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育路径思考
——以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转型为中心

2019-01-15 15:22郜林涛
山西青年 2019年1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学

郜林涛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高校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当前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已经越来越普遍,有部分高校已将传统文化列为公共必修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对传统文化有积极正面的态度,这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基础。

总体来说目前高校的传统文化教学大多以介绍传统文化常识为主,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确实不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甚了解,尤其是在理工类高校,通过开设《传统文化概论》等公共基础课程以及配合开展“经典诵读”等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有意义。然而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仅限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罗列毕竟是远远不够的,不能真正体现本课程的意义,对学生的吸引力也相对有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现状并不理想。因此在理工类院校中。如何开展有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深思。

同时由于理工类院校一般以理工科学科为优势和特色,为学校带来亮点和声誉的也往往是这些学科,因此,在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上未给传统文化教育应有的一席之地。有些理工类院校对传统文化教育在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中的作用重视不够,未从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此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较少,传统文化类公选课相对边缘化,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缺乏有效引导和良好氛围,加之不少大学生文化底蕴不深;对传统文化认知较少,缺乏人文素质。而对外来文化,特别是日本韩国的流行文化关注度更高,有时对社会不良文化缺乏鉴别,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学习热情不高,课堂学习被动,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传统文化教学的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

同时也需要看到,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不深,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都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与钻研,在教材的编写上比较随意,主动了解学生需求的意识不足,创新教育手段能力欠缺,导致传统文化教育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想要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时效,就必须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寻找适合理工类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寻找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底蕴的途径。优化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尤其应当与当前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才能使这门课更接地气,对学生更有帮助也更有吸引力。本文仅以传统文化课程中儒家文化的教学内容为主,谈谈传统文化课程的优化与改进。

一、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经典”为中心优化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结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以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为主要内容。理工类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不妨以经典作品为核心,引导大家深入探讨先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研读经典,让学生领会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以“仁者爱人”的社会关爱,吸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学始终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纵观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在长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典章文物、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我们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时,要特别注意传统文化的时代融入性,要把传统文化放在当代视野下来解释。对于儒学的讲授,不能仅限于孔孟思想及儒家典籍的介绍,而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儒家理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及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教学的具体内容的选择上要与社会、与时代接轨。在伦理道德方面,儒学主要关注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及礼仪伦理的建设,虽然某种程度上来说儒学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在当今社会实用主义思潮不利形势下,传统儒学核心思想变得可有可无,儒学传统中仁义礼智信等具有高度修身价值的内容被架空于应试教育中,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没有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

儒家传统历来重视理想人格的培养,核心在于怎样做人,如何实现个人价值。杜维明指出:“儒家传统也是使得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泉源活水;它是塑造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涵盖天地的气度和胸襟的价值渊源也是培育中国农民那种坚韧强毅的性格和素质的精神财富。”[1]在儒学传统中,个体价值是通过正确处理个体、社会、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而实现的。要让大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儒家经典涵养爱人之心、爱国之心并达到身心的和谐。杜维明强调儒学的人文主义一面,“儒学基本的精神方向,是以人为主的,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涵盖性很强的人文主义。”[2]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人文价值,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妙趣横生地展现了出来,使学生既得到了美的熏陶,又不失理性与思索。

我们尤其应当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新提出的思想指导,不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两千年来一直保存下来的美德和独特思维方法,历史上“忠恕”“仁爱”“中和”等,与人为善,推己及人的价值观,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既弘扬传统文化,又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产生现实助益。

二、正确认识儒学思想的现代性

在谈到儒家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时,需要向学生说明,儒家文化是否具有当代性?现在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意图通过恢复儒学正统来解决当前社会的道德民生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在当代中国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儒学传统的现代价值。

