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相长辟新途,化木成林享阅读

2019-01-14 02:35唐文慧
教师·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群文课文文本

唐文慧

摘 要:近年来,群文阅读日渐兴起。其中,“1+X”课程教学,弥补了单一文本的局限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丰厚了学生的阅读獲得,让阅读进入了快车道。 它正以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引发了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探索、交流、实践。作者将从其内涵及课程意义着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重点探讨其中的实施方法,以期为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1+X”课程;群文阅读;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4-0036-02

一、“1+X”课程界定

“1+X”课程是一种基于课内教学展开的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1”可以指教材内的一篇课文,也可以是教材内的某个语用点,“X”是指与这个议题相匹配的多篇文章。由此,“1+X”就形成了一组结构化的文章。简而言之,“1+X”课程是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和一个语用点的基础上,加上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文章(X)的教学。可以说,“1+X”课程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分支,它运用了群文阅读的思维方式,将课内单篇与课外群文链接起来,使群文阅读实践日常化。

二、“1+X”课程价值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1+X”课程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冲击,它有着单篇阅读不可比拟的独特意义,也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别群文阅读教学的特殊价值。

(一)强化阅读主体,提升阅读素养

在现实中,很多学生的阅读量难以达标。“1+X”把大量相关联的文本推到学生面前,学生要在复杂、多元的信息中提取所需,并整合成富有价值的理解结构,实现知识的融通与互用,这就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在短时间内有目的性地读完这些文本。长此以往,必然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策略,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此外,在“1+X”的课程模式下,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自主阅读、集体建构,促使教师走出精讲多练的惯性窠臼,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阅读情景和具体的阅读任务之中,成为课堂真正的小主人。

(二)内外有效链接,利于教师操作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的确立和文本的选择,是极为考验教师的。相较于全然来自课外的群文阅读教学,“1+X”课程是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不改变教材内容和要求,灵活地选取教材中的“1”,进行有效拓展与链接阅读,将课外文本顺利地引进课堂,将课外阅读自然地引入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这些议题都出自教材,部分文本又源于教材,教师较为熟悉,容易把握,操作性更强。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完成课内教学任务,又机动地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进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求宽”“求深”“求广”。可以说,“1+X”课程既解决了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后顾之忧,又实现了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双重改革。

三、“1+X”课程实践

“1+X”课程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它将重视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单篇课文教学模式,转变为关注阅读能力培养、阅读方法习得的模式。“1+X”课程教学是否有实效,取决于教师的组文策略和课堂实施方法。

(一)“1”与“X”的有效组合

1.关注体裁,凸显文体特点

每一种文体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体裁特点。如果把相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本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学习,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执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时,可带入文本《假如没有雷电》《假如没有台风》,展开说明文系列“1+X”阅读,感受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同一内容不同体裁的文本进行组合。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这篇小说时,引入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评书《武松打虎》和京剧剧本《武松打虎》,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品读四种体裁描写武松打虎细节上的不同,从而感知四种体裁的《武松打虎》不同的语言风格。

2.关注写法,感受表达窍门

在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中,学生对于文章的表达特点、写作方法是难以发现和掌握的。教师可以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如“小小说的结尾”“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侧面描写的妙处”“首尾呼应的写法”“诗歌的意象”等,根据写法的不同,确定相应的议题,并选择适当的文本展开群文教学。

3.关注作家,拓展阅读视野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入选了许多名家名作,每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同一作家不同题材的一组作品,或者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一组作品,发现作家在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情感倾向上的突出特点。

4.关注人物,感受鲜明个性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抓住人物的鲜明特点,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抓住不同人物的共同特点展开教学,如在执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茎灯草时,将《欧也妮·葛朗台》中描写葛朗台的片段、《死魂灵》中描写的泼留希金的片段链接进课内,引领学生感受不同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吝啬。

