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少数民族的微信使用与“民心相通”的窄化效应

2019-01-18 00:41杨姣
科技传播 2019年1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

摘 要 文章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探讨跨境少数民族在实现民心相通过程中的作用和局限。以中国云南省德宏州的一个跨境少数民族村落为研究对象,文章通过对该村寨中景颇村民的微信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在该景颇村寨中,微信使用在村民中非常活跃。由于历史和地理区位的原因,当地景颇村民与缅甸景颇族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姻亲关系,这样的关系也被复制到社交媒体上。原有的景颇文化实质上在社交媒体得以强化。但是,同样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转移与认同正向着窄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跨境少数民族,区域对外传播,社交媒体,民心相通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26-0137-02

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四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实现了互利共赢。这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甑蔚然、刘学亮认为民心相通是打造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关键,跨文化交往则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经。而跨境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则是民心相通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体现。跨境民族地区呈现出山水相连、通道众多的地理状态[ 1 ],虽然被政治因素分隔开来,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同、语言相通,一直存在相互通婚现象,存在多种民间和宗教文化的交流互通。这些都为民心相通奠定了基础。

本文以云南省德宏州的一个跨境少数民族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村寨中景颇村民的微信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试图梳理出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环境下,跨境少数民族间实现“民心相通”的另一种可能。

1 互婚是中缅跨境少数民族往来的主要形式

云南与缅甸、越南和老挝接壤,靠近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边境线全长4 060km,有26个边境县市与3个邻国的6个省(邦)32个县(市、镇)接壤。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有15个民族与境外居民同属于一个民族,跨境而居。以缅甸为例。云南与缅甸之间包括了景颇族、佤族、布朗族、傈僳族等10个跨境少数民族。自明清以后,云南与缅甸在经济、人员、技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就日益频繁。新中国成立以后,双边的人员互动就更为活跃。除了官方层面的人员互通,云南其接壤的缅甸在民间层面上的人员交流传播,主要体现为3种形式:互婚、迁居和避难[ 2 ]。

中缅边民历来存在通婚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中缅边民之间较大规模的互婚风潮出现在7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中缅边境开放政策的实施,缅甸边民入境互婚比此前更加突出。

除了民间的通婚以外,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的多个边境县市通过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系列活动,具体说就是系列的边民联欢活动,促进了云南与东南亚周边国家的了解,增进了双方的友谊。

2 新媒体使用与民族文化认同的“流动性”

历史上一度较为封闭且可控的信息环境,给予了云南跨境少数民族天然的民心相通的可能,但是,在互聯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少数民族成员也深受其影响,不得不接受外界的多种文化冲击。以笔者调研的云南省德宏州南麻村为例。在对该村寨140名村民进行调查后发现,使用微信的村民为122人,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伴随着微信日益广泛地渗透进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导致各个少数民族不仅要进行文化适应,接受多元化文化认同挑战,还要防止本民族文化内部出现断裂。

文化认同的过程是人们寻找身份归属或文化归属的过程,是解答“我是谁”“我们是谁”的过程[3]。学者陈静静、庄晓东认为大众传媒和外界文明的进入使聚居的民族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消解”成为新媒体影响下的少数民族认同问题上的热门词汇[ 4 ]。孙信茹、薛园认为文化认同是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媒介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承过程出现断裂带,同时媒介也会带给民族文化认同建构一定的冲击。

王埃亮认为大众文化以现代媒体为载体,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带来了机遇,也使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受到挑战,一定程度可能引发文化认同的危机[ 5 ]。陈静静对此持积极看法,认为新媒体能促进社会整合,为少数民族多维文化认同建构提供了更有活力的空间。

以上学者的观点虽然侧重点各异,但是他们几乎都传达了一个共同的声音:外在的媒介引入到原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中一定会使这种文化形态产生变异。对这些挑战的意义及其所蕴含的潜能,我们可以用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流动的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一书中使用的“流动的”或 “液态的”(liquid)概念来理解。因为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新媒体介入到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中,本质上就是一个少数民族现代化的过程。

