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荸荠优质高效规范化栽培技术

2019-01-16 05:02徐映萍王征鸿何水平郭得平
中国蔬菜 2019年1期
关键词:球茎荸荠大田

徐映萍 王征鸿 何水平 郭得平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荸荠是浙江省重要的特色蔬菜之一,也是主要的出口创汇蔬菜。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每667 m2荸荠产量提高15%左右,产值达7 000元以上。

荸荠(Eleocharis tuberosa)为莎草科荸荠属多年生宿根浅水草本植物,通常以地下膨大球茎供食用,同时地上部的管状叶状茎具有止渴、解热等功效。荸荠是我国的特色蔬菜之一,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是我国荸荠种植的主要区域。浙江省是我国主要荸荠产区之一,2017年种植面积约1 500 hm2(2.25万亩),年产量达3.6万t左右。主要产区为杭州余杭一带,产品销往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为浙江省农产品创汇、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荸荠栽培的效益高,但目前浙江省荸荠生产上存在几个问题,制约着荸荠产业的快速发展:① 荸荠种植者现有的生产技术有待提高。荸荠属于小宗作物,在选种、育苗、定植等生产过程中缺少规范化技术,农户种植仅凭经验和习惯,缺乏科学指导,造成生产成本高、产量偏低、商品品质欠佳。② 荸荠生长周期较长,田间管理过程多,技术环节多,病虫害防治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很多种植户在生产中出现滥用、错用农药的现象,严重危害荸荠的安全生产。③ 荸荠贮藏期长,贮藏方式多,如何有效贮藏荸荠球茎、保鲜品质是荸荠生产中的一大技术关键。近几年,笔者和有关单位针对浙江省荸荠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对荸荠生产的育苗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贮藏等主要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化技术措施,以规范农户种植行为,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几年的试验和推广,该技术规程可以使荸荠每667 m2产量提高15%左右,品质明显提升,每667 m2产值达7 000元以上,推广面积约500 hm2(7 500亩)。2018年,笔者制定的《荸荠生产技术规范》被批准为浙江省地方标准。为了使广大荸荠种植户科学掌握并运用荸荠栽培技术,实现荸荠高产、稳产、优质,并对自然条件类似地区的荸荠生产提供参考,现将荸荠各生产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种植田块选择

土壤的类型及质地对荸荠生长发育的影响十分明显,荸荠根系分布较浅,生长过程中对水分需求量大,球茎生长要求土深30 cm左右。笔者在余杭、开化等浙江省荸荠主栽区开展实地调研,从产品产量和质量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浙江省荸荠栽培田块的选择标准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层18~20 cm,有机质含量20 g·kg-1以上,土壤pH 5.5~7.5。水源丰富、排灌便利、远离污染源、轮作3 a(年)以上的壤土和青紫泥水田。

2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优质、丰产、稳产性好、抗逆性强的品种是实现荸荠高产优质栽培的前提和基础。浙江地区可选用适宜本地环境的名优品种,如余杭大红袍、店头荸荠等。准备种荠时注意种荠的完整性与典型性,剔除受损、个小、干瘪、皮色不均的种荠。

3 育苗

育苗是荸荠栽培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环节,是高产、优质的基础和保证。目前生产中主要有2种育苗方式:球茎育苗和分株育苗。不同育苗方式的育苗时间、播种技术、秧田管理、移栽标准等均有所差异。分株育苗时间较早,在每年的4月中旬进行,用种量少,经过育苗、假植扩繁增加苗数后移入大田。球茎育苗是传统的育苗方式,在每年的6月中旬进行,小田育苗,大田定植,省略假植扩繁环节,缩短了荸荠生产劳动的时间。

3.1 育苗准备 选择条件良好的秧田,播前15 d(天)灌水翻耕泡田,播前3~5 d(天)进行第2次翻耕,施基肥,每667 m2施过磷酸钙25 kg、复合肥(N-P-K为18-8-16,下同)15 kg。翻耕后做畦,畦宽150 cm、高10 cm,沟宽30 cm。做畦后灌水,播种前一天排干水。

