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的实践与反思

2019-01-14 03:34刘晓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1期
关键词:过程管理

刘晓亮

摘要:贯彻落实“以本为本”,全面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需要强化过程管理。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索出全程导师、项目参与、过程记录和课程跟踪等主要路径。根据实践观察,科学的过程管理设计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找准目标和服务对象,要防止过程管理被工具性异化运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各种硬性制约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推进本科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本科生培养;过程管理;以本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1-0009-03

2018年6月22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1]。国家新推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大战略,以及教育部定期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都在不断强化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模式。实践中,多数高校都从注重结果产出转到了强调过程管理,通过提升过程培养质量以达到优质人才产出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梳理目前本科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形式,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做相应的对策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过程管理的主要实践形式

本科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是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一次转借运用,强调从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入手进行设计,以过程的严密组织管理保障目标最终达成。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优化教学过程控制”,过程管理从理论层面开始全面转入实践,各高校在本科生培养过程管理方面各施所长,探索出了多样化的实践形式。

1.全程导师。本科生的全程导师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研究生导师模式向下级培养层次的拓展,其改变了传统本科教育的“群教”模式,使每一位本科生從进入大学不久就被分配到一名专职教师作为其四年的学业导师。本科全程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经过长期发展,已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中非常有特色的教育体制[2]。目前,国内众多高校纷纷推行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矿大等,其模式大同小异,主要包括在现有面向班级管理的班导师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基础上,为大学阶段四个年级的每一名本科生配备一位学业导师,以保证每一名在读学生都有一位自己的专属导师。从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认真落实“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要求的角度,全程导师需要对学生本科学习的全过程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包括时间上全过程指导、内容上全方位指导和方式上个性化指导。

2.项目参与。项目参与主要指通过本科生与教师一起从事某个科研项目,实现专业化的过程指导,从而达到提升过程培养质量的目标。但就学习规律而言,本科生还处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主的阶段,其学术和科研能力尚难达到融入教师科研项目的水平。不过,已有不少高校在积极探索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所依托的平台主要是各类大学生竞赛项目。目前,在全国高校系统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赛事包括: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除此之外还有英语、化学、物理等不同领域的各类各级竞赛。这些多是以培养本科生实践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兴趣为目的的教学实践项目。

3.过程记录。过程记录是针对本科生培养过程的一种记录管理,以类似流水账的形式对过程的主要环节和内容进行书面记录,实际上是一种约束性过程管理机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过程记录主要出现在实践过程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这两个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性课堂授课相区别的是,实践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难以有效跟踪和考核,最终往往体现为一种结果,即实践结束,学生提交一篇实践报告或者实践单位提供一份证明;毕业论文则以最后答辩是否通过为主要判断依据。这难以体现过程管理的投入情况,因此,部分高校尝试了对相关过程进行记录管理。笔者所在学校从2018年开始推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记录手册,要求学生将每次与导师见面讨论交流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每周至少有一次记录,每次指导教师必须签字确认,由此确保教师能够每周对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

4.课程跟踪。本科生培养过程占比很重的一个环节还是在于课堂教育,课程跟踪管理就是针对这一现实推行的一种类过程管理机制。很多高校都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提出了具体要求,如PPT如何制作、教具的配置标准、课堂的互动要求等。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听课频率。有的学校制定了领导干部与同行教师本科教学听课制度,规定校党政领导、教务处领导、学工和人事处领导、学院教学副院长、学工委主任、正(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每学期分别有一定听课时数。总体上看,这一制度保证了全校本科生课程的被听课率,同时由于听课时间非固定,很多领导听课都是随机安排,任何人的任何一堂本科授课都可能被听课,从而加强了本科课程的过程管理。

二、值得探讨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必须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要贯彻落实这一思想,离不开认真踏实地完成好本科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即注重日常教育的过程培养。检视目前高校提出的各种类型的过程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先行理清。

1.系统性过程设计。过程管理不是简单的流程,而是一套科学化的管理体系。[3]本科生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过程管理机制就应该全面启动。本科生培养作为一个大系统,由各种次级培养系统组成,粗略地进行分类,至少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两个大系统。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学习,生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以往发生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投毒、杀害同学等典型案例,都是大学生生活问题没有处理好而引发的一种极端反应。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日常洗衣、叠被子等都不能自己完成,综合能力明显欠缺,需要在系统性的过程培养体系中加以关注。在重点的学习方面,系统性更要坚持全面覆盖教与学这两个重要方面。教学的过程要注重导引性、规范化、透明性和动态性[4],确保过程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交融配合。

