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2019-01-16 05:37张俊平蒋保华朱茂勇
江苏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武进区成员校长

张俊平 蒋保华 朱茂勇

·新闻背景·

兴教必靠良师。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时代重任,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常州市武进区2013年3月启动了“双名工程”培养机制,评选了首批名校长、名教师。“双名工程”凭借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武进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校长和教师,推进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成为了实现武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引擎。本期独家报道聚焦常州市武进区“双名工程”,解密武进区如何通过顶层设计打造教育领军人才的高地。

教育是一棵树搖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名师、名校长相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就像两棵邻近的大树和小树,大树枝叶繁茂可以为小树遮挡狂风暴雨,但是大树又不能完全把小树遮蔽起来,需要给小树留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让小树能够见到阳光,呼吸空气,小树才能自由伸展,茁壮成长。在每一位一线教师的成长路上,名师、名校长便是他们身边的“大树”。如何发挥“大树”遮风挡雨的作用,同时又给“小树”适合的成长空间,这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人一直在探索解决的教育难题。2013年3月,常州市武进区启动了“双名工程”培养机制,评选了首批名师、名校长,并先后设立了40个名师工作室和15个名校长工作室。6年来,“双名工程”编织着一个又一个“大树带小树”的故事,成就了武进教育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想。在一线教师实现蜕变的背后,是他们气质、品位的提升,在武进教育人的词典里,写满了信念、坚持、分享、创造这样的字眼。

一、基地培养:建设名师成长的生态林

在各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共生的生态雨林中,每种植物生长错落有致,不仅可以最大化吸收阳光和雨露,而且由于生物多样性,各种植被组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防止病虫的危害,从而构建了一个生态结构完善的雨林。一个个“双名工作室”基地也如同生态雨林一般,唯有丰富多样的生长方式,方能创造美美与共的教育生态,进而促进团队中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与自我更新。

1.被“逼”出来的“特级”。

“我在2017年6月加入‘顾志平名校长工作室,在加入之前,我获得的专业最高荣誉是‘常州市物理学科带头人。对于是否要去参评‘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江苏省特级教师压根就没想过,因为我觉得特级教师是一个离自己很遥远的梦。”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梅建芬说,“我宽慰自己的理由是做人做事‘顺其自然,但我这个‘顺其自然的行事方式在加入‘顾志平名校长工作室后彻底失去了原有的平衡。”

2018年2月学校内网转发常州市《关于做好江苏省第十五批特级教师候选人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梅建芬此时心里想的是要再积淀自己、提升自己后再去参评。顾志平“逼”着她申报,“不要有太多顾虑,不要考虑能不能评上,尝试去评,尝试找到差距,尝试从差距中得到专业发展的突破口,尝试超越从前的自己。”顾志平对梅建芬说,“即使这次评不上,下次再努力就行。”顾志平的告诫让梅建芬放下了所有包袱轻松去参评。后来梅建芬顺利评上了省特级教师。结果虽然美好,但只有梅建芬心里清楚,正是顾志平与其他工作室成员的信任与助推,才让她克服了“顺其自然”的惯性与“安于现状”的惰性。

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严格要求与示范指导相结合,这是“顾志平名校长工作室”的管理本色。让团队有更强的凝聚力,更多的是要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教师可以没有课题,但一定要有教育教学研究的项目;教师可以没有丰硕的成果,但一定要有对教育教学的见解和观点。同时,以“助力”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的工作室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了工作室在提升成员专业能力素养和学校管理水平,促进成员进步成长和成员学校管理效能提升方面的作用。

2.用行动奏响“新课堂”之音。

“你的样子就是课程的样子!”武进区厚余小学江伶每当想起这句话,心中就滋生出一股力量,那种力量让她捧起书卷不敢懈怠。那是她加入“蒋惠琴名校长工作室”后的第九次活动,主题是围绕“做小而美的课程”来汇报本校课程一年来的建设进展。武进区厚余小学的课程框架体系当时刚刚完成,当江伶聆听了其他成员校的课程建设成果汇报后,便看到了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差距,硬着头皮汇报完毕的她已是汗水涔涔。江伶反思自己一年来的课程建设之路,深深自责。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蒋惠琴都精心安排,帮助工作室成员从多个角度去认识理解课程,把握课程实施的不同样态。但是,江伶突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只顾吸收理论,实践却滞后很多,没有重视本校课程建设团队的培养,在校本转化方面做得太少。