挑选健壮、饱满的种荠进行催芽,催芽前将洗净种荠的正头芽尖剪去0.2~0.3 cm,清水浸泡48 h(小时),剔除漂浮种荠,取出沥干。

3.2 球茎育苗 球茎育苗宜在6月中旬至7月初进行。育苗时间20~25 d(天),育苗期间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 ℃,夜间15~20 ℃。按大田种植面积进行秧田播种,每667 m2大田种荠用量20~25 kg。将种荠按株距3~5 cm、行距3~5 cm排入秧田,顶芽朝上按入泥中1 cm。播种后,白天搭小拱棚覆盖遮阳网保持棚内温湿度,当苗高10 cm时去除小拱棚。育苗期间共施肥2次,第1次在苗高10 cm时,每667 m2施尿素3~5 kg;第2次在大田定植前7 d(天),每667 m2施复合肥5 kg或尿素5 kg。出芽前畦沟灌浅水,保持畦面湿润。当顶芽出土转绿且植株有新根长出时灌水,保持水层1~3 cm。

3.3 分株育苗 分株育苗可有效节约生产所需的荸荠种球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是高产优质的重要手段。分株育苗宜在4月中旬进行。按大田种植面积进行秧田播种,每667 m2大田用种量为15~25个种球。种荠按1 cm间距排种,顶芽朝上,覆盖湿润的轻壤土或有机肥,厚度以遮住顶芽为宜。催芽期间保持苗床湿润。搭小拱棚保持密闭,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5 ℃以上时中午通风1~2 h(小时),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延长通风时间。移植前5 d(天)揭膜炼苗,5月上旬,幼苗高20~30 cm时连同种球一起挖出移入秧田进行假植扩繁,舍弃无种球、簇生而纤细的幼苗。根系入土深度5~8 cm,株距110 cm,行距120 cm。荸荠生长过程中会从芽基部分蘖产生新的腋芽和匍匐茎,匍匐茎的节和顶端又能产生新芽,每个新芽可在分株后独立生长成苗并可继续进行分蘖。因此,荸荠定植前的假植扩繁可大幅度提高幼苗数量。秧苗成活后,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1次预防病害,每667 m2施尿素5 kg。栽植30 d(天)后,每667 m2施复合肥15 kg。定植到大田前7 d(天),每667 m2施尿素5 kg、硫酸钾5 kg,或每667 m2施复合肥10~15 kg。田间持续保持水层2~4 cm。

4 大田栽植

荸荠是当年种植、当年采收的作物,栽植时期和密度不仅影响植株生长情况,也关系到产量和病虫害发生程度。

4.1 栽植前准备 选择符合选地标准的田块,移栽前15 d(天)灌水翻耕泡田,耕深20 cm。翻耕整地前,每667 m2施腐熟厩肥1 500~2 000 kg或符合NY 525规定的商品有机肥500~600 kg、复合肥30 kg、过磷酸钙30~40 kg,以保证土壤有机质含量充足,为荸荠苗生长发育提供充足养分。

4.2 栽植方法 大田栽植宜在7月中下旬、幼苗高30~45 cm时进行。定植前3 d(天),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荸荠幼苗预防秆枯病;可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 000倍液喷施幼苗预防白禾螟。定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根16~24 h(小时)。

球茎苗移栽时,将秧苗连种球一同挖出,田间保持株距80 cm、行距80~100 cm,大田栽植时间越迟,移栽密度越小;分株苗移栽时,1株大苗带2~3个小分蘖苗为1丛,剔除弱苗和“雄苗”,田间保持株距40 cm、行距50~60 cm,当幼苗高度超过45 cm时,宜割去梢头。定植时将秧苗插入土中,深度为8~10 cm,每穴定植1丛幼苗。

5 田间管理

5.1 中耕除草 荸荠苗大田移栽成活后到封行前,结合施肥宜人工除草2~3次。中耕除草时要求杂草入泥,不露出水面,同时不损伤荸荠叶状茎和匍匐茎,若发现病株、弱株应及时拔除并补苗。

5.2 肥料施用 大田移栽成活后结合中耕除草共追肥3次。第1次施催苗肥,移栽后20 d(天)每667 m2施尿素5.0~7.5 kg;第2次施分蘖肥,移栽后25~30 d(天)每667 m2施菜籽饼肥50 kg、复合肥10~15 kg、硫酸钾5.0~7.5 kg,或每667 m2施复合肥10~15 kg、硫酸钾3.5 kg;第3次施结荠肥,秋分前后每667 m2施复合肥40~50 kg、硫酸钾 7.5~10.0 kg。