在鲍曼看来,现代性是一个从起点就开始“液化”(liquefaction)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相互冲突、矛盾的戒律,那些作为人们“确定方向的依据、得到指引的准绳”的模式、规范、准则,并非固体不变,而是和所有的流体一样,“塑造它们的形状比保持它们的形状更为容易……保持流体的形状要求长期予以密切注意……并付出持久努力”[6]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流动的”或“液态的”(liquid)过程才是当今社会或人类状况的常态。“流动性”也应该成为我们理解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和跨境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一个关键词。

3 边境景颇村寨对微信的使用与传播

笔者的调研点南麻村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的西南边陲,与傣族村寨和其他景颇族村寨相邻,从南麻村到缅甸乘车只需要20分钟,与缅甸景颇族有直系亲属关系,过年、家中有红白喜事都会相互走动。截至2018年,该村有60户,常年居住人口58户,有2户全家外出打工;全村有260人都是景颇族。

考虑到村民受教育的情况,本次在南麻村的调研,我们选择了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上学历的149位村民。在这些被调查对象中,首次使用微信的时间集中在2014—2015年,且智能手机是唯一上网终端。超过60%的村民每天花费在微信上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被调查的村民在发送消息时,100%都选择用景颇语来发送语音消息。

景颇村民日常使用的微信群集中在3类:家族群、寨子群和同学群。寨子群主要用于关注自己生活的景颇寨子的消息及动态,同学群主要是用于交流同学感情和互通信息。这两类群都是德宏景颇族内部的交流群。而他们与缅甸景颇族的交流,主要发生在家族群。

同时,在被调查的140位村民中,有122位表示他们日常在各个群中发送交流最多的内容是景颇族语言的舞蹈和歌曲,其次是相约聚会,该项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4%。

4 社交媒体与“民心相通”的窄化效应

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的边民联欢活动,今天中缅边境上的景颇族通过在各个微信群中分享节日婚庆视频,就可以完成线上的“联欢”。和很多学者所说的“文化消解”不同,借用鲍曼的“流动性”观点来看,景颇文化以景颇语作为介质,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一定意义上,原有的景颇文化实质上在社交媒体得以强化。但是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以“数字化鸿沟”和“信息茧房效应”为代价的。

以我们调研的南麻村为例。该村的常住人口为260人,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人数为140人,且全部为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人,仅为全村总人数的一半。在不使用智能手机和微信的村民中,多为4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不使用的原因多集中于“不会使用”。

在1990年出版的《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托夫勒就提出了“数字鸿沟”的概念,他认为数字鸿沟是信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鸿沟。就我们所调研的景颇族村寨的情况来看,社交媒体上的少数民族景观其实是被年轻人定义过的景颇族文化,至少从他们使用微信多为“相约聚会”可以发现,所谓的景颇族文化已经向着纯娱乐化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媒体的属性实质上在强化“信息茧房效应”。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和网络信息的剧增,人們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自己关注的话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筛选自己想看的信息,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7](dailyme)的可能。而社交媒体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上述现象。对中缅边境上的景颇族村寨来说,用景颇语相互发送语音消息确实能够强化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但是这种认同越来越向着一种“窄化”的方向去发展。在能够使用微信的中青年里,与缅甸景颇族的联系多集中于有姻亲关系的家庭成员。

微信的使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景颇族的民族文化认同,在客观上也确实能够起到和缅甸景颇族“民心相通”的效果。但是,数字鸿沟和“信息茧房效应”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样的认同和“民心相通”是在多大范围里发生的?

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应该归咎于某个跨境民族的问题,而是社交媒体的属性和信息化社会产生的共有问题。因此,当我们因为跨界民族是同一民族而天然得出他们一定会民心相通的结论时,应该警惕的是这样的“民心相通”或许正朝着“窄化”和“极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平.云南跨界民族的宗教安全问题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4):4.

[2]杨姣.1949-1990:云南对东南亚的传播交流史[J].文化与传播,2015(3):22.

[3]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3(9).

[4]陈静静.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多维文化认同的建构——以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0.

[5]王埃亮.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140-144.

[6]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7]王佳航.人工智能与“个人日报”时代的到来[J].新闻与写作,2017(11):10-13.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网络事件传播中公众焦点的转移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论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