教学大纲远远不是只是缓慢累积的产物,实际上,它源于不断的筛选和重组过程,是维护各自利益的(政治的、行政的、学科专业的、企业代表的)群体相互斗争的结果。在教学大纲的编制过程中有些人首先崇尚文化内容,另一些人则注重经济生活要求。社会控制就是通过这种比较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校对公民的政治化,那么只有那种更为开放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才能实现社会的正义,从而为公民的养成提高优质的环境。(5)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寻求公共的善。公民社会不是以一种统一的价值观作为维系社会的基础,政治的理性不在于推行某一种价值观,不能依靠政治力量给所有的公民强加一种完备性观念。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公民的教育中有着多元化的物质环境但如果有一种公共的善作为引领,三者是可以在宽容、合作中寻找一种公民教育的默契。

二、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联结机制

社会、家庭和学校有其独立性,如果三者之间不交换信息和能量的话,三者就无法有效沟通,就会出现教师不了解家长的教育模式或者家长无法理解社会对公民的具体要求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如果社会结构、学校结构是一种基于竞争和个人成就奋斗的一种架构,竞争会使社会、学校的制度安排体现优胜劣汰,这种整体架构会影响家庭、个体的生活方式。竞争会影响彼此的协作、和谐的氛围,在一种剑拔弩张的氛围中很难培养合格的公民,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的互动可能培养的是一个暴力的“人”。如果要使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有效沟通培养合格公民,需要为公民的养成创造一个和平协作的氛围,必须要建立三者联结的良性机制。

笔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结机制包括下面的几种模式:(1)养育辅导型——家庭需要学校、社会的协助认识到公民养成的规律并创造有助于孩子成人和在学校学习的的家庭环境,家长要协助辅导孩子学习关于公民的知识,培养孩子的公民责任和意识。(2)交流合作型——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彼此交流和互动,在交流互动中家长、教师和社会的教育组织要找出在公民养成方面彼此认识上的差异,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确定和整合公民教育的资源,使三者在公民的养成上分歧和差异最小化。(3)共同决议型——家长代表和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社会的教育决策,商讨公民教育的策略,这样公民教育的决策会更有效。(4)志愿服务型——这种由社会或者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利于公民对公民义务和责任的认识,养成公民的道德品质。每一种联结的机制都包含了三者之间的联结,学校、社会可以支持家庭教育,家庭反过来也可以了解社会和支持学校教育。这四种模式在公民的养成中可以衍生出许多种的公民养成的策略,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来开展共同的活动。

三、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结构与个体行动的互联机制

上述的三位一体的系统结构为公民的养成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态环境,公民如何利用这种生态环境成为一个主动的公民,尚需公民个体的参与和行动。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结构与个体行动的联结是通过社会的文化和制度构成的知识体即社会的规则体系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能动性是成为一个积极的公民的重要因子,行动者在特定环境下有效参与的程度来决定行动者能动性的程度。个体公民如何通过积极地参与来提高自己的能动性呢?笔者以为公民能动性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能动性的限制力量有理智认识。即对自己能力的主觀意见,假如某人相信他具有影响力,他就更有可能试图去利用它。我们永远都会受到种种限制,社会背景在塑造着我们。我们可以假设能动性来源于无,它存在着,却永远无法辨别,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精神原子,以一种无法理解的方式被植入公民个体的信仰之中。(2)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和社会的政治有比较透彻的了解,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内化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公民行为能力的个体。正如涂尔干所说:个体和社会虽然是不同本性的存在,但是,这两个范畴之间远非存在一种无法表达的对立,个人也远非只有或全部或部分地放弃自己的本性才能认同于社会,恰恰相反,事实上,除非是个人投入社会之中,否则他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无法完全认识他的本性。个体与社会之间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能使个体更加充分的认识自己,从而提高公民创造和建构社会的能力。(3)个体的积极参与积极公民性格的形成。个体积极的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民主生活可以学习到一些做积极公民和参与社会的一些技能。在国外由学习和技能发展部(LSDA)为16岁后的青年提供公民发展规划,这一部门会探索最佳的方式对16岁后的青年进行公民教育,有许多大学、青年组织和职业培训机构都加入到这个计划中来。这项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经验学习和行动教育而不仅仅是获取一些关于政治和政府的一些知识。参与该计划的青年人格上有显著的改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公民的积极参与会使他们更有公民感,从而形成自身的公民特质。

参考文献:

[1]刘少杰等著.社会发展概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7:39

[2]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汪凌译.学校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汪凌译.学校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28

[4]罗尔斯著.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6):38

[5][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179

[6]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译.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68

[7]Anonymous.Active-citizenship education motivates young people.Education & Training; 2005; 47,4/5; ABI/INFORM Globalpg.380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社会公民学校
论公民美育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学校推介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