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01-17 04:33辛凤
锋绘 2019年12期
关键词:选修课通识教育

辛凤

摘 要: 本文以课程《女性文化与生活》为例,通过对通识教育概念的介绍,讨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指出高校通识选修课的教学特点,探讨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指出课程改革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 通识教育;选修课;《女性文化与生活》

1 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Arts),又称“博雅教育”,核心精神在于倡导人的自由和谐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通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帮助学生实现不同领域知识的互鉴,认识更加普遍性的规律,从而培养出学生通达的性情和超越的智慧。这就要求高校通识教育应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突显人的自我价值的教育。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各高校先后开始探索通识教育,逐步推进通识教育的中国化进程。但任何改革和制度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和一成不变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国外对通识教育更加重视。早在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generaleducation” (亦译 “普通教育 ”、“一般教育” )。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的 《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报告正式呈现出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着上百年历史,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哈佛。但就算是哈佛,也不会固步自封,而是在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对校内通识教育体系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此背景下,通识教育逐渐为国内教育界接受并得到广泛赞同。因此,对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尤为必要。

2 通识选修课《女性文化与生活》开课情况与教学效果

2.1 本课程开设情况

《女性文化与生活》自2008年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开设以来,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每学期开设时间为8-10个教学周,每次2个课时,授课对象对全校本科生,累积授课人数已达4000余人。

2.2 课程特点

高校通识教育课题体系的整体架构,离不开通识课程的改革创新。《女性文化与生活》作为一门人文素质通识课,立足于我校办学特色,努力拓展通识课程的思政内涵,培育理想、陶冶情操本是通识教育应有之义。创新我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要根植于我校办学特色,积极引导、鼓励教师打破通识教育学科和专业学科藩篱,以培养大学生价值选择能力为目标,共同开发基于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核心通识课程。

无论哪一个专业学科,都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而《女性文化与生活》课程致力于此,并努力做一个开拓者和先行者。

2.3 教学效果

《女性文化与生活》课程,自开设的12年以来,一直备受学生喜爱。2017年,获得景德镇陶瓷大学优秀教案评选文科组优秀奖(全校共10门课程入选)。无论是从课前全校各年级学生的选课火爆程度,还是上课期间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还是课程结束之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青春系列讲座,都备受关注。

在课程设计上,把中国理念、科学知识融汇在教学过程中,令学生容易接受,把科学理念和通识教育的理念无缝剪辑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科学是求真的,没有对真的追求,就不会有科学的发现;对美的追求导致了艺术的产生,人对善的追求,导致宗教、哲学和人文的产生。所以在教学中融入科学、艺术和人文,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这样的教育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品味和素养。

3 高校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学生需求,不断完善高校自己的通识教育体系,并成功推动建设国内本土化的通识教育体系。

(2)通过课程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公民参与感。培养学生对自身言行道德维度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以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应对社会变化,教育学生能够理解自身是艺术、思想和价值观传统的产物和参与者。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分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将课堂知识与离开大学后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好地面对和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从而适应各种变化。

(4)有助于学校更深入地开展通识选修课程教学工作,将课程改革研究成果在未来能够成为学校教学方式的一大突破,成为代表性的教学成果在同类高校中示范,真正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助力学校学科建设。

4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1)促使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分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将课堂知识与离开大学后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好地面对和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从而适应各种变化。

(2)促使學生拓展创作思维能力,有利于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想象和创造,达到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

(3)有利于学生具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学习与引用能力。

(4)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孙力平.通识课程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文学经典课程为例[J].高教与经济,2010,(06):1-4.

[2]叶明明.审美素养视域下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3]乔娟.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地方院校通识选修课建设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08):183-186.

[4]赵成.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内涵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04,(05):29-31.

猜你喜欢
选修课通识教育
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中管弦乐的选修教学
基于构建双语环境下的多样化选修课理论及实践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高职英语视听说选修课多元考核手段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河南省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