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客家武术朱家教文化探源

2019-01-17 06:00周红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源流

周红

摘 要:朱家教是梅州客家武术的“八大流派”之一,由于其自身传承的保守性和传播发展区域的相对狭窄等,至今没有人对其历史文化以及在各地区的传播发展现状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广东朱家教的历史文化、技术体系及风格特点、文化价值、发展现状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以挖掘客家武术资源、弘扬客家武术文化,促进朱家教的发展。

关键词:客家武术;朱家教;源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趋重视,许多地方拳种陆续进入省市各级文化保护目录。梅州地处粤东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广东省客家大本营,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

作者通过多年的田野调查及文本分析发现,朱家教是“反清复明”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其形成与清乾嘉年间的天地会等秘密会党在闽粤一带的频繁活动有很大关系。经过近200年的发展,现今朱家教主要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惠州以及香港等地区。除了在梅州市五华县流传的朱家教的师承关系无从考究外,兴宁、汕头、惠州、香港四地拳派的师承关系非常清晰,可见朱家教流传有序、渊源有据。

一、关于朱家教的起源

关于朱家教的起源有几种观点:其一,相传朱家教的流传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1864年(清穆宗同治三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政权土崩瓦解,为了免遭清政府官军追捕,当时身怀绝技的将士隐名改姓,四海为家,藏匿民间。其中有一部分人到与太平天国有深厚渊源的梅州传艺谋生,同时也暗自积蓄力量,以继续反清。因时局紧迫,便将所授拳术称为“朱家教”,寓有怀念朱洪武之意。其二,《兴宁文史》载,朱家教的始祖是晚清粤省长乐(今五华县)揸水区乌石头乡的朱黄二。朱黄二从小喜爱武术,清乾嘉年间于闽省经商时拜少林高僧为师,十载寒暑,苦练终成,回乡传习。其三,曾昭胜等《广东武术史》(1989)中认为,朱黄二到佛山经商时得到朱家教拳师的指点,回归故里之后传授其毕生所学。后来由其拳术最精之弟子朱亚南传技于自己的儿子朱进,朱进子承父业将该拳种传播发扬。后世弟子尊朱黄二为始祖师,但称其已经是该拳派的第二、三代门人,为了纪念祖师,将该拳术称为朱家教。经过走访汕头朱家教之后又另得知:“朱亚南是受刘广才传艺。”由于当前能查阅的资料有限,关于朱家教的源流详情尚需进一步考证。

旧时客家武术派别很多,通常称之为“教”,每一教即为一家一派。朱家教属于硬桥、高中马类型,经过历代的发展,现今朱家教在汕头有拳术6套、器械1套,练功方法有打沙袋、打吊、滚石担、碰击身体各部、四面桥手的碰击5种;兴宁有拳术4套、器械1套,对拆有对拳,练功方法有伏虎功、肚腹功2种;兴宁朱家教具有凶猛多变、快速敏捷、刚柔相济、手脚配合、知进知退等风格特点。朱家教广泛流行于粤东北五华、兴宁、梅县、汕头和紫金等地区。

二、广东朱家教诸流派田野调查

(一)梅州朱家教的源流与师承

笔者曾两次前往五华县寻找有关朱家教的信息,当问及当地一些人有关朱家教的事情时,大家都会说出朱亚南这个名字。然而,笔者在五华朱氏族谱里始终都找不到有关朱亚南的信息。通過朱志华(梅州地区朱氏族谱修撰主编)、朱江老师(五华县少林文武学校校长)以及新民村里曾练过朱家教的朱兆球、朱杏光的帮助,在新民村找到了朱进的祖屋和一些朱进的个人事迹等信息。

