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9-01-14 02:52韩颖贾爱武
高教探索 2019年1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韩颖 贾爱武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明确其国际化内涵、过程,意义重大。对近三十年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的研究进行梳理、诠释、分析与评价,发现:策略模型研究从过于强调管理,到运用系统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深入剖析,成果显著。不过,整体而言,仍然缺乏方法和理论基础,国际化速度尚未得到重视。因此,为弥补院校国际化策略模型研究的理论缺口,借鉴管理学和组织社会学理论,认真考虑、反思国际化速度,运用全过程视角和实证范式,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国际化过程; 策略模型

前言简·奈特(Knight,J.)认为,国际化就是“把国际性、跨文化性、全球性三个维度整合到高等教育的目标、功能和实施的过程”[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主体是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国际化渐进式融合发展,需要在院校层面上整合和支撑。理解其深刻内涵,不仅可以从历史与比较的视角作为逻辑起点,亦可从策略模型中窥探。过去三十年,作为刻画“过程”的国际化策略模型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构建了多种国际化策略模型,从只关注国际化策略中的学术策略转向重视学术策略和组织策略的结合,学术策略是实施的具体内容,而组织策略是在组织上保障学术策略的有效实施,更多地体现管理特征,先是聚焦于组织结构,而后聚焦于组织过程。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的梳理与诠释

(一)以组织结构为基础的理论模型

1.内夫(Neave,G.)模型

内夫运用全球案例,将组织策略之“领导层驱动”和“基础部门驱动”与 “规定型”(主动地)和“详尽型”(被动地)两个二元维度结合,开发了矩阵模型。“领导层驱动”模型中,中央管理层下缺少一个正式的联结,更多体现“管理理性”;“基础部门驱动”模型中,中央管理层主要是为基础部门的活动服务,更多体现 “学术共识”。此模型构成“连续统一体的相对两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一端可以向另一端移动”。内夫强调,“管理国际合作一端的结构是临时性的”[2]。

内夫模型从管理特征入手,包含“变革”维度,具有开创性。内夫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织结构策略划分为“集权的”和“分权的”两种基本模式,但院校层面的国际合作策略实际上是居于其间的,导致这种区分不但含糊不清,而且“缺乏实用性和自证性”[3]。他之后的模型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集权的”和“分权的”区分日渐明晰。

2.戴维斯(Davies,J.L.)模型

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应对地区化、全球化等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戴维斯构建了规定性极强的国际化策略模型:推行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机構应该清晰表明自己的立场;能够服务于内部标准;给外部支持者一个基本且稳定的信念和价值。[4]见图1。

分散的系统的

边缘的中心的

A:各级各类国际事务互相促进,具有整体一致性。任务清晰可见,同时要有具体政策和程序的支持。

B:高级别活动可能贯穿整个组织,但不明确,且较为分散。

C:虽然活动有限,但清晰明确且组织良好。

D:活动较少,且不够清晰明确。

戴维斯模型率先引入“规划”理念,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影响深远,被视为解释高等教育国际化组织策略的分析框架和工具,引领未来。但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边缘的/中心的”维度,如果缺乏可量化的指标,仅仅根据文献进行主观评估,不够精细,就会陷入迷茫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模型确实有助于粗糙评估机构目前的组织策略,预测其今后路向何方,之后高等教育国际化组织策略的研究者都以其为基础。“这个模型值得我们用来检测国际化过程,而不仅仅是死命地制定新的政策,也不仅仅是为商业披荆斩棘。”[5]

3.范·迪克(Van Dijk,H.)和迈耶(Meijer,C.)模型

范·迪克和迈耶通过对荷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分析,引入政策、支持、实施三个维度来区分组织内国际化的不同发展过程,拓展了戴维斯模型。模型可以用来测试高等教育机构组织和实施国际化的内部过程,关系和结果,包含八种发展路径。[6]见表1。

·综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研究:述评与展望我们发现,处于单元8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最高级,即其被组织机构优先考虑,重点推进,得到交互性的支持并且系统化。

4.鲁德茨基(Rudzki,R.E.J.)模型

1995年,鲁德茨基通过研究英国商业学院的国际化,将其发现归纳总结后运用于其他组织机构,勾勒并对比了国际化之“被动的”(见图2)和“主动的”(见图3)模型。[7]

步骤1 联系

学者与其他国家的同行建立联系,课程创新,有限流动,缺乏清晰目标的制定和持续性的联系。

步骤2 正规化

一些联系通过院校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但不一定有可用的资源。

步骤3 集中控制

国际化活动增加,管理者通过管理来控制活动。

步骤4 矛盾冲突

学者和管理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这就导致教师不愿继续国际化活动,从而使活动和教师积极性减弱。

