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错纠错的内在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实践底色

2019-01-18 10:11吴满意胡小恒
天府新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错误

吴满意 胡小恒

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又一重大决策布署,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的又一重大实践探索、实践创新,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减少、纠正乃至避免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错误和失误及一些党员干部因怕出错而不敢作为等问题,所呈现的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精准把握与深刻认识。思想是时代之母,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探索、实践创新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在这种实践上所做的理论突破、理论创新为前提。同时,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探索、实践创新本身也存在一个容错纠错的问题,必然要求其实践主体以不怕犯错、勇于认错和善于改错的优良品格为保障。因此,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必须要擦亮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必然要置于马克思主义容错纠错的理论发展之中。这是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自身的内在诉求,是继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性要求,是进一步达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必须要把握的基本规律。

一、容错与纠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质

(一)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天然具有容错性的理论品质

容错性最初是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计算机产品或网站对故障的承载能力,即计算机在某一元件发生故障时仍能继续工作的能力。这就是说,作为原初概念的容错性,主要表现为一种技术层面上管控风险的操作方式。这种操作方式现在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控制、医疗、军事等领域。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容错性的操作方式之所以能够从一个领域走向多个领域,其深层的原因在于这种操作方式内含着的思维方式——容错性思维——及其所具有的较为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换句话说,当容错性的操作方式从一个领域走向另外一个领域,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必要的改变,但内在于这种操作方式的思维方式却仍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事实上,近些年来,已有不少学者提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将实现从精确性思维向容错性思维的转变,因为“执迷于精确性是信息缺乏时代和模拟时代的产物。只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且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的。如果不接受混乱,剩下95%的非结构化数据都将无法利用,只有接受不精确性,我们才能打开一扇从未涉足的世界的窗户”(2)张义祯:《大数据带来的四种思维》,《学习时报》2005年1月26日。。这就是说,在大数据时代,当人们处理的数据从样本数据变成了海量的即时数据时,“人们不得不接受数据的混杂性,而放弃对精确性的追求”(3)张义祯:《大数据带来的四种思维》,《学习时报》2005年1月26日。,而“容许一定程度的错误与混杂,反而可以在宏观层面拥有更好的知识和洞察力”(4)张义祯:《大数据带来的四种思维》,《学习时报》2005年1月26日。。不言而喻,思维方式就其社会性本质来讲,是人的存在状态的理性表达,是人的社会实践方式在人脑中的内化。因而,容错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并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应该说是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结果。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然并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也不是容错性思维形成与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我们还应该看到其深刻的人性基础。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但是,实践本身却是历史的、具体的、有限的和可错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本身就是一种容错性的存在,只是由于受到种种历史条件以及人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容错的思维方式在以往的时代并不是很清晰。在当代,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尤其是人类实践活动水平的极大提高,人的这种内在于实践的特性就愈发地显现出来,并贯彻到行为规则中去,最终形成并成了当代社会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如果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正经历从传统精确思维向容错性思维的转变,那么,“这一历史发展的先驱和最有代表性的哲学成果,则早已包含在马克思倡导的实践观点和实践的思维方式之中”(5)张明仓:《虚拟实践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容错的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辩证地看待错误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开放性的、非决定论的思维模式。从本质上来讲,实践的观点同样也表现为一种容错的观点,实践的思维方式即是一种容错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理论家们坚持以意识的终极确定性为依据,致力于寻找宇宙间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企图构建绝对的真理体系,常常标榜自己的理论已经最终完成,因而根本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因为毕竟都是真理。然而,历史真实而又残酷地表明,所有这些以终极真理自诩的思想体系,无一不走向了衰微和没落。究其原因,除了受时代、阶级基础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外,更为关键的则是这些自诩为终极真理的思想体系本身对实践内容所进行的绝对封闭,使其只能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并常常因“装不下”和“不能装”新的实践内容而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实践的观点,始终擦亮思与悟的实践底色,强调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将一切物质的和意识的生成与发展都置于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并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承认实践的可错性,由此也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理论家们获取终极真理的企图。坚持实践的观点,强调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承认实践的可错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首要态度,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内置品性和显著特色。