“作为一名负责课程建设的校级领导,只有不断充盈自我,才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蒋惠琴校长时刻不忘叮嘱工作室的成员,“在课程建设中应该策划‘做的内容,提升‘做的水平,打造‘做的环境。”江伶怀揣着羞愧,认真聆听蒋惠琴的点评与指导,可谓字字入心,“你的样子就是课程的样子!”蒋惠琴的这句话直击江伶的心灵,让她惊醒。于是,她便开始阅读有关课程建设的文献,重温工作室中研究的课程建设案例,带动团队成员一起学习。认真梳理课程体系,让目标定位更贴近师生的实际需求;从基础课程做起,让实施路径更符合师生的基础与能力……行动是让课程生长起来的最好方法。

3.让“语文梦”串起教师研修的粒粒珍珠。

“因为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组成了工作室。新的理念让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理性思考帮我们优化教育教学的路径,理想憧憬能让我们走得更远。”常州市金坛区第四中学薛桂香谈起她在名师工作室的收获,“加入‘薛新洪名师工作室后,我周围有了一群对高中语文教育怀揣梦想的伙伴。为了探索高中语文教育的真理,为了寻求自我专业的发展,为了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我们相聚一起,做快乐的语文人,一起追梦,且歌且行!”

2018年3月,薛桂香成为“薛新洪名师工作室”的一名成员。“听薛新洪老师的第一堂课是高一的文言文课《师说》,”薛桂香回忆,“我本以为他会不屑于讲文言字词句式,没想到他不仅讲,而且讲得十分细致,特别强调规范的文言文翻译和表达。课后我向他表达了疑惑,他告诉我任何优质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学生受益的课堂,学生的基础决定了文言文必须将字词讲通,否则,再精彩的文章分析也只是空中楼阁。”薛桂香来到工作室听的第一节课就打破了她对课堂原有的认知。

坚持聚焦课堂,坚持问题导向,以工作室成员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为研究重点,在研究课上解决问题,这是“薛新洪名师工作室”的信条。诚如领衔人薛新洪所言,成立工作室,就是为了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语文人一起研读教材,思考新课标下教材的使用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问题,真正思考、探索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力图通过读写一体化教学、思辨式阅读等方式,发展高中生在“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素养,最终与全体成员一起在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

二、人本管理:厚植名师成长的沃土

乌申斯基说:“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对教师人格的关注是人本管理的应有之义,人本管理是对教师情感、尊严和价值的维护。人本管理的核心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在“双名工作室”的常态运行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对人的关注,关注教师的感受与需求,其次才是培养的手段与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武进教育人在实施“双名工作室”的建设中,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发展。

1.一份丰厚的“嫁妆”。

“红波校长,不久你将成为一所学校的‘一家之主。与以往分管条线工作有所不同,你将承担新的工作压力和责任,政治站位要更高,态度要更积极,思考要更全面。”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校长吕荣法对张红波殷殷嘱托,“当然,新的工作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你不要怕,因为你的背后还有湖塘桥实验小学,这个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娘家和我们工作室这个强大的团队。”

2017年7月4日是张红波“出嫁”的日子,她踏上了新的征程。担任嘉泽中心小学校长后,张红波发现这所学校的教师课务十分繁重,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在这关键时刻,工作室领衔人吕荣法伸出了援助之手。

“你校师资上面的问题我有初步的考虑,从我们湖塘桥实验小学安排两位数学老师去你那里交流。这样可以初步化解师资面临的问题。”吕荣法说,“对你的支持与帮助,我绝不会停留在口头上,一定会落实到行动中。”

除了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吕荣法对张红波的大力支持,工作室规划的活动也都紧紧围绕学校内涵发展和课程建设层层展开,工作室成员进入一所所学校观摩学习。借鉴工作室其他成员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这让张红波在初到新校后干劲十足。在工作室成员不断的研讨与论证中,嘉泽中心小学如今已经初步建构了“泽润”课程的体系,研制了“泽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发了具有班本特色的课程。

“嘉泽中心小学的发展得益于工作室领衔人吕荣法校长的智慧引领和给我的‘丰厚嫁妆。”张红波坦言,“同时,学校的发展更离不开工作室全体成员并肩前行给我的团队合力。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我相信学校的明天会更美好!”

