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心平气和教孩子

2019-01-17 02:14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吼大叫正念练琴

刘律廷

主持人语: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心平气和、润物无声的。家长管教孩子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害怕,而是让孩子信服。不吼不叫、有话好好说的教育方式,不但能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但这种家教,需要家长经常在情绪上自我克制,与孩子交流时掌握技巧,把握尺度,尤其是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如何保持平心静气,与孩子有效沟通,更需要家长不断学习——

用ABCDE法跟孩子沟通

(孙女士,34岁,软件工程师)

离异后我住在单位宿舍,每周六去前夫那儿接5岁半的女儿与我共度周末。婚姻失败让我看到了自己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于是我主动学习了一些沟通方法与技巧,并应用于跟女儿的交流中。我希望我的短暂陪伴对女儿来说是有效的。

女儿是被宠坏的“小公主”,我对她的要求又比较严格,因此,在学习沟通技巧之前,我常对她狂轰滥炸般地吼叫,惹得她不止一次哭着对我说:“坏妈妈,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我在心理学专家的建议下,自学了唐纳德博士的ABCDE沟通法,这个方法包括五个步骤,分别以英文字母A、B、C、D、E开头。

第一个是A,是英文Ask(问)的首字母。被孩子激怒的时候,我先问自己:此刻我感觉如何呢?我能否接纳此刻的感觉呢?我能不能改变我的看法呢?在默默的自问自答中,我能够慢慢平静下来。

第二步Breath,放松呼吸。做三到五次深呼吸,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情。

第三步是Calm yourself,平静自我。用积极现实的想法代替怒气中的偏见。家教专家认为,当我们在怒气积累之前有所察觉,就能有意识地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敌人。只有心平气和的时候,对孩子的管教,以及与孩子的沟通才会有意义。

第四步是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确定孩子的需要。比如:孩子此刻或许在大吼大叫,他需要的是一个拥抱,还是需要家长为他指明方向?是需要一句鼓励,还是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孩子的行为到底在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判断一下我对他的期待是不是合理呢?

最后一步,就是Empathize,移情。移情也称同理心,是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处境中,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孩子的心声。

这个五步沟通法,对我教育女儿帮助很大——她愿意向我敞开心扉,也愿意听从我的教导。

我跟一个室友共享单位宿舍的客厅与厨房。我室友为人不错,有时帮我照看女儿。周日的早上,女儿很早起床去客厅看动画片,我跟室友都会再睡一会儿。

一天早上,我被客厅的吼叫声吵醒。室友大声地让女儿关掉电视。没想到,女儿哭了起来,非常无礼地在顶撞室友阿姨。

我怒火中烧,很想冲出去责怪女儿,但我告诉自己,大吼大叫没有用,并立即回顾了ABCDE的五个步骤。

我先问自己现在是什么感受。尴尬、愤怒?因为室友不能宽容孩子而非常生气?觉得女儿像她爸爸一样很自私?每想到一个问题,我就会有不同的内心冲动,一会儿想责怪室友跟孩子一般见识,一会儿又想骂女儿一顿来发泄一下。但我没有急于这么做。而是迅速让自己深呼吸,然后进入第三步——平静自我。

等真正平静后,我做出决定:不能让这个周末变得鸡犬不宁,让我和室友的关系变得糟糕,让女儿不开心,而是要借机给女儿做个好榜样。

于是,我平静地走进客厅,在沙发上坐下,靠近哭泣的女儿说:“我知道你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今天你最想看哪一个?”女儿的哭泣逐渐减弱。然后,我转向室友抱歉地说:“亲爱的,实在对不起,我知道这个星期六你还得加班。这孩子哭哭啼啼的,肯定特别影响你。”

我用平静的状态帮助客厅里大吼大叫的两个人放松下来。情绪是会传染的。室友和女儿都放松下来。室友拿出零食给女儿,女儿很快忘记了刚才的不愉快。最后,我使用第五步的同理心——给女儿一个拥抱让女儿感受到被接纳。我也用同理心体谅室友,决定犒劳她一下。后来,这一天成为我们三个人极其美好的回忆。我跟女儿一起下厨烧了美味给室友吃,三个人晚上出去逛街玩得特别开心。

离异女性很辛苦,不但要打拼事业,还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养育孩子常常成为压垮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我因为学习了“ABCDE沟通法”,并应用于亲子沟通中,所以教养女儿并未给我带来更多的压力。

管教的核心是教育,而不是惩罚。虽然我陪女儿的时间不多,但我的陪伴很有效,我跟女儿的关系也并没有因为离婚而受到影响。

爸爸不做“弹琴大怪兽”

(方先生,36岁,公务员)

有一天,我问6岁的女儿:“我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女儿说:“没问题,我演给你看。”

女儿扮出一副难看的面孔,叉著两条腿,一跳一跳地冲着家里的钢琴走过去,嘴里发出类似怪物的吼声。女儿一边模仿怪物一边说:“我是你爸爸,大怪兽,我每次看你练琴都是这个样子!”

