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平边策》与北宋文治局面的形成

2019-01-20 16:20何阳阳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政权政治

何阳阳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一、研究现状

五代十国是唐宋社会变革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亦是中国传统社会从“豪民社会”向“富民社会”转变的关键环节, 这其中以后周的建立及统一战争最为夺目。 王朴作为后周的名臣,其著作《平边策》对后周和北宋政权的发展和演进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王朴以及《平边策》的研究,赵荣织的《后周王朴略论》 简略的叙述了王朴得用於新朝的原因和所献《平边策》的政治和历史背景[1];吴晓丰在《王朴< 平边策>与周世宗的统一活动》一文中,通过对王朴上《平边策》的真实用意、以及对周世宗伐蜀之谋的深入分析论证了王朴上 《平边策》 只是对其周世宗政策调整的支持而已[2];李晓《王朴、周世宗、宋太祖统一战略比较》 一文分析了王朴所论之战略以及周世宗和宋太祖统一战争的实践, 指出了三者之异同优劣[3]。

综上所述,文章仅仅将视角局限于《平边策》对后周和北宋初年的统一战争上, 从军事方面加以分析。 然自后周以降, 大宋三百年的基本国策则是崇文抑武,文治局面臻於全盛,是为何故而至于此? 朝代更替不已, 而制度相承因袭, 后周政权演进过程是否为北宋文治局面的形成与发展造就了历史性的土壤呢? 王朴《平边策》的提出,或许为考察北宋文治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 笔者认为,《平边策》 对北宋王朝的建立与巩固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尤其对北宋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说, 北宋文治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王朴的《平边策》,这是毋容置疑的。

二、王朴《平边策》及其文治思想

五代十国所呈现的政治格局, 实质上则是唐代藩镇割据的继续, 而唐代藩镇割据政治诉求的实质则是以尊奉朝廷为名义和形式, 实际上是以地方权力自治为基础, 最大限度的追求以藩镇最高权力世袭化。 相比较而言, 五代时期的割据局面则明显的抛开了尊奉朝廷的名义与形式, 追求最高权力成为藩镇将领们的毕生追求。 为此, 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曾指出:“天子宁有种邪?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4]更是对这一时期军阀混战的确切性描述。然物极必反,武力割据必然为文治统一所取代,王朴《平边策》 的提出是这一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成为大宋王朝文治局面形成的张本。 所以,重新考察王朴及《平边策》中所表现的文治思想则成为必要。

(一)王朴籍贯与文治之风

赵荣织先生的《后周王朴略论》一文,此文提纲挈领的为我们交代王朴能够为新朝(后周)所重用满足的三个因素:审时度势、明敏聪慧和得遇明主。 而支撑上述三因素的则是其自身的文化修养。为何如此论述呢? 我们不妨从其籍贯与身份上来具体分析。 据《王朴传》载:“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 ”[4]上述引文中“东平”和“进士”成为我们解读王朴文化修养的关键。

首先,“东平” 二字交代了王朴的籍贯, 据 《尚书·禹贡》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底平。”[5]其中“东原底平”即为东平得名之始。 东平是什么地方呢? 在当时又有什么特定的文化内涵呢? 据《宋史·地理志》所载:“东平府,东平郡,天平军节度。 本郓州,庆历二年,初置京东西路安抚使。 大观元年, 升大都督府。 政和四年,移安抚使於应天府。 宣和元年,改为东平府。 ”[6]从位置上来看,东平府处于山东省西南部,相当于先秦时期鲁国的地域,从文化生态上来讲,这里自古传统文化深厚,礼乐文明昌盛。 撇开环境决定论来谈,齐鲁大地优越的历史地理环境确实为王朴自身的文化的修养和性格的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 王朴是进士出身。 检括原籍,《礼记·王制》篇载:“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辩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论。 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7]这是对于“进士”二字最早的记载, 而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则是与隋唐的科举制密切相关的, 其含义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殿试及第的读书人。