承认实践的可错性,实质上也就承认了来源于实践的理论的可错性、探索性和未完成性。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思维和存在,即一个事物的概念和它的现实,就像两条渐近线一样,一齐向前延伸,彼此不断接近,但是永远不会相交。两者的这种差别正好是这样一种差别,概念并不无条件地直接就是现实,而现实也不直接就是它自己的概念……”(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3页,第695页。。这就是说,在恩格斯看来,概念或由概念构成的理论与现实之间客观地存在一定的差异或曰“间隙”。这种“间隙”的存在表明了概念或由概念构成的理论不可能彻底完成同现实内容的“无缝衔接”,意味着理论自身的未完成性及这种未完成性所包含的错误发生的可能性。这种看似是逻辑体系自身发生的“断裂”,实际上却是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理论的独特品质。诚如恩格斯所言,即使是自然科学中的通用概念也绝不会永远和现实相符合,因为如果“哪一天有机界的概念和现实绝对符合了,发展的终结也就到来了”(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3页,第695页。。自然科学的发展如此,社会科学的发展亦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理论家们获求终极真理的企图,不仅对于理论自身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致命的,因为它们所指向的通常是理论或社会发展的最终完成形态。而其内在的逻辑表达则是,无论理论自身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结都已经到来。由此,所谓理论的容错性,实际上即是指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理论所具有的未完成性及这种未完成性所包含的错误发生的可能性,而承认这种理论上的容错性非但不是对理论自身的否定,反而是对其科学性的肯定。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以实践内容为对象,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理论,显然从一开始就包含容错性这种独特的品质与属性。

(二)马克思主义在纠错中不断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也不断呈现理论自身的纠错性品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理论,天然具有同实践内容进行对话的品质和能力。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而理论却总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理论。随着实践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原来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所形成的理论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新的实践内容不适应或者“错误”,进而造成理论自身一定程度上的缝隙、空白甚至某种程度或者层次上的对立。通常,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再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上述状况,回应和解决的基本路径往往表现为:其一,原有的理论只是把握了客观实际的某一部分、层次或方面,而随着认识和实践地向前推进,需要从对新现象、新经验的观察研究中补充和丰富原有理论以回应实践发展所提出的新课题;其二,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推进证实了原有理论存在的一些错误或一些业已“过时”了的结论,需要对原有理论进行一定的修正或完善。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理论家们所构建的各种理论体系之所以摆脱不了解体的命运,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都不能对实践内容进行开放,因而都不具备解决这种因实践的发展所造成的理论自身对立的可能性和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则坚持认为,问题不在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并强调“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2页。,即要求必须通过借助实践的力量来解决在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因实践内容的发展变化而造成的理论自身的对立。因而,如果说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容错性品质使其天然具备了向实践内容开放和随实践内容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那么,这种可能性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则必然要通过实践的力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解决理论自身的对立,进而确保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向实践内容进行开放,能够始终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集中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所具有的自我纠错品质和能力。

另外,就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来看,马克思主义除了能够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进行理论自身的自我调整、自我补充和自我修正外,显然还存在另外的一条基本路径,即同一切错误思潮作斗争。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论犹太人问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神圣家族》 《哲学的贫困》 《哥达纲领批判》 《反杜林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无一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针对各色错误思潮展开的论战中完成的。各种错误的思潮实际上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种“生态环境”,而发现和纠正错误,并借以阐发出新的思想观点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又一内在逻辑。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同一切错误思潮做斗争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历史。而纠错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吸收和借鉴其他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换言之,正是马克思主义基于实践而具有的独特纠错品质使其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同时,这种品质又自然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容错纠错辩证运动的历史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同一切错误思潮做斗争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历史。但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纠错,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纠它者之错,都必然要以其容错性品质为前提和保证。如果哪一天马克思主义真的成了“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就再谈不上突破和创新了,进而还会因为失去真理性而无法判别和纠正其它的错误理论与思潮。诚如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声明的那样,他们的工作并没有穷尽真理,而只是为发现真理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因此,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容错纠错品质,显然并不是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互不相关甚至互为矛盾的品质和能力,而恰恰是在实践基础上所呈现出的两个互为交融、辩证统一的方面和特点。前者无疑是其能够借助实践的力量来进行理论的自我纠错,即进行理论自身的自我革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前提,而后者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容错性品质在实践中的实现和确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必然呈现出容错纠错辩证统一的鲜明特征。事实上,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通过具体分析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活的有机体的科学、非生物界的科学等领域指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1页,第96页。这里,恩格斯不仅肯定了事物发展的向上性,也揭示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无止境的容错纠错过程。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思想认识也有一个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

列宁作为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在坚持中发展,也要在发展中坚持。通过深刻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后,列宁提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宁并依据这些新变化、新特点,对马克思恩格斯曾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所做出的一些观点主张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完善,进而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既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指南,也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继续保持对当今时代具有强大的理论张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的大会上所强调的,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之所以如此,显然并不在于马克思的学说已穷尽真理、最终完成了的真理体系,而恰恰在于它的未完成性,即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容错性品质而对实践内容所具有的永恒开放性,及其基于纠错性品质而对人类一切实践内容的批判、吸收和借鉴。

