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视域下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

2019-01-15 08:00
山西青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雷锋理论课价值观

李 兰

(上海建桥学院思政部,上海 201319)

当前,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学生能力指标成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成果导向理念自1981年由Spady提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OBE视域下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学。在实践上,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一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都是围绕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而展开的。OBE强调如下4个问题: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此学习成果?[1]成果导向教育能够衡量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知道什么,OBE视域下能力有四个层面的内涵指向:一是包含知识和理解某学术领域的理论知识、知晓和理解能力;二是对于在某个情境中实践和操作的知识能够掌握以及懂得如何去做;三是对于洞悉社会、与人相处的社会价值观知道如何达成;四是拥有涉及知识及其应用、态度、技能和责任等一系列特长的组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群体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还是教学评价的改革,一切的措施都是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起到实际的效果。但从成果导向视域来看,仅仅是价值观内容的灌输是否能真正起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底应当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如何从行动层面去检验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围绕着OBE的四项能力内涵指标,我们应当看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最终也应当落实到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实现,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设计,将现有教材与经典案例有机整合,将雷锋精神引入课程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

二、思政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雷锋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先进性和强大生命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而雷锋精神中所体现出的感恩的能力、奉献的能力也正是思政课教学所指向的学生核心能力目标。通过对雷锋精神内涵的解读,雷锋精神与思政课各专题的有机融合以及在实践中践行雷锋精神等教学模块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感恩能力、奉献能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能力。基于这样的能力目标,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贯彻反向设计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将与雷锋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科学规划,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形成合理的质量保障与能力评价方案。而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重中之重,这一环节拟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雷锋先进事迹,崇尚雷锋高尚品德,感悟雷锋时代精神,并通过学雷锋志愿者活动锻炼能力,提升素质。

三、以能力指标为导向,从OBE视角的四个维度将雷锋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一)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对知识理论的知晓和理解能力来看,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知雷锋、知雷锋精神

在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将雷锋精神有效融入课程,可以达到让学生更好地知雷锋的效果。作为大学新生的入学第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承担让学生了解大学、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爱国主义、道德法律认知的第一课,而雷锋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核心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将雷锋精神有效融入到这门课程中,将会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雷锋对自己人生的规划认知,对当兵保家卫国的执着信念、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契合了理想信念教育。雷锋对国家事业的全心投入,对身边人对陌生人的无私帮助契合了爱国主义、中国精神教育;雷锋一生当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行为与第三章人生价值的内容契合;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彰显了道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因此,在本课程的各章节中,我们都可以将雷锋案例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结合,通过雷锋短暂一生中的鲜活案例,向广大学生展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人形象,展示何为真正的人。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充分利用雷锋留下的日记、文章、发言稿,雷锋生前战友的回忆等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知雷锋。如雷锋曾在1958年10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发性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在1960年1月12日的日记中,他写道:“虽然是幼小的螺丝钉,是个微细的小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个的机器就无法运转了,莫说是缺了它,即便是一枚小螺丝没拧紧,一个小齿轮有破损,也要使机器的运转发生故障的。”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目标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能够帮助同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案例。

(二)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

OBE对能力指标的第二个要求是对于在某个情境中实践和操作的知识能够掌握以及懂得如何去做。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角度去看,就是学生如何将价值理念转化为行为实践,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培养明辨是非、遵纪守法、传承道德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主流价值观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在大学生群体中,近年来,受到利益逻辑的宰制,部分大学生以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等思想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笔者曾做过简单的课堂调查,在第二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教学内容中,班级中大多数学生认为雷锋精神所体现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虚无缥缈,终其一生努力奋斗也无法实现,甚至永远都无法达成,认为人只要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就好;在第三章人生价值教学内容中,有不少同学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不可能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相对于社会价值,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也出现了北大教授所认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比如一些大学生党员,其入党动机并不是单纯地为人了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而是认为党员身份可以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发展增加筹码,为个人发展提供资本,入党动机功利性明显,这就使党员学生不仅不能发挥先进性作用,反而会给其他同学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同学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一切的选择都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出发,只讲获得不谈付出,在理想虚无主义的影响下嘲笑雷锋及雷锋式人物都是“傻子”、“疯子”,甚至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认为雷锋的先进事迹是编造杜撰的,完全无视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灵魂支柱是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内核及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同时,由于互联网的极速发展,在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中表现出的舆论倾向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如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当红明星高收入的问题等。这些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事件往往会使大学生认为好事不能做,读书没有用,再加上一些所谓段子手煽风点火,导致许多严肃事件的泛娱乐化,以及所谓“丧”文化的产生。而这些都与雷锋精神所表达的内涵背道而驰。

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才能修正学生的言行,如何才能使其在当前社会形势中紧随主流价值,做出正确的选择?仅仅是教学内容中的“知雷锋”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深化“做雷锋”的影响力。

在思政课的学生社会实践中,要精心设置并组织“雷锋精神”专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切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选择与行动能力为导向。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建桥学院为例,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以雷锋精神立德树人,从2005年起每年评选学雷锋金银铜奖。因此,采访雷锋金奖获得者的专题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大亮点之一。在这些雷锋金奖获得者中,有人勇斗歹徒,保护陌生路人的安全;有人不畏严寒,勇救落水同学;有人拾金不昧,将巨额钱款归还失主;有人不辞辛劳,做好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有人默默无闻,为班级、学校的发展竭尽全力。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这些雷锋式的同学就在我们身边,很多同学在实践后往往受到深深的心灵的震撼!