步骤5 成熟或衰退

很可能移向一个更加连贯的路径——主动模式。

图2 国际化发展“被动模式”(the Reactive Model)

步骤1 分析

对“什么是国际化”和“国际化需要什么”要有意识。策略性地分析短中长期组织目标,回答“我们应该国际化吗?”“为什么?”。教师培训与讨论。现有活动的国际审计和教师审计。SWOT分析。成本效益分析。

步骤2 选择

与教师协力草拟计划与政策,使之符合教师与组织双方的利益。绩效评估。分配资源。构建内外部关系网络。

步骤3 实施

策略实施。

步骤4 评估

评估国际化效果。

步骤5 修订目标/规划/政策

对质量问题等持续不断的完善过程。返回到成长与发展之步骤1。

图3 国际化发展“主动模式”(the Proactive Model)

鲁德茨基于2000年再次定义该模型,不规则过程模型由此诞生。[8]他认为,“环境”指的是外部环境;“路径”指的是内部因素——组织的历史与文化;“动因”指的是政治的,經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动因。见图4。

外部环境

国际化路径

动因

行动/维度/活动

组织变革(OC)

课程创新(CI)

教师发展(SD)

学生流动(SM)

监控和定期审查

变革/重新定位/调整/重新安排/重新评估/重新调整/概念重构

这个模型有三点值得商榷。第一,不用“内外部环境”因素,而只用“外部环境”因素,把“外部环境”因素置于“国际化路径(内部因素)”的上位,这是否暗示策略规划中“外部环境”因素比“内部环境”因素重要?第二,四个维度的位次关系。首先,“组织变革”维度具有一般属性,而其他三个维度具有从属属性,理应将其他三个置于“组织变革”之下;其次,模型主观地选择三个学术策略“课程创新”,“教职工发展”和“学生流动”,而排除其他,过于武断。第三,“组织变革”概念。“一个教育组织对其环境因素做出反应来保证其持续生存,维持正常的教学,科研以及相关的活动的过程。”[9]模型笼统地认为,“政策陈述,双联学位课程,合作研究,网络关系,授权和联合学位项目”等多种活动都属于“组织变革”,划分含混不清,用于具体描述一个组织的国际化过程时,不如简·奈特对院校层面的学术策略和组织策略的区分方法实用。

(二)以组织过程为基础的实践模型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的关注,是院校国际化策略研究的最新热点之一。上面四个模型聚焦于组织结构,以下七个模型将国际化看作一个整体过程,聚焦于组织过程。

1.以静态组织过程为基础的实践模型——范·德·温得(van der Wende,M.)NUFFIC(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模型

该模型将发生在院校层面的国际化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指出三种核心因素:目标与策略;目标与策略的实施;长短期实施效果。对实施效果的评估会对目标和策略的修正产生影响。[10]见图5。

范·德·温得模型聚焦于国际化过程中的教学,排除其他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援助等方面,认为院校政策主要是受到国家政府政策等鼓舞和激励,而非其它因素。这些都表明,该模型对动机的描述过于狭隘,仅仅用到了正式政策文件中的表达。但该模型首次关注“效果”维度,同时指出国际化效果会直接影响院校定位,影响深远。

2.以动态组织过程为基础的实践模型

(1)简·奈特圆周模型

简·奈特构建了开创性的圆周循环模型,指出“院校在将国际的维度融入到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和制度过程中的几个阶段”[11]:意识,承诺,规划,运作,审查,强化。模型表明,国际化是不断行进,双向流动的过程。见图6。

○融合国际化的支持性文化

简·奈特模型解释了高等教育机构是如何从意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到将国际化院校化作为其发展路径,对于学者研究院校层面的国际化帮助极大。丽莎·奇尔德雷斯(Childress,L.)应用简·奈特模型的概念框架,和美国教育委员会国际倡议中心一起分析了全世界31所院校国际化的类型,普遍性,发展,实施,以及监控。[12]简·奈特框架帮助其解释了为什么高校要发展,实施,监控国际化,以及如何实现从规划到运作等阶段的转折。

(2)汉斯·德·维特(de Wit,H.)模型

汉斯·德·维特改良了简·奈特国际化圆周循环模型,构建出要素最全最广的概念模型,包含九个双向互动的连续阶段,将组织机构和具体部门衔接起来,国际化维度融入到组织制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国际化过程实现从简单的改革创新到院校化的转变。[13]见图7。

