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创新与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化”模式建构

2019-01-14 02:28侯晓辉
师道·教研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四化引导模式

侯晓辉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想宣传工作提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党要自觉担起高举旗帜、积聚民心、培养新人、发展文化、树立形象的重要使命。在党宣工作中,引领大学生思想发展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权重点研究各大高校如何建构满足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期为未来建立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四化”模式;新媒体;创新;引导

一、引言

高校是孕育文化、发展和延续文化的重要场域。不断加强高校党宣工作、积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文化、思想以及学术成果均起源于高校,这里是人才的聚集地,更是各种文化思想的聚集地,其多元化传播发展对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形成冲击和挑战。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利用新的方法和手段把握工作中的领导权、话语权以及管理权。从根本上发挥高校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努力实现科学理论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培养和塑造他们积极的思想价值观念,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各种思潮的传播方式和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趋于多样化。如何针对目前的社会背景,构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和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是当下各大高校首当其冲的任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宣传现状与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件易事。它面临着传统思维的干扰,新媒体的挑战以及大学生群体的接受和认知方面的因素影响。

1.宣传内容和形式过于陈旧,重理论轻实践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都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作重要任务来抓,但主要采用课堂理论的“灌输”方法,注重文件教育、课题教育、书本教育等形式,重理论、轻实践,方式和內容较为陈旧僵化,单一而枯燥,宣传者进行“任务式”宣传,忽视宣传效果和反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是将其作为一项例行任务来完成,无法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自我意识较强,喜欢接触新事物的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宣传内容及方式忽视了大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受。事实上,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渐养成,学习的自主性和表达观点的诉求愈发强烈,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需求是迫切的。如若忽视学生群体的表达和主动思考、主动创造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特点来讲,其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僵化的传播方式很难引起受众兴趣,而灵活的传播方式会将无形的意识形态通过表现艺术植根于大脑,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从传统的教育方式向灵活多样的线上、线下形式转变和延伸。

2.新媒体内容对思想政治宣传内容的挑战

当在自媒体中接触到错误价值观的输入时,大学生很有可能认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是如此的,极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很难被善意教育,却极易被恶意煽动。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新媒体途径,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公开宣扬“普世价值”、绝对自由等西方价值观念,给我国青年人的思想认识造成了较大干扰。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潮渗入校园,部分学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因此,我国的主流价值观要在思想政治宣传中占领制高点,必须结合新媒体发展规律,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积极发挥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正确引领作用,确保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稳步提高。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教育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网络信息纷繁芜杂的现状,高校的执政者和思想政治宣传的执行者不敢轻易触碰网络,将其当成“洪水猛兽”,担心舆论出现失控,所以“不敢为之”,网络思想政治宣传方面的主动性较为缺乏。虽然我国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方面也做了一些相关的工作,比如建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网,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并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但大多流于形式,内容缺乏创新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度挖掘,和学生之间无法达到“共情”,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浏览量低。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化”模式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我们应努力结合新媒体新业态,运用新思维,善用新方法,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宣传新阵地。

1.新媒体资源“矩阵”化,构建“主流叙述”融媒体平台

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有着高度的依赖性,网络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高校学生媒体机构较多,力量分散,声音不大,内容生产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教育效果不佳,校党委的舆论思想阵地作用得不到凸显。除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之外,进行新媒体矩阵传播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尝试。整合校园内各部门、各机构的官方门户网站、团学组织教育网站、移动性新闻媒体“两微一端”等优质网络资源,建立党委宣传部领导下的融媒体或全媒体中心,构建网站集群,建立适应媒体融合的体制和机制,打通官方和新媒体“两个舆论场”,构建“主流叙述”立体交互式平台,对于引导校园新媒体与主流舆论导向同向同行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在新媒体资源整合方面走在了前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领导下的网络文化矩阵,并推出了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打造了一个能够掌握宣传主动权的主流叙述平台。这种机制可以促进信息的跨部交流,调整不适应新媒体运行和发展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多看主流、关注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空间。

2.传播内容“共情”化,提升思想政治宣传的亲和力

高校的思想教育想要达到良好效果,需要“想大学生所想”,保证其内容具有亲和力,先“共情”,再引导。深入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以适应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作基础,“对症下药”。

大学生是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共情”能够使该群体对传播内容接受度明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共情”具有契合点,二者的融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要使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爱国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三观和优良的个人修养与道德素质,就要根据学生关注的重大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议题设置,制定符合大学生可接受的话语规则,创新话语形式,使话语内容生活化、现实化,以“接地气”的形式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

3.传播方式立体化,打造“全方位育人”模式

我们在思想政治宣传的空间维度上要做到“全方位育人”,线上和线下传播方式相结合。线上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必备的利器。加强互联网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使用率,比如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短视频、直播、网络创意大赛等,增加思想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引领高校师生打造一个积极阳光、充满力量的网络环境,努力成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专家。

线下宣传模式中,课堂教育依然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把社会热点渗透进课堂,创设知识体验情境,以问题意识引导教学,以互动讨论启发思考,以理论讲授释疑解惑,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品质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思想教育与校园文化完美结合起来,提炼大学的精神气质,弘扬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发挥校史、校园精神、校训校歌的育人作用,抓住典礼仪式、節庆纪念等仪式传播的节点,给学生讲好“身边的故事”,以期实现学生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高校领导层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主动回应学生聚焦的热点问题,以先进典型等传播方式关注时代社会形势变迁下学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需要,宣传正能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积极开展建党日、建军节等仪式传播方式,让学生寻找到共荣感和代入感,并积极推进教代会和学代会改革,增强师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4.宣传视角“年轻化”和平等化,关注大学生“期待视野”

2017年1月,共青团中央正式入驻视频平台“B站”。“三观”超正的“团团”,在90后、95后为主要粉丝群体的“二次元”世界里,和年轻人玩到一起,宣传着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其所发布的《青年网络公开课》以及青年励志故事的短视频等充满了正能量,表现出平实、温暖和年轻化的一面。此外,共青团中央还进驻了社交平台知乎。共青团中央入驻青年喜爱的网络平台,是网上共青团的一块拼图,既是“党的召唤”,同时也是“互联网+共青团”格局,实现团网深度融合,线上线下一体运行的实际举措。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传播视角“年轻化”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大学生群体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因此,高校和大学生需要呈现彼此理解和互动沟通的平衡关系,需要考虑和关注学生的知识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期待视野”,让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活”起来。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宣传中,要努力建构平等的交往式情境。无论是课堂教书育人,还是课外教育引导,都需要平等交流,摒弃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习惯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话语体系,把内容做进学生的内心,发出具有感召力和思想穿透力并且能够说服人的声音,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在独立选择中认同与接受。

我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思想政治宣传要紧跟形势,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时代需要,寻找适合高校土壤的宣传模式和创新方式,才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努力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

[2]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

[3]刘余勤,刘淑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说理”逻辑和转换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17(10).

[4]洪涛,冯娅楠.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路—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

[5]陈华文.立德树人维度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6.

[6]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7]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四化引导模式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