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养成教育研究

2019-01-14 02:26李敏
新课程·上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道德与法治小学

李敏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课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想走向、渗透法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思想方面进行引导性教育,而小学的部分教师更注重的是考试成绩,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出现了教学效果较差的现象。养成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习惯,利用养成教育理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深入分析了养成教育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通过对中小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方面予以指导,完善学生思想道德体系,培养学生成为知法、守法、懂法的三好公民。在小学班级中有时候会有同学丢失文具、丢失零钱的现象,即使所丢失的并不是贵重物品,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具有不道德行为的学生可能会成长为品行较差的成年人,在社会各个行业中进行危害社会的行为。在小学的教学体系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有效指导的重要课程,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养成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推动全民素质水平的提升,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導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性格发展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不同[1]。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如果对所有学生都开展相同的教学活动,可能会使部分学生的缺点得不到及时改正,也不能够有效地向全体同学渗透道德教育与法治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开展长期的、仔细的观察,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真正改正学生的缺点,让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教师在处理问题学生时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不能脱离实际一味地对学生灌输是非观念,否则会使学生形成抵触心理,抗拒教师的教导[2]。

二、增加课堂互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互动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方式,能够提升养成教育理念的实施效率。互动可以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论哪种方式都能改善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互动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集体观念以及交际观念,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有重要意义。互动环节的增加依赖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与时俱进选择科学的方法,提升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处事方式[3]。

例如,在“奖励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升课堂的活跃性。在小组内部教师要求学生先对自身进行评价,找到自己的优点为自己设置奖项,之后再对组内成员进行奖励。此种课堂模式不仅能营造积极的讨论氛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好的认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你还想为哪些人进行奖励呢”,学生多数会回答出家人或者教师,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进行延伸思考,让学生学习不同职业工作者身上的可贵品质,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理想。

三、结合法治案例,渗透法律意识

小学生的法治意识较为薄弱,并不是因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出现了问题,而是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较为浅薄,无法形成完善的法治思维体系[4]。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行为屡见不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法治案例,通过案例讲解来渗透法律意识,培养学生成为知法、懂法的好公民。当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所提升时,学生的思想水平也会随之提升,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的传递。但是由于部分法治案例较为难懂,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案例内容以及人物姓名进行转换,保证案例教学能够符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

例如,在“别伤着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法治案例来培养学生形成保护自己的意识。儿童拐卖是我国一直在追踪打击的恶劣犯罪行为,很多儿童由于没有一定的法治意识极其容易被人贩子拐走。教师可以就近年来所出现的儿童拐卖案例开展教学,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孩子的错误做法,并讨论如果是自己应该怎么躲避陌生人引诱。教师在对案例深入分析时,需要对学生讲解如果被强行拐走后该如何保护自己等待救援,提升学生的自保意识。

四、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水平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养成教育理念实施的重要途径[5]。教师可以展开以“道德与法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小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促进学生思想以及行为的健康发展。实践活动的开展较为灵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来制定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方案,使实践活动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道德素养可以通过教师以及家长的行为影响得到提升,但是小学生所接触的法律事件较少,无法有效形成法治观念。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提升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小学生成为有素质的守法公民。

例如,在“这些是大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保护公共物品”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养成保护公物的意识。公共财产是属于大家的,需要大家共同保护,如果破坏了公物就会造成集体利益的损失。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身边有哪些公物?这些公物现在都还完好无损吗?在讨论完毕之后让大家分享保护公物的正确做法,提高学生保护公共财产的法治意识以及道德素养。

五、家校联合,提升养成教育效果

小学生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小学生的活动地点多为学校与家中,因此只有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6]。很多家长在生活中都会有贪小便宜的行为,而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无法正确分辨是非,会认为父母的行为是对的,进而也发展为与父母相同的思维方式。要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实施养成教育理念,势必要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开展主题式的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养成教育知识普及,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水平,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展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在一节课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布置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课后任务,让家长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加以指导,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7]。

例如,在“让我自己来整理”的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整理房间。根据社会家庭状况来看,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导致在家庭教育中溺爱教育开始盛行,对学生独立性格的培养有不利影响。课后的实践作业则能有效改变溺爱教育的缺点,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意识,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但是由于家里会有尖锐物品,可能由于学生的操作不当对学生造成伤害,教师可以让家长进行监督与指导。通过学生的自主劳动,家长可以意识到学生是具备自理能力的,使家长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溺爱,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正处在关键的形成时期,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导致部分学生的思考方式以及行为习惯出现了偏差。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养成教育理念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语言以及思维进行有效指导,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养成教育并不是表面上的对学生予以指导,而是引领学生思想发展方向,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达到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牟宇.“三位一体”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养成模式初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5):81-82.

[2]马利峰,陈浩伟.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5C”体系建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4):76-80.

[3]张淑华,陈玉琼.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发展性评价应用的新思路:例谈七上“情景课本剧展演”期末考查方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1-12.

[4]王蕾.好习惯,初养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观察,2018,7(24):81-83.

[5]方峥嵘.转换教育思路 潜润习惯养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下)“我的好习惯”单元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德育,2019(1):68-70.

[6]周凤.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小學低段课堂教学的途径与策略:以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和语文课堂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9(24):13-15.

[7]张帆,李舜曼,王子文.增强现实技术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软件中的开发与应用:以“豌豆星球AR魔法贴纸”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9(20):103-105.

编辑 张佳琪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