注:所有阶段都涉及院校和部门两者之特有的元素,同时也包含两者之间的关系。

○融合国际化的支持性文化

汉斯·德·维特模型隐含着不言自明的观点,国际化本身不是目标,而是推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手段。实际上,此模型通过整合路径,加入融合效果,给理解圆周模型带来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国际化将对融合效果起作用,推动组织机构支持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外,汉斯·德·维特模型重视“集权的/分权的”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遗憾的是,修正过的模型把本应明确和高度概括化的概念复杂化,使我们对国际化过程的理解更加模糊,无法在其基础上获得清晰的图景。

(3)劳拉·伦布利(Rumbley,L.)三角洲循环模型

伦布利也将国际化过程看作一个连续体,将简·奈特模型应用到四所西班牙学校国际化实践中,通过对案例学校国际化的理解与分析,得出简·奈特模型从多个方面适合西班牙语境,但代表西班牙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的关键方面还是缺失的,而后,修订、拓展、整合并深化了简·奈特循环模型,增加了内外部背景因素,从动因、策略和结果三个方面解释发展路径,勾勒了增强版的简·奈特模型——三角洲模型。[14]该模型不仅关注特定要素,还深挖、探索高等教育机构为什么要国际化,由什么促成;高等教育机构如何选择国际化策略;取得了什么成果;这些成果对学校和其国际旨趣有什么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四个关键内外部环境因素——机遇,应变举措,阻抗,资源等等都被伦布利认为是在型塑西班牙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参与度方面的关键性核心要素。见图8。

○对国际化作出反应的组织文化

△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乐于变革的组织意愿与能力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变革”是在所有国际化组成部分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为了进一步阐释“变革”,三角洲模型重点强调,相关的机构决策者一定要知晓,外部环境本质上是变化的。国际化现象已经,或者将来还将变革组织机构本身。改良后的伦布利模型描述了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全面的国际化过程的关键阶段,尤其是简·奈特模型中未包含的元素——国际化背后的环境,动因,策略,成果,影响等等被清晰呈现,融入到三角洲循環模型。

与简·奈特圆周模型相比,这一模型重视环境因素。强调因素之间的动态变化,形象生动,能够更加到位地指导和解释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策略。明确资源作为核心影响因素,强调资源的不可替代作用。但对于资源的分析仍不具体。什么资源影响了院校的国际化进程?如何影响?依然不清楚。同时,实践中,由于高等教育机构具有多项发展任务,想要针对性地、优先专注于国际化进行资源分配,融合发展,难上加难。所以,如何有效利用与整合现有资源,推进高等教育机构发展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4)Qureshi,M.I.,Janjua,S.Y.&Zaman,K.模型

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有一套普遍技巧来帮助其战胜全球化挑战。为了激活其过程,使高等教育机构不断提高进步,Qureshi,M.I.,Janjua,S.Y.和Zaman,K.首先指出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国际化要考虑的因素,之后建议采用DMAIC(Define-Measure-Analyze-Improve-Control)国际化过程循环模型[15],以帮助高等教育机构取得国际声誉。

阶段1: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进步需要考虑的因素。

阶段2:测量关键性的过程特性,参数的范围,和其绩效。

阶段3:依据标准,分析关键测量工具。

阶段4:改进。变革,优化高等教育过程以提升绩效。

阶段5:控制。定义一个机制来维持国际化过程。

国际化策略管理不仅是理念,同时也是一套绩效突破的方法。它将理念变为行动,将目标变为现实。它侧重于国际化过程中流程的改善,通过流程中的一系列工具和方法,反思国际化过程,而这种反思机制正是模型的进步所在,从中可以管窥到其运用了系统论。

(5)Turcan,R.V.&Gulieva,V.模型

在探索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与其自治的关系时,Turcan,R.V.和Gulieva,V.认为,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过程和可持续性依赖于其国内和国际之组织自治的环境,由国内和目标国家高等教育机构自治环境的结构和实践所决定,没有自治环境的变革,过程本身不会成功和可持续,由此构建了其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过程模型[16]。见图9。

这个模型启示我们,中国高校要国际化,改革势在必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实践启示我们,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构建的一个要旨是——改革,政府的管理要更有效、大学的自主要更有力。这个改革过程将会使政府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张力——有效的政府管理与有为的高等教育机构。另外,国际化产品组合,国际化进入模式、时间与速度也是中国未来模型构建需要考虑的因素。