5.关注主题,锻炼思维能力

部编版教材的课文是按主题编写的。因此,教师可以从内容角度着手,将内容相近或内容关联的文本作为补充的课外阅读篇目,并围绕一个“议题”进行有目的的主题阅读。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景阳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不同性格,不同打虎”选取课外读物《李逵打虎》《李广射虎》。

6.关注策略,掌握阅读方法

关注阅读策略,是“1+X”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教师同样可以以阅读策略作为关注点,来确定“1”,并选择“X”。如蒋军晶老师就抓住“比较”这一阅读策略,选取教材课文《桥》,从小说环境、人物、结局三个方面,依次引入老舍《骆驼祥子》中描写雨的片段,《“诺曼底”号遇难记》以及《雪夜》《在柏林》《窗》三类课外读物,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比较这一阅读方法。

当然,除笔者所述,“1”与“X”的组建方式还有无限可能,等着人们去发现、实践。

(二)探寻“+”的实施策略

“1”的确定和“X”的选取是实施“1+X”课程的先决前提。那么,如何将“1”和“X”完美整合,就要巧用课堂的实践策略——“+”的方式了。

1.比较式教学策略

“比较”不光是学生最常用、最实用的阅读方法,也是“1+X”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1+X”是多篇文本围绕议题形成的结构化阅读。在这种群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引领学生将多个文本进行多层次比较,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比较内容、比较表达形式……教师通过比较式策略阅读,使学生突破原有的阅读局限,将薄文读厚。前文所述蒋军晶老师执教的群文阅读课《桥》,就三次运用比较教学法,完美呈现了“比较”这一教学策略。

2.解文式教学策略

教材中有些文章不好理解,这时,学生就需要阅读其他文章加以助力理解。在此类“1+X”课程教学中,“X”是对“1”中某些信息加以解释说明,以文解文。以执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为例,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时可引入《巧渡金沙江》,学习“大渡桥横铁索寒”时可引入《飞夺泸定桥》,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时可引入《翻越大雪山》,通过引入课外这几个故事文本,解释说明了诗句的意思,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3.读写结合式阅读策略

在“1+X”课程中,教师经常通过群文阅读激活学生的某种思想或者感想,以此为基础展开有效的写作。比如,读了有关不同父爱的一组文章,想到了自己与父亲的点滴,由此展开写作;或者通过群文阅读学习到某种篇章结构的方式,应用到写作中,如“围绕中心句来写景物”;亦或通过“1+X”课程学习某种表现手法,而后应用到写作中,如《月光曲》《看戏》《莫扎特的造访》这组文本,描写音乐、艺术时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同种手法写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

当然,在“1+X”课程中,同一堂群文阅读课上教学策略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混搭运用。如在以《七律·长征》为主文本“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和《翻越大雪山》为“X”展开的“1+X”教学中,不仅可以运用解文式教学策略,还可以运用比较式教学策略。主文本“1”和“X”进行对比,发现关键线索。同时,“X”中文与文之间也可以进行对比,《巧夺金沙江》是一场“巧战”,《飞夺泸定桥》是一场“硬仗”,《翻越大雪山》是人和自然的博弈。同樣都是战斗,但是战斗的对象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1+X”课程,不仅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新途径,还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尽情品味阅读,享受阅读。笔者相信:在“1”与“X”有效组合的前提下,适当教学策略的保驾护航下,“1”与“X”将进行一次次化学反应,最终使得“1+X”能够大于“1”和“X”。

参考文献:

[1]曹鸿飞.“1+X”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11):6-9.

[2]章秀平.“1+X”群文阅读选材思路谈[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11):11-13.

[3]缪 霞.例析群文阅读教学的选择和整合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11):30-31.

[4]方东流,王雁玲,黄利梅.基于语文教材群文阅读的“1+X”教学建模——浅谈“1”的定位和“X”的功能[J].教育科学论坛,2018(13):51-57.

[5]罗明娇.关注选材:“1+X”群文阅读教学“无米之炊”的解决之道[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6):171-172,174.

猜你喜欢
群文课文文本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群文活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