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县哈泥河流域水源保护地污染防治对策

2019-01-14 02:43李向前
吉林农业 2019年24期
关键词:农药污染防治

摘要:为了防治哈泥河流域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保障通化地区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做好哈泥河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柳河县高度重视哈泥河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加快哈泥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尤为重要,柳河县贯彻落实“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不断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的应用,大力宣传安全科学用药,发展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相结合。确保哈泥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关键词:哈泥河流域;农药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 X7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9.24.025

1 柳河地区哈尼河流域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

1.1.1 区域地理概况 哈尼河流经柳河县2个镇,3个行政村,8个自然屯。即凉水镇回头沟村(回头沟屯、小北岔屯),孤山子镇大甸子村(大甸子屯、双河子屯、宝山屯)、闹枝沟村(八里哨屯、闹枝沟屯、大河屯)。

1.1.2 区域气候概况 具明显山区特征,≥10℃的活动积温2250℃~2400℃,无霜期120天左右,为柳河县气候较冷凉地区。该区域主要种植中早熟品种,玉米生育期105~115天,水稻生育期115~120天。

1.1.3 区域土壤及作物概况 在册耕地面积约4800亩,玉米田占80%左右,水田占8%左右,经济作物(苗木、中药材等)占2%左右。实际耕地面积为7091.1亩,旱田占75%。土壤类型主要以冲积土为主,土质为沙土,有机质含量较低。

1.2 社会环境概况

总人口约2770人,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农闲外出打工。其中,凉水镇回头沟村现有农户约160户,村人口总数约660人;孤山子镇大甸子村现有农户约180户,村人口总数约1160人;闹枝沟村现有农户约210户,村人口总数约650人。

2 农药化肥施用情况

2.1 农药品种

主要以旱田为主,涉及玉米、苗木、中药材等,施用的常用药剂详见表1。

2.2 施用情况

2.2.1 农药施用量 年农药施用量合计2.09吨。凉水镇回头沟村年农药用量约为0.65吨,孤山子镇大旬子村年农药用量约为0.86吨,闹枝沟村约为0.58吨。

2.2.2 农药残留风险分析 施用农药多为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量较大的常见农药主要为玉米田除草剂。

阿·乙合剂是阿特拉津与乙草胺混剂,是玉米田最重要的除草剂之一。阿特拉津属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苗前、苗后除草剂。在土壤中有较强的吸附性,通常在土壤中不会过度淋溶,其淋溶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度相关。冲积土中淋溶性相对较高,可通过雨水冲刷而少量汇入河流。乙草胺为播后苗前处理剂,属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在土壤中持效期较短,一般为1~3个月。由于阿特拉津持效期较长,生产上普遍与乙草胺混配应用,玉米田用量為1~1.5公斤/公顷,不仅可减少对后茬作物的影响,对河流污染也相对减轻。

2.2.3 化肥施用量 年化肥施用量合计264吨。肥料的种类为尿素、二铵、钾肥、复合肥、缓控释肥、有机肥等。

3 农药污染防治措施

3.1 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种植业基地。制定扶持政策,大力促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在哈泥河流域内的发展。

3.2 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安全使用化学农药

一要对症施药。对于钻蛀性害虫,应选择强内吸剂。二要适时用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做到适时施药,病害的防治时期主要考虑作物生长期和天气条件。三要精准用药。避免反复重复用药,尽量减少用药次数。

3.3 实施统防统治

哈尼河流域耕地实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或群防群治,提高防治效率,降低农药使用量。

3.4 实施绿色防控

重点采用灯诱、性诱、色诱、食诱“四诱”技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

3.5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柳河县自2009年至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全县县域全覆盖,增施有机肥,规范和合理使用化肥,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提倡机械化肥深施,推广农肥、化肥混合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作者简介:李向前,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作物的试验、示范、推广及测土配方施肥等。

猜你喜欢
农药污染防治
谈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药污染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新时期农村农药污染的控制方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江苏省张家港市农产品农药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
我国农药环境污染与危害的特点及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