2.一则寻找教育追梦人的“启事”。

“‘为什么而来?对每一个走进工作室的成员,我都会问这个问题。”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校长庄惠芬道出她对名校长工作室的思考:“工作室成员本可以安于现状、平稳度日,为什么还要给自己加上额外的一份要求?我认为答案就是为了改变自己。”

沿着“钱学森之问”的同一方向,工作室从三个维度制定了目标:一是工作目标。让成员在工作室的研究实践中提炼出共性方式,让工作室成为成果辐射的中心、新样态研究的资源基地、校长成长的生命之林。二是研究目标。未来学校的竞争力来自内生的原创力,工作室围绕课题“叩开钱学森之问的学校育人模式建构”,在行动中反思与调整,注重教育实践行为改进的过程。三是发展目标。工作室成员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不断提高对教育各要素的敏感性,形成学校生态发展的整体建设方案,努力成长为有一定影响力的一线专家、学科领军人物。

与此同时,海南屯昌实验小学、海南向阳小学、辽宁灯塔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攀枝花市第十八小学和第二十小学……这几颗散布在中国版图上的星星,因为“钱爱芙名校长工作室”的活动,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教育合力。从学生的研学交流、骨干教师的专业指导、级部主任的管理对话到校长层面的高位引领,从办学理念、管理文化、课程建设到师生培养,工作室成员在愈发明朗的旅途中遇见美好,预见未来。他们不断以“文化共识”“文化共生”“文化共融”的成长态度,实现了两地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提高。

3.一节“边走边听”的教案修改课。

“记得在那个冬日的午后,随着寒意渐渐散去,踏着长长的剪影,我走在朱燕芬校长的身后,有些忐忑,有些期许,不知该如何开口。一天的课堂研讨活动丰盈了大脑,却也让疲惫席卷每个人的身体。”武进区庙桥小学李磊回忆。

“嗯?你手里拿的是教案吗?给我看看可以吗?”朱燕芬似乎看出了李磊的尴尬,便首先开口。“嗯,好,麻烦您了!”李磊心头一松,他知道再多的解释已然不必,便快步跟了上去。“我们边走边说吧。”朱燕芬一边浏览着李磊的教案,一边走向学校的大门。“类文比较阅读啊?你要想清楚比较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研究陆游的诗,你是否已经大量阅读过他的诗词,你对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了吗?这对比的深度似乎不够,内容的安排也有些主次不明……”一条又一条的建议,就在朱燕芬和李磊走向校门的过程中明朗了,原先李磊混乱的思路已然變得清晰。“工作室的一路陪伴,一路引领,一路鞭策,让我成长为常州市教坛新秀。”李磊坦言。

以课程改革为方向,以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朱燕芬带领着全体成员行驶在研学之路上。目前,工作室已经形成了“读与思,转变教育理念———我要生长”“请进来,分享专业话语———我在生长”“走出去,聆听窗外声音———我再生长”的教师自我生长样态。

三、共同愿景:聚生名师成长的文化磁场

场域理论指出,每一个个体内心都有发展的愿望,而只有这种愿望被场域中的力量刺激的时候,这种潜在的愿望才会被唤醒,进而生发出现实的力量。在“双名工作室”中,每一个工作室都提出了发展愿景,从而为每一位团队成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这样的愿景激活了每一位成员的内在渴望,形成了每一个工作室的“文化磁场”。

1.在18棵果树下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各位校长请看,这里就是戚墅堰东方小学‘果树林变成长林实践基地,大家可以自行观察,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这是2019年2月27日下午,在一次“魏迎九名校长工作室”的日常研讨活动中,“管理微课堂”又如期开讲了。“管理微课堂”是“魏迎九名校长工作室”采用的一种学习研讨方式,工作室成员自主申报担当主讲人,研讨以互动形式来推进,目的是激发工作室成员理论学习的自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魏迎九名校长工作室共有成员13名,这些校长来自不同学校,处于学校的不同管理层级,有不同的分管领域和研究背景。如何通过工作室活动的展开,让领衔人所在校的研究资源得以辐射,让其中每位校长的研究内驱力得以激发?这是魏迎九校长一直考虑的问题,面对工作室这样一个差异较大的领导团队,她指出工作室活动必须立足日常,进行累进式的研究推进,在差异互动中实现自觉生长。于是,在分析工作室成员构成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成员间的充分互动交流,最终聚焦“基于综合融通思维的校园生活重建策略的研究”这一项目的研究,通过项目研究,提升成员的管理价值追求,形成综合融通的新思维,提升学校管理者的实践变革能力,从而推动学校的转型。

