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探讨

2019-01-16 05:02肖贵清
中国水利 2019年3期
关键词:水文经济带长江

肖贵清,尹 聪

(湖北省水文水资源局,430071,武汉)

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背景

1.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当前我国经济跨越性发展由“量”到“质”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长江经济带面积约205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聚集的人口占全国40%以上,沿线11个省(直辖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45%以上,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40%,是我国经济中心和发展活力所在。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是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首要地区,发展长江经济带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对经济全球化态势也将产生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守则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现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然而,目前长江沿江工业发展各自为政,沿岸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环境质量堪忧且污染隐患日趋增多,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尖锐,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

3.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任重道远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有利于挖掘长江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缩小中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融合统一,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但是,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合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二、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管理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形势严峻

长江经济带聚集的人口、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以及进出口总额均占全国40%左右,然而与此并存的是沿江废污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也分别占全国43%、37%和43%。长江经济带内30%的环境风险企业位于饮用水水源地周边5 km范围内,干线港口危化品年吞吐量达1.7亿t,且运输量仍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同时还出现固体危废品跨区违法倾倒多发、污染产业向中上游转移风险加大等新情况,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的矛盾愈加突出。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依然严重,岸线粗放利用问题仍然存在,流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形势严峻。

2.保护观念和主观能动性有待加强

目前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仍存在一些片面认识,如不能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必要的环境代价还得付”等旧观念仍然存在。同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规模不大,各部门资金安排的统筹力度不强、整体效率不高,地方投资力度和积极性欠缺、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另外,干部队伍配备不足,宣传教育不到位,人才培养和交流力度也不够,主观能动性不强。

3.协同保护机制尚不健全

长江经济带空间区域跨度大,区域发展条件、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部分区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还很繁重,城市群间缺乏协同,区域发展驱动力不足。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体制尚不健全,分割性管理模式依然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进展缓慢,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法制进程滞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较弱,难以有效适应全流域完整性管理的要求。

4.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基本状况尚不明确

长江经济带涉及范围广,且随着近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区域水资源状况、开发利用情况和下垫面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时空分布、变化态势、核心问题和指标体系等尚不十分清楚和完善,管理保护基础相对薄弱,科技支撑力量不足,难以形成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和保障体系,对水资源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造成制约性影响。

三、湖北水文监测评价现状

1.监测评价机构及队伍逐步扩充

目前湖北水文已在全省17个市、州、林区设立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并积极推进县级水文局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以满足新时代水文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持续招聘引进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输入新鲜血液,强化专业培训制度,推进“目标分解、分级负责、差异培训、逢训必考”的培训方式,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在工作实践方面,提倡学帮带模式,充分发挥技术权威和专家的作用,有效提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联结紧密、共同作战、有效传承的水文水资源监测评价队伍,成为水资源监测评价的中坚力量。

2.基础站网不断完善

湖北省水文系统目前已布设各类水文监测站点4 572处,包括水文站292处、水位站706处、雨量站2 638处、水质站431处、地下水站228处、墒情站61处、取水口水量监控站358处、水生态站53处,其中100%的地下水站、98%的雨量站和取水口水量监控站、97%的水位站、56.5%的墒情站、15.8%的蒸发站都实现了自动监测。新建设的中小河流监测站也即将全面完工验收并投入应用,基本实现对于水系和流域的面上监控。同时,实验室建设改造工作持续推进,实验室质量管理和内部审核不断加强。

3.水文监测评价有序进行

目前已开展对水位、流量、降水、蒸发、水质、泥沙、地下水、墒情、取用水量、水生态等的监测工作,重点开展了全省345个水功能区和327个考核断面的日常监测,102个排污口的监督性检查,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跟踪监测,重要取用水户、国控及省控水资源点的取用水量自动监测。在进行水资源基础评价工作的同时,还开展了湖泊资源环境调查与保护利用、水生态专项技术研究、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水功能区划修编等专项工作,不断提升评价效能。

4.水文科技成果丰硕

湖北水文承担的部级科技项目“湖北省湖泊水生态自动监测技术”全A通过项目验收,可应用于水下地形地貌测量、库容测量、水质自动监测等,有效提高湖泊水生态系统监测评价的机动性和工作效率。编制出版《湖北省湖泊集》《湖北省河流集》及相应图集等技术成果,为湖北省河湖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建设湖北省水利“一张图”服务共享平台,获得“2013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在水利数据、功能和服务共享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5.水文服务成效初显

