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流行语“佛系”

2019-01-15 23:14
世纪人物 2019年1期
关键词:波罗不争佛系

“佛系”一词出于日本,原指那爱独处、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不想花时间与异性交往的年轻男子为“佛系青年”,引入我国后其内涵延伸到整个人生态度,意指那些“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佛系青年”“佛系生活”等词语迅速引爆网络。有人对其点头,赞“佛系”的流行体现了年轻人对锱銖必较、非理性争执的反感,钟情知足常乐。也有人对其摇头,称年轻人以“佛系”自嘲,体现的是一种求之不得干脆降低人生期待值的无奈,反映的是一种不可取的消极生活态度。

舆论对其多是既有肯定也有否定的。有文章认为,“佛系”作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主动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来舒缓压力、拉低自己和他人的期望,以此来实现对现实的某种柔软抵抗,有其可取处。不过,“佛系”固然有不争不抢、不钻营不吹捧的随心豁达的一面,也有面对压力和竞争时懈怠、消极、缺乏责任和担当、缺乏上进心的另一面。“佛系”表面上是一种看淡一切、怎么都行的从容与淡定,实际上却隐伏着年轻人某种意义上的精神缺“钙”。

我赞成这样的“两点论”。一方面,人都是有欲求的,但需要控制,不可任其野马式膨胀。卢梭说他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人的心灵甜蜜度在于享受适度,使烦恼无从发生。幻想多,实际却做不到,结果只能徒增痛苦。因此,每个人要拥有快乐,就要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将自已的欲望放在可实现的限度以内,这就是“知足常乐”。“佛系”展现的这方面追求有其合理性。

然而,对现状的满足,又不宜绝对化、普泛化。人们企望越过越好的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对现实的不满足,如鲁迅所说,“是向上的车轮,能够带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在实现这种不满足的欲望过程中,尽管会有曲折和磨难,但奋斗本身也就是欢乐,这里就又需要“不知足而得乐”。“佛系”青年如果在这方面缺乏责任与承担,也正是“某种意义上的精神缺‘钙了”。

需要指出,“知足”主要指个人的一已欲望,而“不知足”,则主要是对社会的崇高欲望。处理得好,两者是相辅相承的。一位英雄说过,一个人生活上要低标准,工作上要高标准,辩证地点名了这一“知足”与“不知足”的两面。相比较说,更要提倡有为青年为社会发展美好而“不知足”,而努力向前。“佛系”青年在这方面胸无志向,无欲无求,显然与澎湃前行的时代大势相左。因此,我对“佛系”的评价中,在“两点论”中更有“重点论”,就是说它的负面意味是大于正面意义的,“佛系”帽子是不宜戴在奋发向上的青年群体的头上的。

再说,“佛系”作为一种标签,开始用以形容那些喜爱独处、不想恋爱结婚的年轻便人,还有些道理,但将其内涵延伸为看淡一切、不问是非、混混沌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已有悖“佛”理。佛教是有明确的善恶观的。释迦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修学菩萨行的纲领是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波罗密为度的意思,佛佗要弟子以此为行动准则自利利人,自度度人。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度众生。将世俗的某一种消极不为的生活方式,轻率地称之为“佛系”,是不科学的,也有违佛和佛学的精神。我以为“佛系”一词的腿是短的,走不长,热度不会久。

猜你喜欢
波罗不争佛系
张之洞的“三不争”
艾草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佛系
不争的函谷古道
不 争
2013年波罗车充电指示灯异常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