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初探

2019-01-15 07:40
山西青年 2019年24期
关键词:研学人文旅行

李 玲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一、研学旅行对于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

研学旅行是一种各地学校自发展开的,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心理特点和地理学科特色来进行的一种新型户外教育[1]。

地理是一门常识性的学科,通过研学旅行,可以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亲身感受当地的交通、市场、人口、经济政策等社会条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解读。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沿途所见,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讲解其中的地理意义,将有高度概括性的知识点转化为可视化的、可触摸的、可理解的具体现象,增强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善于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有条件时,可以安排学生直接与农民、工人等社会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对话,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也可直接参观当地气候监测站或者生态农业养殖园区等具有地理学习意义的场所,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地理思考维度,提高学生对当地区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

(二)提升学生的地理整体逻辑思维

地理被称为“文科里的理科学科”,就是因为地理更多地需要逻辑思维和整体思维,这也是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学科学习难度大的原因[2]。

研学旅行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改变学生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解题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置身于整个地理系统中进行统筹思考的思维模式。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加强整体联想能力,加强逻辑思维中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有助于改善学生被标准答案所割裂的整体思维。

二、开展研学旅行时所需注意的几点

(一)与当地人文、自然条件相结合

研学旅行的整体策划需要与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条件相结合,无论是出行时间、出行地点、出行路线都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考量,既要考虑到人文方面的学习,也要考虑到自然地理系统是否能和课堂教学知识相结合,既要提升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和立意高度,又要避免形式主义所带来流于表面等问题。

(二)注重启发与实地教学

研学旅行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远离教条的、单方面的课堂教育灌输,增加与自然、社会的亲密互动,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消化知识点,提升地理技能素养,所以研学旅行切忌游而不学,启而不发。

教师在研学旅行中应该发挥充分的作用,做好相关的备课备案工作。

在研学旅行前期,要做好研学旅行户外课堂的教学任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布置撰写研学旅行的报告和学习心得的任务[3]。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启发式引导和实地教学的工作,在遇到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情景及时启发学生联系课本,针对平时学生课堂上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进行旅行安排,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研学旅行是开放式的,不比在教室内的封闭环境,学生可能会发生脱离队伍、走神、拒绝与老师互动等问题,都需要教师引导其回到正轨。

在研学旅行结束后,教师要做好旅行的归纳工作,包括学生的研学旅行报告和学习心得体悟的阅读,包括研学旅行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优秀的经验的总结归纳,以及研学旅行经验的介绍与推广,进一步丰富这项课程改革活动的内容。

(三)社会性和安全性

学校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和保护的社会组织,社会各界对学生的校外活动都较为关心,因此在举行研学旅行时,研学旅行的安全性和旅行背后的人文意义和社会影响也是组织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近期就发生过一起事件,某培训机构组织学生“穷游”,一路搭便车前往云南大理,教师带领数十个孩子在高速公路收费站上路堵车,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本身“穷游”是符合当下节能环保、健康乐活的时代潮流和精神的,但是身为教育者带领学生上高速,除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之外,其本身的错误示范给社会带来的舆论问题更严重,如果教育者都无法做到以身作则、维护社会秩序,那会引发社会对教育机构公信力的担忧。

因此教师在组织研学旅行时,除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之外,还要考虑到研学旅行是否能起到正面示范,是否会引发社会公众的忧虑和学生家长的不满等等问题。

三、结语

研学旅行是我国在素质教育的倡议下提出的新型教学活动,在我国还在探索期间,缺乏成熟的流程规范和完善的实践经验,但其本身能对学生带来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意义是可以预见的,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最终能够成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辅助教学活动。

猜你喜欢
研学人文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人文社科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