通过采访梅州客家武术协会邓柏真会长和古迪芳副会长、兴宁体育局朱科长、兴宁市武术协会张伟林会长和彭茂活副会长、坭陂镇范金茂师傅等人了解到,清末及民国这一时期,朱亚南、朱进在兴宁教授的朱家教弟子有陈洪古、赖名标、柯彩堂、邢伟南、陈荫堂、范寿荣、刘飞腾、邹金海等人。曾在邹金海门下学艺有李兰芳、何耀新、陈春添、罗坤、黎福保、曾汝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大学体育系,回兴宁任中学体育教练,曾任地级省武术比赛裁判长)、邢力民等人。这与《兴宁文史》《广东武术史》以及2000年3月邢力民在《侨报》上发表的《兴宁朱家教拳术》所述人物大致相同,但对于这些人物的详细信息和事迹已难以精确了解。

1942年出生、现已70岁高龄的古迪芳师傅是梅州朱家教的传人已经无疑。据古师傅介绍,他的师傅叫曾文华,练的就是朱亚南的朱家教,曾在汕头开武馆,后又回到老家梅州。古迪芳9岁拜师,直至18岁去参军前一直跟随曾文华学习朱家教。其本人早年也教过一些弟子,因为相互之间少有联系,大多学员的武艺都已荒废。

现兴宁市武术协会彭茂活副会长是兴宁当地有名的朱家教拳师,曾多次在兴宁市体育文化活动上表演朱家教拳术,在2010年至2012年兴宁市全名健身日上曾表演朱家教拳术,2012年10月还参加潮州“华夏杯”武术大赛并获得一等奖。据彭茂活师傅介绍,他的父亲彭元芳曾在陈洪古门下学习朱家教,早年外出从军时学了马家教、中扬教、鹤拳、少林散手中低马等拳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他也曾在兴宁的新圩、刁坊、坭陂一带传授朱家教,当时拳术较好的弟子有张雨涛、郭连香等人;1997年,74岁高龄的彭元芳去世。彭茂活本人多次在外表演的“朱家教散手连系拳”就是彭元芳根据朱家教散手所创编的一套拳术。①

范金茂师傅现已有85岁高龄,仍然身强体壮、精神抖擞。他年轻时曾从师范寿荣学习朱家教直摇拳、曲摇拳、对拳等,后来在坭陂镇一带主要从事金狮表演。现金狮表演已由其二子管理,但对于朱家教拳术少有承袭。

(二)汕头朱家教的源流与师承

据钟金水师傅介绍,汕头的朱家教源自于五华的朱亚南,民国初年朱进曾到汕头展示过朱家教拳术。20世纪30年代,五华的黄振强在旧时汕头的火车桥头即现在的潮汕路口汽车站附近教朱家教,当地的许多人都慕名前往。授拳期间黄振强和弟子把朱家教拳术做了一些改进和创新,在他的弟子中钟庭芳、蓝本青(又名蓝亚炳,水寨镇蓝屋村人)、古先生学得最好,此外还有一位未知姓名的徒弟学成后就去了香港;后来蓝本青和古先生返回五华,蓝本青将拳术教授给了朱运贤(五华县河东镇牛石村河下)②;钟庭芳赡养恩师,所以学得真传。钟庭芳将其武艺传给了钟松龙、钟金水、陈俊青、罗清祥、廖世坚、陈俊元、陈昌荣、陈克先、曹汉忠、纪硕亮、谢东山、陈楚云等人,据说陈楚云是钟庭芳破例收授的唯一女弟子③。长子钟松龙手法最出众早年曾代父传艺,大约1961年他才开始收徒教拳,后授拳于林春河、庄希松、江永江、林瑞怀、纪木奕、石俩河、陈童、陈友强、庄毓添等人;林春河再传谢惠通、林阿五、林本存等人④。次子钟金水随父亲学艺最久,所得拳术更为精妙,后自己开在汕头开设武馆,收授弟子众多;现主要有他的儿子钟湘奇、女婿张坚雄跟随学习家传武艺。

(三)惠州东江朱家螳螂的源流与师承

在惠州市芦洲镇香园村,一栋民国时期的两层砖木小洋楼赫然在目,小楼的翘角屋檐上寿桃、蝙蝠等雕塑点缀,还刻着“吉祥”“如意”字样,石砌的大门坚实、沉稳,二楼阳台宽敞明亮。这栋两层小楼是在旧屋原址上修建,已有七十多年历史,被当地人称为“刘屋洋楼”,而由这个屋子主人所传承的朱家教拳术称为东江朱家螳螂。