二、容错纠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涵育出共产党人不怕犯错、勇于认错、善于改错的优良品格和独特优势

列宁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革命的理论产生于革命的实践,没有革命的实践就不可能有革命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也同时强调,革命的理论一经形成就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和无所作为的,而是要积极参与到革命的实践中来,即要对革命的实践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这个作用本身还是根本性的。因为只有理论是正确的,行动才可能是正确的。在错误的理论的指导下,根本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或运动。因而,革命实践同它的指导理论是一致的,指导理论的品质和特点如何,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主体的品格和特点也就如何。显然,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容错纠错的理论品质和特点与底色,决定着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主体——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品格和特点,即共产党人不怕犯错、勇于认错、善于改错的优良品格和鲜明特点。

(一)容错纠错的理论品质涵育出共产党人不怕犯错、勇于认错的优良品格

所谓理论的品质,说到底就是理论主体思维模式的外在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共产党人之所以不怕犯错、善于改错,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就在于这种理论所具有的容错纠错品质涵育了其理论主体容错纠错的思维方式,即能够辩证地看待错误和致力于通过实践方式来纠正错误的思维模式。譬如,按照超验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宇宙中既存在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也必然存在永恒不变的谬误,其结果就是像杜林那样把真理与谬误绝对对立起来。恩格斯郑重指出,“对立只有相对的意义,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后会显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同样,今天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认识也有它合乎真理的方面……”(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9页。。“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6页。。这就是说,在恩格斯看来,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马克思则早在学生时代的博士论文中就提出,“哲学在其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在的缺陷,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对的错误,而且只有当它陷入这些错误时,它才消除掉这些错误”(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58页。。可见,学生时代的马克思尽管在思想上尚处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框架之内,但他已经能够做到以辩证的观点审视“错误”的意义与价值,已经认识到哲学的发展必须以克服错误为前提,而“只有当它陷入这些错误时,它才消除掉这些错误”。列宁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认识,在实践标准问题上强调,“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者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为‘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1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页。。这样,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际上也就承认了错误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毛泽东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相关论述进一步总结指出,“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才把对立的事物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1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0页。。所以,“共产党人不要怕犯错误……错误一方面损害了党,损害了人民;另一方面是好教员,很好地教育了党,教育了人民,对革命有好处。”(1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6页,第274页,第70页。显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不仅从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中揭示了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规律,而且对“错误”本身形成了科学辩证的认识,对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思考,充分反映出马克思主义者在“错误”问题上的唯物辩证观点和态度。

马克思主义者既在“错误”问题上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态度,也在实践中表现出勇于承认错误的优秀品格。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坦言,尽管《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页。。再比如,恩格斯晚年在《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明确指出,“历史证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的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第597-598页。。马克思认为,由工人阶级建立的巴黎公社与一切旧政府不同的地方在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他们光明正大地进行工作,不自以为是,不埋头在文牍主义的办公室里,不以承认错误为耻而勇于改正”(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第164页。,它并不自诩决不会犯错误,而是“把自己的所言所行一律公布出来,把自己的一切缺点都让公众知道”(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第164页。。列宁则进一步强调,对于一个先进阶级的政党来说,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虚伪地不好意思承认错误和纠正错误。他认为,“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有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开承认错误,揭露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20)《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页,第167页。。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我们还有缺点,这个事实也要肯定……”(2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6页,第274页,第70页。,“我们要使错误小一些,这是可能的。但否认我们会有错误,那是不现实的,那就不是世界……”(2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6页,第274页,第70页。。总之,马克思主义者并不以承认错误为耻,而是坚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尽的义务,把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有的态度,作为衡量该政党是否郑重的重要标准。及至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世人申明,“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所有这些,呈现的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人在“错误”问题上的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态度,以及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涵育的共产党人不怕犯错、勇于认错的优良品格和鲜明特点。

(二)容错纠错的理论品质培育出共产党人善于改错的独特优势

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容错纠错理论品质和特点涵育了共产党人不怕犯错、勇于认错的优良品格和鲜明特点,事实上也培育了共产党人善于改错的独特优势。就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党经历过右倾机会主义等错误导致的大革命失败;经历过“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经历过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左”的错误导致的十年动乱。但是,我们党每次都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究其原因,除了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诸如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的组织制度,以批评和自我批判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生活会制度,以整风为主要形式的党内教育机制,以反腐倡廉为主要内容的自我纯洁机制,以群众监督为主要方面的监督机制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外,更为关键的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