另外,思政课还要着重开发和挖掘其他能践行雷锋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突出雷锋精神的感恩、奉献以及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奉献国家,切身体会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尤其应当注意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的雷锋精神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上海建桥学院为例,多年来在课程社会实践中非常重视以志愿服务贯彻雷锋精神,志愿服务是学习雷锋精神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学生践行感恩、奉献、责任的重要途径;在这种不求回报的社会工作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个人存在的价值,感受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关系,从而能够从思想深处认同雷锋精神。

(三)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建设,以雷锋精神为载体,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能力

OBE能力指标的第三个方面是对于洞悉社会、与人相处的社会价值观知道如何达成,即社会价值观的达成。雷锋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又是一致的。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以雷锋精神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达成的能力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2]。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它的鲜明特征;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是它的精神基石;服从革命和工作需要的“螺丝钉”精神,刻苦专研的“钉子”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是它的重要内容。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雷锋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完整系统。无论时代如何变换,其精神实质永远不会褪色,都值得学习与推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在雷锋精神中都有具体的体现。雷锋同志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始终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雷锋同志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道德楷模,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集中体现,可以说,雷锋精神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弘扬雷锋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生动、有效的载体,弘扬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化过程。“知雷锋”“学雷锋”的实质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科学理论、理想信念、主流价值和道德要求传递给青年学生。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之外,将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政课相结合,让雷锋精神贯彻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处,在大思政体系下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道德,引领社会风尚,进而从思想深处认同雷锋精神倡导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以上海建桥学院为例,知雷锋、学雷锋、做雷锋已经成为多年来坚守的传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雷锋精神也融入了学生日常思政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于今年三月建成开放雷锋馆,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多次邀请雷锋部队生前战友等知名人物来校演讲,让学生亲临现场,亲身受教;学校十多年来坚持评选学雷锋优秀学生,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鼓舞激励一大批青年学生,涌现出一批雷锋式好学生,值得一提的是雷锋精神还感染了我校的留学生,三名留学生入选上海市十大好人好事。

同时,思政课与学校整体大思政环境密切融合,在课程中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详细介绍给同学,这些实践活动都深刻体现了包含雷锋精神在内的志愿服务精神。我们要广泛动员和积极引导大学生踊跃参加活动,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发光发热,真正领悟到劳动的光荣、奉献的伟大,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多年来,在这些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也成为课堂上的案例主角,他们的理想信念、青春奉献也深深地感染了很多同学。

(四)将雷锋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终生学习

OBE能力指标第四个层面是学生能够拥有涉及知识及其应用、态度、技能和责任等一系列特长的组合。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这一点上,雷锋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标杆,一个榜样。

对当前很多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甚少去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自主的人,更无从去言奉献社会。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生价值的实现应当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重要能力。从这一点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中也蕴含了个人主体意识认知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一时一事就可以结束的,它的目的是唤醒生命力量的觉醒,是让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依然能够葆有理性、清醒的认知,无论在任何环境、任何状态下都不会迷失自我,都能以核心价值观来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即内化于心。

雷锋的一生早已远远超越了物质的需求,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层面。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时指出:“人总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他还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雷锋看来,人生的价值就是奉献人民、奉献社会、奉献国家,显然,雷锋认为人的价值的本质不是向社会、向他人索取,而是向社会、他人奉献。著名社会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处于最底层的是生存需求,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雷锋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虽然年仅22岁就牺牲了,但是他的一生却是奉献的一生、付出的一生。因此,我们可以说,他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他对作为一个主体的人有着高度的自觉性,他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他的人生也是最有价值的,雷锋用自己的言行向人们表述了什么是人生价值,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又以自己的毕生实践为我们做出了实现人生最价值的光辉榜样。

四、在OBE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践行雷锋精神、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充分调动并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大学生行为由“他控”转变为“自控”,端正学生参与学雷锋精神实践活动的动机,提升活动效果。那么在思政课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以上四种种能力?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看。

(一)知的评价。知的评价可以通课堂演讲、调查问卷、主题报告等多样化的形式来考察,在考察中可以以分组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

(二)行的评价。行的评价如何做到客观公正,需要学校思政工作者的共同协作,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评价。应该对那些没有真正领会学雷锋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很被动,甚至只是一味想从活动中谋取个人利益的大学生加以沟通和引导,而对那些在活动中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大学生则给予及时适当的表彰、奖励和认可,让大学生形成践行雷锋精神的持久动力。

(三)跟踪随访。在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学校应当与其保持联系,利用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回访,了解其思想的成长变化与价值观现状,以促进学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雷锋理论课价值观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我的价值观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写给雷锋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