我感觉奇怪——在别人眼中我温文尔雅,怎么在女儿眼中我就成了怪物呢?女儿说:“因为你平时很好,但在我弹钢琴时就变成了大怪物!”

于是,我刻意地留意自己监督女儿练琴时的情绪。没错,她拖拉磨蹭、粗心大意、不好好练、没有时间观念、东摸西摸……这些都会让我秒变“后爸”。我会对一直在看手机的妻子发火,怒吼她没教好女儿。妻子憋屈地说:“我不是不管不教育啊,我只是没有达到你期待的效果!”我性子急,怒问:“你为什么不打?”

身为幼儿园教师的妻子说:“咱不能打孩子啊。”看到妻子慢吞吞的样子,再看看女儿一脸无所谓的叛逆,我恨不得把她揪起来扇几个耳光。怒火中烧,我摔门出去散步。等我气消回来的时候,原本温馨的家庭氛围已经破坏,原本计划好好陪女儿的时光全毁了……

我女儿敏锐又聪明,有很强的洞察力。我刮胡子时照镜子,她一边做鬼脸一边悄声提醒我:“爸爸,今天练琴时你别再扮演怪物啦。”

妻子多次提醒我:“你在职场里积累了太多负面情绪,但你自己并未意识到,在特定的女儿练琴的环境里,你的情绪会爆发出来,女儿就成了受害者。”妻子问我:“为什么孩子练琴这件事会成为你情绪的雷区呢?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在妻子的启发下,我发现对女儿吼叫的背后,真的有种压抑的情绪藏在我心里。

小时候父母对我管教很严,我的童年是不自由的,不像很多孩子那样想玩就玩,想乱就乱。我在童年时期所缺失的自由感,被压抑在我的潜意识里,形成了我这种一丝不苟、中规中矩的性格。所以,我会在潜意识里觉得女儿这种漫不经心练琴的状态非常可恶。

反过来想一下,女儿只是一个小孩子,享受音乐的美不是更重要吗?偶尔磨蹭偷懒不是很正常吗?意识到这些之后我改变了很多,对女儿不好好练琴的行为变得宽容了,能够好好给女儿讲道理、立规矩,女儿也很配合我。

我今年体检发现血压偏高,医生提醒我要控制情绪,尽量避免发怒。为此,妻子给我下载了一张“负面情绪自我评估表”,让我学着自我观察与调适。比如,当负面情绪来袭时,我的手会紧张,会握拳,体温会升高,声音会变大,牙关会咬紧,呼吸、心跳会加快,头和脖子感到紧张……这些都是身体的报警信号。妻子让我关注这些细节并记录下来,然后以散步、品茶、种花等方式来缓解与调整。我渐渐留意到负面情绪的细节,减少了对家人的吼叫与苛求,学会了正面积极地沟通,血压也跟着恢复了正常。

如何平静地让孩子合作

(刘教授,儿童心理学家)

优秀的家长一定是情绪平和的,能够平静地让孩子畅所欲言、表达自我。因为教育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让孩子与家人合作,在融融亲情中快乐成长。

那么,如何才能心平气和地教育孩子呢?我来介绍两种好方法。

第一种方法,运用“正念减压法”,让自己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

所谓“正念”,是有别于“错误观念”与“偏执观念”而言的。我们在大吼大叫的时候,脑海中充满的就是“错误观念”与“偏执观念”。

比如在第二个案例中,父亲因童年受到伤害而压抑了很多负面情绪,所以当孩子不认真练琴的时候,他脑中的观念是——孩子太懒惰,简直是一种罪恶!孩子需要被狠狠责罚,否则长大了可不得了。

显然,这些观念就算不是错的,也是偏激的。当我们的大脑被这些观念控制的时候,身体也悄悄发生变化——呼吸会加快,血压会升高,心情会烦躁……

在妻子的帮助下,这位父亲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坏情绪要来攻占我的心,我必须做点什么来应对!”当他能够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有所觉察的时候,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自我提醒的警示信号,可以帮助我们驱赶大脑中的偏见与执念。“正念”就像一个灭火器,能让情绪平稳,帮助我们观察、推理出我们到底为什么生气。这位父亲明白:其实孩子并没有做什么大错事。