提供及时准确的雨水情信息和技术保障,向中央报送雨水情信息,精准发布洪水预报预警,为防汛部署赢得先机。出台有关水文服务河湖长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编制监测技术方案,部分市、州水资源勘测局已开始承担“一河(湖)一策”方案编制工作。编制并配合发布 《湖北省水资源公报》《湖北省水功能区水质通报》《地下水动态月报》等,建立水文微信公众号,不断加大面向公众的服务力度。

四、水文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思路

1.响应生态文明新战略,做好水文顶层设计

(1)强化生态文明认识,增强水文行为自觉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水文系统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专业要求,更是政治要求,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营造人水和谐氛围,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自觉。

(2)突出生态优先理念,优化水文工作布局

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和新要求,认真谋划、科学确定水文发展目标体系,加强水文工作顶层设计,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布局,全面服务国家的水生态和水安全战略。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特征,进一步优化水文现代化发展构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体现大数据水文、科技水文、智慧水文的基本特征,科学构建水文现代化指标体系,合理确定行动方针和工作策略,制定系统完善的监测评价技术规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水文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3)服务绿色发展战略,强化水文能力体系

一方面要确定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方向的水文发展策略,以战略推动组织机构建设,努力构建权责明晰、运行高效、竞争有力的组织体系和资源整合、上下联动、各具特点、协同发展的工作体系,突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重点,促进环境资源生态科技引领,提升水文系统组织保障和执行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层级,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加强专业能力培训,使广大水文工作者成为生态文明发展前沿的跟踪者、专业领域的带头人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全力提升水文服务能力。

2.顺应生态优先新要求,筑牢水文工作基础

(1)优化水文基础站网

在稳定基本水文控制性站网的基础上,按点线面原则和密度原则调整补充国家基本站网,更好地满足水文分析计算要求。优化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监测站网,满足小流域暴雨洪水预警响应和局部突发性灾害防治的需要。补充完善水环境、水生态监测站网,实现长效化运行,以满足水环境、水生态管控防治需求。

(2)强化水文基础测报

在做好日常测报工作的基础上,加强新测报方式方法和新仪器设备的运用研究,保障各种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测报成果质量,充分满足水资源配置和防汛调度管理需要。广泛开展地下水和土壤墒情测报工作,全面履行防汛抗旱服务职能。拓展取用水工程、河流水体、水功能区水质和入河排污口的监督性监测评价工作,全面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研究开展水生态要素监测工作,全面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3)整合水文基础资源

构建水量水质同步、地表地下并重和经济社会要素全覆盖的水资源资料系统,补足水资源开发利用资料、生态本底和背景资料短板,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一致性分析计算,研究水资源各项参数,科学把握水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同时加强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中心建设,强化质量管理运行体系,提升实验测试能力和水平。

(4)开展水生态基础工作

加强水生态监测和研究,以需求为牵引,做好水文水生态发展规划设计。做好“一湖一库一湿地一流域”的生态监测试点工作,加强基础资料管理运用和技术性研究工作,根据试点经验形成有效工作模式,指导推动生态监测工作全面开展。进行生态治理修复技术性研究,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

3.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夯实水文服务支撑

(1)开展长江流域区域生态环境普查工作

全面摸清流域自然地理信息、水域岸线、功能区划分情况,调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特性。开展经济、产业结构和工业企业普查,摸清宏观经济布局和产业分布,重点关注高耗水、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分布,摸清涉水行业供、用、耗、排关系。明确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和重点问题,系统梳理和掌握长江流域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为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和管理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2)开展长江流域区域性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评价

充分利用水资源基础资料系统和专题普查资料,研究区域水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区域洪水特点、本地水资源和客水资源状况,掌握区域水资源禀赋条件,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背景和依据。开展流域水体和水功能区水环境状况分析,对照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全面掌握水体水环境状况和水质目标约束下的水资源供用问题。开展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研究水资源、水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分析产业结构用水需求与区域资源性、工程性供水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全面评估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形成满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管理需求的评价体系,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3)参与长江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研究

一方面积极开展城市水文工作,以城市为单位,围绕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目标开展具有城市特点的系统性水文工作,在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水生态安全等方面提供全面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支撑和技术服务,为政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从源头上进行生态修复保护提供参考。另一方面积极投身推进河湖长制行动,充分利用水文基础条件和专业优势,参加河湖自然资源摸底和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测评价工作,广泛开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管控站网建设和监督性监测活动,建立河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控预警体系,因河湖制宜地进行水资源风险分析,在“一河(湖)一策”方案编制和“一河(湖)一档”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开拓成果应用,从河湖治理、管控方面着手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修复。■

猜你喜欢
水文经济带长江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