2.在田园雅居中共创教研新样态。

2017年9月,一群年轻人神采奕奕地走进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会议室里,气氛融洽,仿佛是多年好友重新相逢。所有人内心澎湃着激情,充满着向往,只为了心中那纯粹的语文。这已然成了武进区“金磊名师工作室”成员的生活常态,成员们给工作室取了一个别致的名称———田园雅居。

“金磊名师工作室”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转型”为研究项目,以“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为价值追求,营造“协商分享”的语文研究文化,秉承传统,立足基础,转变思维,创新方式,努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新范式。两年多来,工作室成员锁定项目,采用集散交互的研究方式,实施“学—研—思—评”螺旋上升的研究策略。从问题出发,在反复的研究中,看似又回到问题自身,但“人”已经有了改变,“事”已经有了发展。

工作室运营的第一年,成员们从“散文教学”这一语文教学的“硬骨头”入手,探索核心素养观照下此类文本的教学转型,采用3个“两次”的模式来推进研究,即两次网络磨课、两次“异同构课”(同课异构、异课同构)、两次评课。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难点突破阶段:梳理关键问题—网上平台同课异构—课堂呈现—评课议课—网络重构—异地呈现—总结提升。二是策略普适性验证阶段:提炼策略—异课同构—评课议课—验证规律。两年多来,工作室共进行了13次主题化的现场研讨,形成了25个优秀课例。

工作室成员参与“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等课堂观摩活动。采取“前置思考—观摩课例—提炼方法—运用实践—罗列问题—集中研讨—价值内化”的方式将理论内化、课例本土化,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同时,聚焦专业阅读,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等书籍及叶澜教授等名家的文章中汲取营养,认真研读,每月进行一次交流,采用“主题汇报、提出问题、集体交流、分享片段、领衔人总评”的方式,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又在实践中深化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3.在落英缤纷的丛林中实现教育重生。

“一个人的成长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从此岸到彼岸是物理空间的距离,更是精神世界的更迭。而我很享受做个教师成长的摆渡人,牵手工作室全体成员,在每一次的跋涉中欣赏风景,体会成长的味道,憧憬彼岸的美好。”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副校长施璐嘉坦言,“工作室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带着梦想奔跑,朝着工作室制定的目标,共同经历成长现场,在抱团中传递力量。”

“在我的工作室中,所有成员聚焦工作室工作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我们制定了明确的工作室章程,明晰了工作室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每个成员在工作室的岗位职责,营造了工作室的团队文化。”施璐嘉说,“我们设计了工作室网页,并有专人负责,做到及时更新、及时宣传。同时,我们还自主编制了具有工作室特色的成员成长手册,给每位成员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并制定年度学习研究计划,建立动态的、可视化的工作室成员个人电子发展档案。”

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施璐嘉道出了她的思考:“教师成长需要规划,需要精准定位,需要在自我现状的内省中确定一个个起点,在一个个阶段目标的定位中确定终点,而工作室就是帮助每位教师在两点一线的连接中,为他们勾勒出每段行程最适切的成长路径。”一个人阅读所带来的成长在于思想上的更新,而一群人的阅读则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对此,施璐嘉深有感触。所以,作为工作室领衔人,她送给工作室成员的礼物一般都是书。工作室成员相约在每月的25日,借助微信群,人人推荐好书,并附上推荐理由。“导读先声”成了工作室每次读书活动的固定版块,人人导读,人人分享。在群体阅读中结伴而行,不断加深工作室成员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认知和思考。

这两年,施璐嘉聚焦“有氧英语”的教与学,指导成员开展了各项研修活动,每月至少举行一次专题研讨活动,有学习研讨、专家讲座、课堂观察、案例剖析、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同时,她走进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和成员们一起聚焦学校课程建设,学校项目研究,开展调研问诊、专题讲座和主题沙龙活动。此外,她还带领工作室成员走进全国英语教学活动“中国教育梦”现场,与名师面对面互动交流;鼓励成员参加常州市小学英语教研活动,在教材解读间互动研讨;带领工作室成员参加武进区小学英语教师评优课活动。除了上述活动,她更多的是走进每一位工作室成员的课堂,聚焦小學“有氧英语”教与学,在同课异构、单元联课等主题研讨中,陪伴工作室成员重构“有氧英语”教学生态。

猜你喜欢
武进区成员校长
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破解”方案设计类问题
两只挂钟
夜空T台
最强新成员
The Mice Marry off Their Daughter老鼠嫁女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我家的新成员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