怎么让大脑中充满“正念”呢?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经常说正面积极的话。比如开车等红灯时,可以看看周围的樹和建筑放松心情,然后跟自己说:“今天天气不错,让我保持好心情吧!”同样,当你又要冲孩子大吼大叫时,先不要判断孩子的对错,而是使用“正念”来自我调适。

第一个案例中的孙女士是一位单亲家长,她学习的“ABCDE沟通法”简单易行,让她脑海里一直充满正念。当我们想冲孩子大吼大叫时,记住“ABCDE”五个步骤要一步一步来。ABCDE分别是:扪心自问——做深呼吸——自我平静——做正确的决定——充分使用同理心赞美孩子的优点。当我们脑海中充满“正念”的时候,不但可以保持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创造性地想出办法来促进孩子成长。

再举个例子:孩子出门上学的时候说要上厕所,你可以赶走脑海中“孩子磨蹭”“真欠揍”等念头,发挥“正念”,告诉自己:“今天是挺不错的一天,我们可以有个好心情。”同时可以想一些易操作的方法,比如使用定时器闹钟、跟孩子比比看谁的动作快、写个出门清单让孩子照着做,或者请一个动画卡通人物来监督,等等。

第二种方法,欣赏孩子的气质,发挥温柔规劝的力量。

气质是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在多子女家庭里,父母都知道不同孩子的气质完全不同,经常是某一个孩子惹父母生气,另一个孩子就让大人觉得很好相处。家长与一个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套用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就不行。因为在互动中,家长的气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孩子的气质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改变吼叫的管教方式,家长得了解你自己的气质,同时也要了解孩子的气质。只有接受并欣赏孩子的气质,容忍孩子与我们的不同之处,才能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温柔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规劝与教育。

心理学家罗娜·雷纳举了个例子:性格气质比较内敛沉静的她,跟自己的一个孩子经常发生冲突。这个孩子的性格气质很外向,爱挑战,渴望刺激冒险。她经常会被气得大吼大叫。有人教她在怒不可遏的时候把高度近视的眼镜先摘下来然后发掘这个孩子的优点。一天,这个孩子得到一个巧克力蛋糕。他没有像其他兄弟姐妹那样安静地品尝美味,而是大声喧哗吵嚷。罗娜压抑着要吼叫的冲动,摘下眼镜做深呼吸,然后换一个角度去看——她看到这个孩子眼中闪烁着淘气的光芒,他正跟大家讲一个他根据巧克力蛋糕编的童话故事。

这样一个“摘下眼镜深呼吸”的动作,帮助家长发现了孩子性格气质中的创造力与闪光点。家长越是发现你与孩子气质的不同之处,就越会具有同理心,从而避免对孩子吼叫或体罚。

事实证明,吼叫所能达到的目的,只是让孩子知道你对他或他的行为非常生气,并不能教育他。你吼叫的音量或许每次都不相同,但效果一样。吼叫不能改变孩子的性格或气质,反而会让他无法接纳自己,变得越来越自卑。

另外一个简单的技巧是使用悄悄话代替吼叫。同样的话可以用尖厉的嗓音,以威胁的语气喊出来,也可以用坚定的语气平静地说出来。当孩子没有按照你的要求穿好鞋,你可以走近他,放慢语速平静地告诉他:“请把鞋穿上。”

家长在发觉自己怒气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控制音量,发挥温柔规劝的力量。比如对孩子说:“我现在太生气了,不能跟你说话,等我平静下来我们再谈。请你到你的房间去,想想刚才发生了什么。”当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善解人意地与孩子相处时,孩子也会内心平静,心怀善意。

事实上,不吼不叫对待孩子不仅能让孩子获益,更能造福家长,让家长身心健康。因为修复被愤怒言辞和吼叫损害的亲子关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同时对孩子大声吼叫还会损伤我们的肝脏与免疫系统。

中国古人说,攻城容易攻心难。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有三件事最难:炼钢、采钻、自知。”希望广大家长既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自我克制,又掌握攻心之术,坚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大吼大叫正念练琴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大学生特质正念对自尊的影响: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
父母不好好说话成孩子性格缺陷元凶
正念,焦虑时代的一剂解药
乐乐姐姐热线
大厨语录
一只悲哀的猪
一只懦弱的猪
练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