事实上早有西方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约瑟夫·列文森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近代已经衰落,因此可以被放入“博物馆”,其价值在当代只具有“审美”的意义,列文森曾说:“儒家思想在产生它并需要它的社会开始解体之后,变成一片阴影,仅仅栖息在少数人的心底,无所作为地被像古玩一样珍爱着。”[3]毫无疑问西方文化在现代世界中对于任何传统文化而言都处于巨大的强势地位,在儒家与现代性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引导学生警惕西方中心意识。在这个看似合理的提问中,隐藏着以西方文明的现代性为理所当然的思维前提,作为理所当然的价值主体,容易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置于劣位,重点不是我们应该如何保存我们的文化与心灵价值,不是思考我们的文化中有那些价值资源可以继承与创新,而是认为儒学不具现代性,必须彻底改变,而改变的唯一道路最终就是模仿西方现代文明和价值体系。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完全忽略西方模式的缺失与弊病,看不到西方模式中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看不到他们对落后民族的掠夺与压迫,给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固有文明带来的巨大破坏。过分强调西方文明的普世性,因为普世价值也就意味着价值体系上的先天优越,要求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都必须服从西方的现代普世价值,这种思维倾向低估传统儒家文化的优点与价值,这是我们在当代继承和学习儒学思想时必须警惕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当代儒学的复兴,吸取西方文化的优长之处。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文化守成开始回潮,有人倡导“中国文化优越论”,指出西方文化的缺陷,批评西方文化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弊端,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仅可以互补,而且是优于西方文化的,甚至说人类的未来在于儒家文化。然而传统文化教学并不意味着向学生宣扬文化保守主义,简单地提倡复兴儒学并不是可取的思路。在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这种盲目的思潮却只能使人继续蒙蔽于传统的弊端,丧失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走进历史的误区。

当代社会中儒学价值的不断被肯定,是当代社会的需求,也是对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要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也不是执着于从传统儒学中挖掘出现代化因素,找到其与现代文明的一致性,而应当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学价值体系中那些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念进行重组与诠释,以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在传统文化教学中需要特别强调的。

三、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转型

不少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质疑强调儒学是否与当代社会脱节,如何认识儒家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问题,这也是我们教学中需要与学生讨论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端时忽视了儒学的复杂性,只强调儒家文化传统的落后一面,割裂其与现代化的关联,导致了文化传统与现代变革的对立。儒家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型就在于不断发掘它的现实意义,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实现与西方文化的互补,实现儒学向现代转化。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唯一的主流文化,经受了外来文化、时代变革的无数次考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转型中是否仍有存在的理由与价值,并不完全依赖传统社会的制度基础,儒家思想的价值具有超越特定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的普世性。如杜维明所说:“虽然从发生学上来看,儒家与农业经济、官僚制度、家族社会有密切关联,深深扎根于传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但既不能把儒学简单还原为家族主义、官僚主义、反商主义,而且也不能认为社会根柢被摧毁,儒家思想就因此丧失了它作为人文关怀和伦理宗教的意义,这些关切和意义与现代世界仍然相关。”[4]儒家文化在发展传承中不断吸收和融汇新的文化成果,并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新的诠释,在不同时代建立起新的理论体系,可以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建构提供借鉴。

传统文化教学中特别应当关注的是儒家传统政治思想对当代社会转型的借鉴意义。以往对儒学民本思想传统的人文本质及其走向民主可能性认识不足,近代以来有一种常见的否定儒家的观点便是将儒学价值观与民主价值观截然对立起来,认为儒家政治理想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例如,传统政治思想与文化的主体价值结构是君臣父子的三纲五常,在全社会形成了普遍的政治权力崇拜与官本位意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传统儒学有部分核心价值确实无法与现代社会直接对接,但完全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加以新的阐释。我们必须要对学生说明的是民主决非纯粹的西方价值观,不能与儒学兼容。在君主专制时代的儒学传统中也并非与之绝对对立。先秦儒学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以及历代儒家的“民本”思想,就蕴含着对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的重视和对人民力量的尊重。对这些政治理论的继承和重组,对思考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仍然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之一。

同时应向学生强调,儒学的现代转型发生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多元文化互相沟通交流,从对立冲突走向和谐兼容。儒家文化的仁爱、和谐、民本等观念,有利于社会进步,也具有普世性和普遍性的价值。我们应当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学价值体系中那些具有长久性人文价值观念进全新的诠释,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传统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精神力量,一个社会不可能脱离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儒学之于当代中国不仅具有现实价值,同时对于解决目前国内存在的社会问题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高校的传统文化教学只有紧紧把握这一点,才更能体现其现实意义,并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学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儒学交流在路上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