5.3 水层管理 幼苗定植时田间灌水深度宜2 cm;秧苗成活后逐渐加深至4~7 cm;分株分蘖期水深2~3 cm。开花结荠期水深2~4 cm;球茎膨大期水深4~7 cm;球茎成熟期水深0~2 cm;采收前15~20 d(天)排干田间水分。如春季采收,则冬季田间仍保持湿润。分株分蘖期如果田中浮萍过多或有机肥施用过多,可排水晒田2~4 d(天),晒至田面湿润小开裂为宜,结面(泥巴表面硬,里面软时)后立即复水。

6 病虫害防治

荸荠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有秆枯病(俗称荸荠瘟)、枯萎病等,主要虫害有白禾螟等,有害生物有福寿螺等。防治病虫害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主要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如采用杀虫灯、粘虫板、昆虫性诱剂等诱杀害虫,引入天敌抑制有害生物扩张;当病虫害数量过多、危害植株生长时,应结合化学防治,优先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内。秆枯病: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喷洒,或在移栽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浸根,或在移栽成活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施用次数不超过3次,每隔21 d(天)喷1次。枯萎病:可在发病初期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洒1次,或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 500倍液喷洒2~3次,每隔21 d(天)喷1次。白禾螟:在卵孵化高峰前2~3 d(天)可用15%茚虫威悬浮剂1 500~2 500倍液喷洒,或在卵孵化高峰后1~2 d(天)用200 g·L-1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6 000倍液喷洒,或在卵孵化高峰至幼虫期用1.8%阿维菌素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喷洒。福寿螺:每667 m2可用6%四聚乙醛可湿性粉剂400~500 g撒施,或用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60~80 g拌土撒施。

7 采收贮藏

荸荠1 a(年)只栽培1茬,不能周年生产,市场供应有旺季、淡季之分。采收期一般在12月至翌年3月,待地上部枯黄倒伏、地下球茎成熟至皮色呈深红褐色时采收为宜。球茎成熟后,地上枝茎枯死,受力极易断裂,不能直接拔取。目前荸荠采收仍旧采用传统的手工挖掘方式:一是利用简易工具采收,即在比较湿润的田块,用叉或钉耙等工具刨开泥土,然后用手捏出球茎;二是纯手工采收,即在田间积水泥田,手插入泥土中捏出球茎。

荸荠具有皮薄汁多、水分含量高、极易失水萎缩和腐烂变质的特点,一般采用鲜货上市直销,贮藏期不超过10 d(天)。采收的带泥球茎应立即摊置荫凉处晾至七成干,剔除病、伤球茎,及时贮藏。贮藏方式主要有叠包贮藏、堆藏、田间贮藏。叠包贮藏和堆藏要选择地势较高、通风透气、运输方便、无鼠害、不渗水、不漏水的仓库。叠包贮藏是在荸荠收获、整理后,装入除去内膜的清洁编织袋,扎紧袋口,靠墙壁垒堆。堆藏应选择室内靠近墙角的泥土地面,沿墙角两边用砖砌成长方形池槽,四周围草席或布,席外涂抹河泥,地面铺1层细干土。荸荠堆放高度不超过1 m,上面覆盖细干土,以不露出荸荠为宜,然后涂泥封顶。堆顶中部插1个通气筒,避免堆藏温度过高。叠包贮藏、堆藏时,应将仓库的温度维持在1~10 ℃,当温度低于0 ℃时荸荠易冻伤,可在顶部盖尼龙薄膜或稻草等覆盖物保暖防冻;当温度升高时应及时通风降湿。若保存在田间,冬季应保持田块湿润,随时采收,但采收期不宜迟于翌年3月底。

猜你喜欢
球茎荸荠大田
扁秆荆三棱球茎萌发条件分析
侧芽数对西红花球茎产量与开花的影响
清脆甜美的荸荠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西红花种球茎异地繁育关键技术研究△
一瓶水的微笑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挖荸荠
荸荠不说话
外源激素及浸泡条件对青天葵球茎休眠破除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