2.为了谁的过程管理。从宏观角度来看,本科生培养过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输送更多高水平的建设人才。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高校面临着国家考核指挥棒的压力,个别学校也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及岗位等级调整过程中,将强化过程管理的内容添加其中。仔细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推行的很多本科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或模式,都是各种评比、考核等行政化指挥棒下的产物,因此,多数都是分散的,难以形成体系。这一现象的根源恐怕还要回到“为了谁的过程管理”这一问题。要想打破现在的局面,应该从上到下统一认识,明确过程管理的根本目标,除了从管理和教学的维度考虑学校、学院以及教师的生存问题,还需要更多地站在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全面考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本为本,设计一套科学、全面、系统的过程管理体系。

3.被异化利用的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需要具体化为某种管理手段或模式,从而具备“工具”的属性。大学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确存在着隐性竞争,过程管理在实践运行中不可避免地成了一项重要“工具”。近年来,国家推出各种竞赛类项目,激发了很多教师将自己的纵向、横向课题改换名目,成为大学生创新项目,取得学校立项资助。本科生在此过程中就成为一种过程管理下的“劳动力”。理论上看,似乎这样既照顾到本科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又有利于推进科研产出。事实上,这可能是一种单方面的强势制度性安排,部分不愿参与或对特定课题不感兴趣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迫”将时间花费在此。

4.过程管理的硬性条件约束。本科生的过程管理是有条件限制的,有些过程管理机制在部分高校无法落实。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生师比就是对过程管理构成关键影响的要素。所谓过程管理,除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制度框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教师落实到具体学生。目前,不少高校都存在着部分专业生师比较大的情况,例如,一个专业满足了7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每届招收50名学生,分布到四个年级,每个教师平均要指导28—29名学生,这样的对应关系,全程导师只能是一句形式上的空谈。此外,不少学校都建有多个校区,本科生难以得到老师过程管理的充足时间投入。还有部分教师受身体、年龄、岗位等因素影响,很难有时间与学生进行频繁的沟通交流,这样的所谓“过程管理”毫无意义。

三、提升过程管理机制效用的路径

提升本科生培养过程管理能力既需要全方位的战略考量,也需要细致周密的战术设计,至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1.思想上真正重视“以本为本”的过程管理。“以本为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贯彻落实的新的教育理念和重要方针。要想做到全面深入地贯彻本科生培养过程管理,各级教育部门和关键岗位上的领导首先必须树立“以本为本”的意识,坚持“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長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和评判原则,全面推进“四个回归”,真正将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以及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2.制度上全面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管理。教育改革内部具体方案的落实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一套科学、完整和系统的制度规范来提供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必须从制度设计的方向上进行转变,充分围绕本科生的需求,强化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相关制度设计,将负向压力转变为正向激励引导,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热情,将学生变为主角,教师变为配角;同时建立相应配套制度,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并适当约束教师在过程管理中的权力,避免“工具性异化”效应的产生。

3.机制上深入贯彻科学系统的过程管理。过程管理一定是一套科学系统的体系,不能搞单打独斗,单纯依靠一两项建设不可能形成面向全体本科生的整体过程培养优势。重点是要因校制宜,从全校角度考虑搭建平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加强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课外搭建各种平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系统的机制设计,真正将学生的持久学习动力激发出来。

4.过程上认真落实务实重效的过程管理。要保障本科生培养过程管理真正有效,离不开过程管理本身的过程实效管理,这也是有效防止过程管理被“工具性异化”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学生适应性反馈调研,从总体上关注学生对某一过程管理设计的参与感受,同时也对个别不适应的学生给予必要的特殊辅助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总结

将本科教育定位于大学的根和本,再次阐明了大学的基础定位。高层领导之所以如此强调大学“以本为本”,与新时代国家发展面临新的外部竞争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同时也与高校内部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科教育要真正回归本位,就必须重视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将过程管理等同于某个单方面的环节设计,更要防止将过程管理异化成为其他目的服务的短期工具。在注重结果的同时,学者们应该将研究视角向上追溯,回到本科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体系,从中摸索总结经验,推动本科生培养过程管理体系建设向着真正科学、系统和全面的方向快速迈进。

参考文献:

[1]李依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622/c367001-30075279.html,2018-07-18.

[2]曾昆,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6,(1):7-11.

[3]丁浩.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过程管理探究——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分析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58-59.

[4]郑丽.高校教学过程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8):138-141.

猜你喜欢
过程管理
基于教学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模式研究
如何做好建筑工程中质量控制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病案首页质量控制与信息系统实现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事务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教学过程管理信息化探讨
基于PDCA模式的基础医学专业实验过程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