(6)Perez-Encinas,A.模型

Perez-Encinas,A.模型将简·奈特和汉斯·德·维特模型中关键但缺失的元素——所有利益相关者纳入到决策过程中,从底部支撑组织机构的支持性文化以提升教学,科研及服务的质量,进而推动国际化效果,这就叫合作(Collaborative),合作乃此策略模型的内在固有属性。[17]模型不但支持流动,而且支持国际化融入到组织机构的各个部分,这所有都将得益于运用合作路径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服务。见图10。

国际化本身就是“一种策略”,它可以被融入到高等教育机构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其功能的发挥之中,与各方关系网络(networks)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多种因素和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其过程中不同的行为主体与利益相关者关系密切。该模型可以很全面地洞察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策略向纵深发展和持续评估提供参照框架。不过,虽然该模型指出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要合作,但如何合作以及采取什么途径合作推进国际化过程,没有提及,未来需要在系统论、组织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指导下构建出相应策略模型,提升办学水平。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的分析与评价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的共性:时间上线性发展,承上启下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学者意识到国际化策略之管理环节的重要性,从大学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入手,认为国际化策略除包含学术策略外,还包含组织策略,国际化策略雏形显现。之后,一些学者意识到国际化策略之管理特征的重要性,从组织结构入手提出策略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高等教育机构所呈现的不同国际化发展道路。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组织结构转为从组织过程入手,国际化策略模型的研究循着“过程”路径这一国际化内涵,将国际化发展作为一个过程,一个整体来理解,聚焦于其组织过程,提出相应的静态组织过程之NUFFIC模型和动态组织过程之圆周模型和三角洲模型。21世纪前十年,大学作为组织机构,进行整体变革,学者尝试深入国际化领域的理论研究,从系统论出发,认为国际化策略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要将理念变为行动,将目标变为现实,尤其侧重于国际化过程中流程的改善,建立反思机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21世纪后十年及其以后,循着院校自治的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关注国际化与院校自治的关系,认为院校国际化过程和可持续性由国内和目标国家院校自治环境的机构和实践所决定,同时,国际化自身就是一种策略,要与各方关系网络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推动国际化发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的个性:空间上路径丰富,方法多元

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以组织结构为基础,从不同维度对国际化策略之特征进行分类,构建理论模型;以组织过程为基础,对国际化之过程进行研究,考察其策略的管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构建实践模型。这些研究,从过于强调管理,掩盖院校自治以及院校在管理环节之下各类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到运用系统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进行深入研究。

以组织结构为基础的四种理论模型,无论从规定性还是详盡性上,都互为补充,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和工具,一个对照着正式文本来检测具体组织机构实践国际化程度的方法。同时,这些模型将组织策略中明确的和含糊的维度等重要事实加以框定。值得一提的是,鲁德茨基模型已经从以组织结构为基础,慢慢过渡到以静态组织过程为基础的考量上来。但是不应该就此认为这些模型是国际化策略的新范式,就像简·奈特和汉斯·德·维特指出的那样,“不能急于得到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型,要小心行事”[18]。

以组织过程为基础的七种实践模型,都将国际化发展视为一种静态或动态过程。考虑到范·德·温得模型等相对静态的本质特征,简·奈特冲破其线性结构,将国际化策略理解为一个连续的循环——意识,承诺,计划,执行,评估,强化,同时将这六个部分融合到更广泛的组织制度和文化中。后来汉斯·德·维特对圆周模型加以洞见,重新审查,将范·德·温得模型,尤其是其内外部环境因素整合到圆周模型六要素中,改良为九要素。值得一提的是,范·德·温得模型中缺失的维度——“中心与部分之联系”被加入到模型中,使其解释力更强。伦布利将简·奈特模型加入了“变革”元素,清晰呈现“变革”情境中国际化背后的环境,动因,策略,成果,影响等,使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解释特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过程。在这些解释力逐渐增强的模型基础上,Qureshi,M.I.,Janjua,S.Y.和Zaman,K.模型强调改善,Turcan,R.V.和Gulieva,V.模型强调自治与国际化进入模式、时间与速度,Perez-Encinas,A.模型强调合作,策略模型构建趋于抓住重点,各个击破。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研究的启示

(一)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

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的研究已经从关注国际化的重要性,国际化的学术策略,侧重于量化的双向流动——输入与输出,转向关注国际化策略的计划,组织,管理,控制等过程,重视国际化策略的实施动因,路径与双向流动后的实质效果。学者们提出的策略模型均对院校发展其国际化影响深远。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虽然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模型,但单数失败的例子却都是因为缺少了策略管理模型。