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3)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时报》2012年5月28日。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即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归根结底正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实际相联系,即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是,一种理论能否与实际相联系,即能否保持同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内容相一致,从根本上来讲不仅取决于理论主体的主观意志,更在于理论自身是否具有这种独特的品质。就马克思主义来讲,这种独特的品质显然就是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容错纠错品质。可以说,正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容错纠错理论品质使其与实际相联系,即保持同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内容相一致成为可能,并在理论主体的实践中不断实现这种可能,即不断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与时俱进,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凸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善于改错的独特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进而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能够以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够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6年7月1日。。

三、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必须要置于马克思主义容错纠错的理论发展之中

如上所言,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容错纠错辩证统一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党以往所领导的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也同样呈现为一部容错纠错的历史。并且可以预见的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也必将是一个不断容错纠错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讲,“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6年7月1日。。但是,无论是实践上的探索,还是理论上的突破,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们都有一个过程,即都存在一个容错纠错的过程,这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可以说是人类史上前无古人的实践探索、实践创新,正在经历的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并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2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5月17日。。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些失误、错误是无法避免的。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为解决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因怕出错而不敢作为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和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先后要求基层改革必须“允许试错、宽容错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又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探索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鼓励和保护勇于改革创新的党员干部。所有这些,反映的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坚持,即承认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错误发生的不可避免性,呈现的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犯错、勇于认错的优秀品格和善于改错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进一步迈进的一项重要实践探索,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实践创新,必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要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容错纠错的理论发展进程之中,即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这种实践上的探索必须要同马克思主义在这种实践探索上所进行的理论突破、理论创新统一起来。

(一)强调将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探索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容错纠错的理论发展进程之中,是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实践活动本身的内在诉求

毛泽东在总结我党历史上反对陈独秀错误路线和李立三错误路线的两大斗争经验时曾强调,“这些斗争是完全应该的。但其方法有缺点:一方面,没有使干部在思想上彻底了解当时错误的原因、环境和改正此种错误的详细办法,以致后来又可能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另一方面,太着重于个人的责任,未能团结更多的人共同工作”,要求“处理历史问题,不应着重于一些个别同志的责任方面,而应着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2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8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2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网,2016年1月18日。。很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这三个“区分开来”正是对毛泽东相关思想的继承和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当前形势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这三个“区分开来”为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来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实质上就是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深入分析党员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所犯错误的内容,所犯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充分发扬中国共产党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光荣传统,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双重目的。同时,就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实践活动本身来讲,显然也同样存在一个容错纠错的问题,也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确立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基本原则、根本遵循为依据,分析错误、总结经验、形成理论,进而通过这种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来指导容错纠错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这些是马克思主义容错纠错理论品质以及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犯错、勇于认错、善于改错优良品格和独特优势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呈现,也是我们党在当代兴旺发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

(二)强调将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探索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容错纠错的理论发展进程之中,是继续开辟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性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运用于现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第597-598页。列宁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30)《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页。。习近平总书记讲,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也是持续推进和不断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历史,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也同样没有最终的完成形态。他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3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5月4日。。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探索,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实现向共产主义目标进一步迈进的又一重大实践创新,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历史容错纠错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所要解决的实际上也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党员干部因怕出错而不敢作为的问题,而且还包括我们党如何带领人民群众顺利度过改革攻坚期、深水区等重大问题。因而,如果说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那么,容错纠错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显然就是当前阶段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清除前进道路上各种顽瘴痼疾必须要锻造的攻坚利器和必须搭建的渡水之桥。这就是说,容错纠错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已然成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是我们党在现阶段带领人民群众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关键一环。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要继续保持回应当代中国的理论张力,就必须要结合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这种新的实践探索,不断作出理论上的突破,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这既是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性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

总之,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最终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到什么样的阶段。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到什么样的阶段,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必须要把握的基本规律。容错纠错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作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关键一环,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在这种实践上的理论突破、理论创新为前提。而我们之所以坚信容错纠错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能够顺利完成,之所以坚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高阶段持续迈进,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容错纠错理论品质及这种理论品质所涵育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犯错、勇于认错、善于改错的优良品格和鲜明特点使得这种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成为可能,同时也在构建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实现这种可能。由此,如果说容错纠错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关键,那么,将容错纠错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置于马克思主义容错纠错的理论发展进程之中显然正是这种关键的关键。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反复强调的,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的事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而不注意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注意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我们的事业也同样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错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在错误中成长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