众所周知,隋唐是科举制和进士科的源头。考取进士,必须要以丰厚的文化修养作为基础,所以在隋唐以及唐末五代的混乱局面中, 进士出身不仅是自身及家族的莫大荣耀, 更是特定的历史阶段文化印记。因中古门阀政治的影响,隋唐时期科举制以及进士科未成规模的既定事实, 更加凸显了唐末五代进“进士”的文化影响和身份地位。

(二)《平边策》文治思想之表现

后周的统治者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前朝勃然而兴和勃然而亡的事实。从内心上来说,后周统治者是不希望自己所建立的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对此,《王朴传》则指出:“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新败刘旻於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其中。 ”[4]由此观之,《平边策》的提出是顺应世宗锐意征伐、 平一天下之志向而出现的必然产物。 以下为《平边策》的原文:

“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 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僣,大不制而至于滥,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 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彼人怯弱,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 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 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 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 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 唯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 ”[4]

以上是王朴《平边策》的原文,对其本身研究的文章则主要是吴晓丰《王朴< 平边策>与周世宗的统一活动》, 该文将这篇策论分为前后相承且不容分割的三个部分,分别从治国要领、用兵方略和策论主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了 《平边策》 与世宗政策转变之间的内在联系。[8]细读吴文中所论之内在联系,始终不出武力平边之论。 笔者以为,此篇策论虽论及武力平边, 却包含着极深的文治思想在其中,而且是以文治为主,武力为辅。

思其原文,文治思想主要表现五个方面:

第一是崇道尊术。 原文中“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 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 ”是对崇道尊术的注解,牟宗三先生曾在《政道与治道》中论及封建贵族政治和君主专制政治时指出:“政道是相应政权而言, 治道是相应治权而言,中国在以前於治道已进至最高的自觉境界, 而政道则始终无办法。 ”[9]政道是想对于政权的一种道理,已经上升到一种政治哲学的高度,《平边策》开篇便指出“唐失道”之语,重点是在分析指导大唐政权的这一政治哲学已经失去保持政权稳定发展的意义,中国社会的演进虽然在演进过程中出现过 “儒法互补”和“儒道融合”现象,但始终是以纯正的儒学思想作为其精神内核,“唐失道”也就代表着隋唐以前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无法适应封建社会政权发展的需要,从而也透漏出,政道革新已成必然趋势。

第二是选贤任能。 原文中 “平之之术, 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 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是对选贤任能的注解。 宋代是士大夫的天下, 更是孔孟之道大行其是的时代, 众多的文人士大夫在积极践行儒家政治观念的同时,也在践行着儒家的人才观,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儒家人才观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荀子·儒效篇》 载:“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於人之国? ’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仪,谨乎臣子而置贵其上者也。 人主用之, 则执在本朝而宜, 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慤, 必为顺下矣。 虽穷困冻馁, 必不以邪道为食; 无置锥之地而明於持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 执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於穷阎屋漏,人莫不贵之,道成存也。 ’”[10]唐末五代虽战乱频仍,然思治之心从未中断,自韩愈尊孔孟之道而继道统以来,斯文之复兴虽经战乱亦显现出勃勃生机, 王朴实为儒家思想的捍卫者, 这种贤人政治思想必将贯穿其一生,因此,此处选贤任能之思想既是结束五代军阀当政的总结,同时亦是开两宋三百年“文人士大夫政治”的张本。

第三是恩威兼济。 原文中 “恩信号令, 以结其心; 赏功罚罪, 以尽其力” 是对恩威并施的最好注解,宋哲宗元祐年间,苏轼为馆阁大臣主持礼部考试时,曾在其策论试题中指出:“今朝廷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於媮;欲法神考之励精,而恐守令不识其意,流入於刻。 ”[11]虽然这是对元祐初期王朝内部治国之策的两种政策极端的现实分析, 但是从侧面也指出了作为王朝的统治者和政权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政策的指向性需要恩威兼济, 并且苏轼认为这种恩威兼济的治世之策才是政权稳定与发展的精工良策。 王朴在策论中的这一政策充分说明了其尚儒崇文的人格特性。

