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仪式功能 让公民的仪式感无处不在

2019-01-16 07:44张国栋
山西青年 2019年5期
关键词:仪式公民国家

张国栋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 200082)

12月13日是我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举国哀思,全民祭奠死难者,然而竟然屡现一些毫无良知的中国公民以激烈言行侮辱死难者、传播“精日辱国”思想之事。就在国家第五个公祭日当天,上海球迷公然对同曦队喊出:“南京大屠杀怎么没有把你们队杀死”的侮辱性言辞,引起极大震怒。事后相关涉事者被刑拘。仪式感的缺失着实让每一位国民深思。

一、仪式之殇——公民仪式感缺失的表现

公民仪式感的缺失体现在社会的角角落落,影响方方面面。如漠视国家仪式,质疑大政方针,藐视英雄模范,敌视见义勇为等等,曾经盛极一时。对于公民个体而言,信任度降低,依存性减弱,职责使命意识有所淡化,中华优良传统有所缺失等等。深层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日复一日行云流水,缺乏“中流击楫”的韧劲。大部分人习惯了“春去秋来,年复一年”的套路式生活,走一样的路、上一样的班、吃一样的饭。生活缺乏一丝灵动气息和创新精神,漠视一切非常规行为,工作缺乏啃硬骨头、攻坚克难、推陈出新的信心和勇气。对于身边的一切,不愿改不敢改不会改,参与公共事务热情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是个人修养内功不济,缺少“同声相应”的共识。新时代的青年人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在工作中展示自我,不缺少独立学习知识的能力,但很多人集体归属感不强,团结合作意识不高,社会融入感较差。工作中善于单打独干,缺乏互助性;公共事务爱讲公平摊派,缺乏主动性;休息娱乐时经常我行我素,缺乏集体性。

三是社会责任认识不清,缺少“位卑忧国”的情怀。很多人可能对岗位职责耳熟于心,但是却对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毫无所知,不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当下人们存在心浮气躁的不良心态,缺乏“功崇唯志,业广为勤”的职业精神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民情怀。紧盯职位谋利益者多之,立足岗位干事业者少之。

四是优良传统日朘月减,缺少“奋勇拼搏”的血性。曾经一批批为革命事业慷慨赴死的仁人志士以青山忠骨的生命仪式书写了“坚定信仰、甘于奉献、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艰苦朴素、团结一心、奋发图强、立志有为的中华魂受到冲击,公民国防意识淡薄,缺少为强国而拼搏的血性。

二、仪式之惑——仪式感缺失的缘由

仪式感缺失就是对于某种仪式没有情感认同,实则为心理归属感的丧失、礼仪道德底线的迷失和法制意识的缺失。原因有两个方面:多元价值观和各种思潮无规则碰撞是其形成的客观环境,而主观方面则是人的价值偏离和信仰缺失。内外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很多人丧失了自我认知、社会责任和国家意识,造成了当下部分民众道德修养的降低、价值认同的磨灭和国家情怀的缺失。因此,个别人对于很多国家仪式漠然视之、麻木不仁,甚至嗤之以鼻的情况便屡屡生之。

三、仪式之魂——培养公民仪式感的意义

仪式具有思想信息传递和精神强化功能。对于国家而言,进行庄严的仪式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对于公民而言,满满的仪式感则可以让自己充满激情和正能量,更容易被社会认可,彰显自我价值。

(一)维护正规秩序,强化礼仪纪律

史记《周本纪》记载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40余年不用。”周公巩固统治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制作礼乐,建立一套规范的礼乐制度。仪式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树形象、振国威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公民行为规范和纪律意识的得力手段。

(二)提升国家意识,汇聚强国能量

雅典城邦经常举行各种盛大仪式和公众活动来有效提升公民的国家意识。国家仪式中浓厚庄严的氛围会使每名公民的战斗精神油然而生,并通过相互影响作用而使个体的战斗意志快速凝聚成为一个群体的战斗意志,汇聚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强国能量。

(三)约束个人行为,提升价值体验

哲学家帕斯卡曾说:“跪下,动动嘴唇祈祷,你就会相信。”仪式活动营造的肃穆、庄严的氛围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和“磁场效应”,会对参与者形成约束力。同时能给人提供一种价值体验,让人体验到自己有价值和被尊重。进一步的说,就是体验到这个国家还有崇高的、庄严的事物,值得我们为之去付出和奉献,实现人生价值。

(四)传承中华文化,增进情感认同

人类学家克利夫德·格尔茨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的表演”。仪式就是传承文化最好的实践方式。古代中国的祭祀占卜、泰山封禅、节日庆典等仪式无不体现出封建王朝礼乐文化精华;当代中国阅兵升旗、入党宣誓、庆典纪念等仪式更是彰显我强大中国的有效手段。富有时代特色和使命任务的中华文化正是在各种仪式中被一代代怀着深厚情感认同的中华儿女传承下来。

四、仪式之思——培养公民仪式感的几点建议

没有仪式感就没有存在感,没有存在感就不可能干成丰功伟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民关注,依法践行,方能培养起良好的仪式感。

(一)精心组织仪式教育,让公民在思想启迪中激发仪式感

仪式根植于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之上,自带一种感召力。长期有针对性的仪式教育,能够提高个人修养和自我塑造能力,有益于激发奋斗精神,提升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普及化的仪式教育教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慎独慎微、善于学习、自强不息,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从一点一滴中自觉完善自己。最简单的仪式教育诸如日常生活中的微笑、点头等礼节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价值体验。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开展有特色的仪式教育。如新疆某地便有其独特的“胡杨命名仪式”,以立功受奖者姓名为每一棵胡杨命名,制作标牌悬挂于树上。“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儿女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这样的仪式很好地借助了地区环境等特殊载体传承了特色文化,具有言传身教的实践效应。

(二)精准设计仪式,让公民在有效参与中增强仪式感

仪式体现、承载和传递着特定的文化观念和精神追求。任何发达成熟的文明都很注重仪式。仪式的核心是彰显“价值”,没有价值的仪式是空洞的。严密精准设计每一个仪式,有目的地组织每一次仪式,如此才能培养良好的仪式感。比如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威严与美感并存,成了人们观光必去景点。今年9月30日是国家首个烈士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参加了向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公民通过身临其境的参与获得的这种仪式感能够有效增强对英雄的敬畏和尊崇,提升自我的价值认同,激励自我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开拓进取。

(三)完善法规制度,让公民在守法尽责中尊享仪式感

对于如何处理国家仪式中的不当行为,我国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第七条规定:“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不得有不尊重国歌的行为。”但并未明确规定有如此行为该如何处理,而且到目前为止该法不适用于港澳地区,致使香港球迷屡次在奏唱国歌时发生不当言行,但却束手无策。各级部门依法查封了很多毫无良知的网络大V账号,但是对其本人的处罚还缺乏具体的规定。对于在国家仪式中言行不当、肆意散播负能量、曲解恶意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公众人物公众场合的失德言行等也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约束,如此才能让公民深知仪式感的缺失不仅仅是个人品德问题,更有可能是违法行为,让每一位公民在遵纪守法中享有规范明朗的仪式感。常态化的国家行为可以极大增强公民仪式感,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仪式公民国家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十二公民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