事实是,中国学者目前为止提出的一些具体的措施,仅仅停留在建议与经验总结层面,还没有明确提出一个适合于中国本土实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若能改变这种缺乏理论基础的现状,运用恰当的理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的策略模型,院校就能清晰了解其国际化过程,考察其国际化特征,制定适切的国际化策略,保障其运作与实施,从而大幅度提升其国际化水平,早日融入全球化时代,实现其成为世界一流的梦想。

(二)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的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机构正在探索策略性地优先变革组织、综合规划国际化活动、建立支持国际化发展的组织机制并构建模型。事实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研究领域仍然缺乏方法。针对组织变革的模式和国际化活动,前人进行了详细地归纳与整理,但描述居多,解释不足。我们需要去深入细致地解释不同模型的效果,及其所反映出的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机制等问题。深入地实地调查、系统分析,在实证范式基础上构建模型,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盲目地量化测量国际化策略实施成效,有效检测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过程,了解院校在实施国际化策略过程中是如何处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进而取得绩效的?这种方式方法是否与其最初目标相匹配?如果不相匹配,即使取得了某种所谓的成效,也是不利于机构长远发展的。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研究的展望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研究会更多关注院校定位

高等教育机构一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国际化。不同类型的院校有不同的定位。在推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其就会有不同的目标和手段。若能分析院校国际化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必助力其策略模型的构建。探讨这种规律是如何作用于院校国际化过程,如何使其展现出独特优势,理论与实践意义极其重大。

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置于中国的具体情境,寻求一个明确的定位,挖掘其特殊的内涵,是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首要任务。例如,某种程度上讲,地方所属高校相较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国际化,通过国际化过程,提升其办学水平。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研究会更多关注速度维度

作为刻画“过程”特质的时间与空间(变化)维度,国际化速度尚未得到重视。因此,为弥补国际化策略模型研究的理论缺口,需要认真考虑、反思国际化速度,思考高等教育国际化到底应该以怎样的速度发展?国际化初始速度和进入后速度都应该如何理解?从全过程视角出发,加强系统论和组织社会学理论等的运用,通过实证的研究范式对院校国际化策略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这将是未来这一领域的趋势与走向。

参考文献:

[1]Knight,J.Updating 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03(33):2-3.

[2]Neave,G.Managing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trategies and Solutions[C].Unpublished UNESCO Reference Document,1992:166-169.

[3]Rudzki,R.E.J.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on:Towards a Model of Theory and Practice[D].Newcastle: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1998.

[4]Davies,J.L.Developing a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Universities: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M]//C.B.Klasek,B.J.Garavalia& K.J.Kellerman (Eds.),Bridges to the Future: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Carbondale,IL: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1992:177-190.

[5]Davies,J.L.Universit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Settings,a Conceptual Framework.In Blok P.(ed.) Policy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Amsterdam,EAIE,1995:3-18.

[6]Van Dijk,H.& Meijer,K.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cube:A tentative Model for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s and the Results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European Education,1998,30(4):44-56.

[7]Rudzki,R.E.J.The Application of a Strategic Management Model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Higher Education,1995,29(4):421-441.

[8][9]Rudzki,R E J .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isation: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Fractal Process model[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0,4(2):77-90.

[10]van der Wende,M.Internationalising the Curriculum in Dutch Higher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D].Utrecht University,1996.

[11][18]Knight,J.,de Wit,H.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sation: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Perspectives[M]//H.de Wit (Ed.),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Australia,Canada,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msterdam: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95:5-32.

[12]Childress,L.Internationalization Plan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9,13(3),289-309.

[13]D Wit,H.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urope:A Historical,Comparative,and Conceptual Analysis[M].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2002.

[14]Rumbley,L.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of Spain:Opportunities,Imperatives,and Outcomes[D].Boston College,Chestnut Hill,MA,2007.

[15]Qureshi,M.I.,Janjua,S.Y.&Zaman,K.et al.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Implementation of DMAIC Cycle[J].Scientometrics ,2014(98):2295-2310.

[16]Turcan,R.V.&Gulieva,V.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University Autonomy:Toward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J].2016.

[17]Perez-Encinas,A.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i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Cyc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M]//Curaj A.,Deca L.,Pricopie R.(eds)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The Impact of Past and Future Policies.Springer,Cham,2018:107-118.

(責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国际化育人能力提升研究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艺术类教师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其举措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十年回顾与现状分析
汲取东西方精华 培养世界公民
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务性产业化发展初探
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