据陈建明师傅介绍,当年是刘水在观音阁遇到朱亚南的徒弟黄福高,两人比武,刘水打不过,于是当场拜师。刘水原本学过马家拳还自创了刘水棍,学了朱家教之后就去了香港发展,还在香港开馆授徒。1937年马铭森跑到香港拜刘水为师,五年后返回家乡。回乡后的十几年里,马铭森很少向外人展示武功,直到他被陈建明的习武诚心打动后才开始收授弟子,而马铭森的儿子马九华也因此得以和父亲学习朱家教拳术。后来,马铭森再传拳于谢添胜、郭连相、刘论发、张仁全、罗煜明、薛观梅、马日良以及中山的林润宇等人。⑤

(四)香港东江螳螂的源流与师承

走访资料显示,朱家教在香港有东江朱(周)家螳螂之称,该派拳术是由清嘉应州朱亚南传给黄福高,黄福高再传红莲侠、刘水和林泽如。刘水学成之后去香港谋生发展,他自创“刘水棍”并开设拳馆收授弟子,其中较为知名的有人称“头五虎”的杨寿(秀)、谢松、朱渣五、胡源、叶喜,还有人称“尾六杰”的朱冠華、林华、谭华、叶瑞、谭照、孙兴,以及刘伟强(传香)、马铭森、李伟、张华、邹文治、李灿、先生梁、李鉴、林威、徐耀发、林云、朱启明等人。刘水之后,有弟子在香港开馆教拳,也有弟子将武艺远播海外。朱冠华曾是南天王陈济棠的保镖,传拳于朱志强、郑运、罗莽等人。⑥郑运开设拳馆“朱家螳螂郑运国术体会”。罗莽又名罗网,20世纪70年代香港著名影视演员,练得童子功,精通麒麟、舞狮、打大鼓,最擅长朱家螳螂拳,在其拍摄的多部香港武打影片中将朱家螳螂拳术展示得淋漓尽致。叶瑞夫妇在师父危困之时尽心照料,因此而得本门拳技撮要,后来在香港红磡马来街十一号三楼设馆授武。叶瑞门下弟子众多,较为出色的弟子有叶志强、李天来、吴士麒、周展程等人。叶志强将周家螳螂传至海外,在澳洲和英国的主要负责人保罗·布伦南(Paul Brennan)、保罗·惠特罗德(Paul Whitrod)都是其门下的弟子。李天来和吴士麒各自在香港负责东江周家螳螂李天来拳术会与东江周家螳螂国术协会,教授弟子不计其数。

三、朱家教的文化价值

朱家教作为客家武术的“八大流派”之一,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客家地区还存在着较为深厚的根基,对朱家教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拳种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探究,剖析其文化价值,可以丰富客家武术文化宝库。

客家武术是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被长期置于冷角,截至今年仍较少见到对客家武术各流派的起源、传承、发展现状、技术风格等进行系统梳理的学术论著。因此,通过本论文将有利于加深人们对朱家教等客家武术的认识和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朱家教的传承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挖掘工作蓬勃开展,而广东省的这一工作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探明朱家教历史源流、传承脉络与发展现状,为广东省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提供理论参考,以期进一步推动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注释:

①源于2012年11月15日对彭茂活的采访。

②源于2012年11月14日对朱运贤的采访。

③源于1012年7月15日对钟金水的采访。

④源于2012年7月15日对钟松龙的采访。

⑤源于2012年7月13日对陈建明的采访。

⑥源自2012年7月17日对马九华的采访。

参考文献:

[1]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下册)[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2]秦义春.洪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5]秦宝琦.清前期天地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编辑 李 争

猜你喜欢
源流
中介话语分析的源流、方法及意义
论影雕的源流与雕刻构图
镵针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
水痘源流考
“啸”的源流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一)
本帮菜之源流考
“干” 字源流浅析
墨竹画的源流析
《四郎探母》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