第四是轻徭薄赋,原文中“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 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 ”是其最好的注解,胡如雷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中指出:“赋税和徭役是全部社会剩余产品、剩余劳动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一个特定的扣除部分。 负担课役的各阶级、 各阶层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课役的征敛方式也就有所差异。 ”[12]一般而言,轻徭薄赋作为国家政策出现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国初期,国家为休养生息而采取相应政策;而是突遇天灾人祸,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国家稳定而采取此政策。 据上述王朴进献策论的时间分析, 主要是为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从而来维护过来的稳定而由后周世宗积极发起的社会政策。 而轻徭薄赋历来是儒家学者作为治世之手段而大力宣扬的,从这一点来看,《平边策》 所蕴含的思想已经上升到儒家民本思想的高度了,这正式儒家贤人政治和文治局面的最好写照。

第五是宣德昌化。 原文中“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 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 ”是在论证德化之作用。 《周易》中有言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此观之,吾国先民是极为重视德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 而德化之推行必须以礼乐文明作为其基础,柳肃先生在《礼的精神——礼乐文化与中国政治》 中曾论及:“在政治思想中,为政以德、以仁的‘王道’,上下尊卑的不可逾越的森严等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之道等等,都是礼的本质要义,同时也是治国的根本方针。 ”[13]经学之士或者说儒学士人始终恪守着“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人格。 苏轼曾在其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指出:“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具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於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之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14]其中的“君子长者之道”更是德化的细微之体现。

综上而论,王朴《平边策》中所体现的尊道重术、选贤任能、恩威兼施、轻徭薄赋和宣德昌化五个方面对其维护政权稳定、 保持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这五个方面则奠定了政权演进的基调是以和静为主。

三、王朴《平边策》与北宋文治局面之形成

王朴《平边策》一文无不渗透着以“和静为主”的文治思想基调,后周世宗柴荣欲一平天下,数问大臣治国之道,对于王朴《平边策》主张的文治理念推崇有加,显然是着意向文治靠拢。 然天不假年,不及实施周世宗便撒手人寰。北宋王朝承继后周政权而来,后周时期统治者所采取的一些治国理念和政策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北宋政权。 王朴《平边策》所论促进了北宋文治局面的形成,而《平边策》中以和静为基调的文治思想顺应了北宋政权的发展和演变。

文治之源,最早或可追溯至汉初,钱穆先生指出:“中央政府之文治思想,最先已由贾谊发其端。 ”[15]贾谊在 《陈政事书》 中针对社会弊病所提出的教育太子、尊礼大臣、宣扬文教、转移风俗等礼乐教化措施促进了汉代高层统治思维模式的转变,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这种以儒立国的文教政策更是以国策的形式贯彻执行。此后历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始终奉行。

唐末以降, 统治者对于五代军阀混乱和武人专权的政治模式深有体会。故而,北宋开国者及其后继者为维护政权长治久安, 在政权的演进与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 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北宋王朝的文治局面趋于成熟,其基本精神内核则是以儒家为核心的文治思想, 士大夫参与政治讨论与政治决策的意识空前高涨, 既而呈现出了专制与民主共存共荣的政治生态。 概括起来就是当朝人和后世议论频繁、应用广泛的所谓“祖宗之法”。

北宋开国以来, 在政治演进和政权治理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与以往任何朝代相比,其文治局面达到巅峰, 呈现出专制与民主共生共存的政治生态。 概括起来, 就是在当朝人的议论中频率之广,应用之泛的“祖宗之法”。对当时所面临的整个历史趋势和历史局面的把握无疑是周世宗欲兴文治的深层次原因, 然单个历史事件的影响则会成为促成该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于王朴《平边策》与后周和北宋统一战争之关系, 在引言部分已对学界所写文章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主要存在两种说法: 具体实践《平边策》 之设想和没有具体实施其构想的图式,只是偶然的相似或者重合。 但不论是作为武力平边的指导思想还是作为文治治国的策论,《平边策》 对于北宋初期的边防政策的形成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北宋边境总体趋于平静。

猜你喜欢
政权政治
高度角对GNSS多系统组合短基线RTK影响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古滇国政权的演进与消亡:一个必然的历史结局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不谈政治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