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堂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2019-01-20 16:24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陈海燕
天津教育 2019年3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资料素养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 陈海燕

一、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处理信息的现状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新的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冲击非常有限。语文课堂上所呈现出的现状就是学生围绕主题搜集的信息非常单一,往往只有少量文字资料,对于图片、音像或其他资料的搜集往往弃之不顾,或者视而不见,甚至随便拿一本参考书充数。在交流信息时,学生往往都是照着资料一字不落地念,有的资料内容大而杂,泛泛而谈,有的资料比较深奥、乏味,不少学生自己根本就没有读懂,交流时也就无法吸引其他学生倾听的热情,更何谈共同研究的兴趣?综上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处理信息的现状基本起不到培养获取、评估、分析、加工和活用信息能力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

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以知识型为主,他们接受的传统教育,专业知识狭窄,正逐渐被新的知识信息代替。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文献资料不断涌现,新知识日新月异,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素养的标志。钱学森对未来教育做过如下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网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能力才能在信息的浪潮中游刃有余,越早学会处理、运用信息,就越是先人一步。语文课堂上所培养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的信息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小学生将课堂内搜集的信息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并且将课外搜集的信息补充于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实效性,已经是当务之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必备素养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能力的策略

我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条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目标,分清层次,制订计划

让学生学会有目的地去做一件事,再学习做事的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认为指导学生搜集信息时一定要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搜集。确定明确的搜集目标,也就是说在学生搜集信息前,教师要先告诉学生查找什么样的信息,让学生学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搜集。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说名道姓》这一语文活动时,第一步先确定目标:对照《百家姓》整理自己知道的不同姓氏的名人,并用表格统计其姓名和朝代,以及信息的来源。

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平常的字音在做姓氏时读音不同,比如“区”“仇”“解”,因为有具体的名人例子,学生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印象。第二步,我将他们分为几个小组,确定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亲戚、邻居、同学、历史名人等,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领取任务,搜集资料。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有章可循,搜集的内容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为下面的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拓宽渠道,扩大范围,明确方法

1.指导查阅文献资料。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文献资料的积累可以说浩烟如海。所以要利用图书、报刊(即文献资料)等进行信息的搜集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包括《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几篇课文,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故事,而战争已经离孩子们很远。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查阅方案。第一,要确定搜集的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要了解资料的类型。不能仅限于图书,只要是文字、图片、音像资料都可以广泛地去搜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学会查阅的方法。我带学生利用阅读课参观了学校的图书馆,每人按要求借阅一本书。这次参观,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图书资料分类知识,让他们看书名题目找出与主题相关的书,最后查出目录快速找到页码。这些找好的信息可以拍照,可以复印、摘抄。虽然利用文献资料来搜集信息简便实用,但是千万不要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必须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搜集,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现代社会是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要想快速获得信息,就不能忽略网络这个最快捷的查找手段。例如,我在教学《军神》时,就对学生进行了上网方法的指导和培训:刘伯承因为意志坚忍不拔,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其实他还有很多尊称,如“编外参谋”“武神”“革命军人”“教书先生”等,这些尊称的含义是什么,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建议大家回家上网搜索信息。我向学生推荐了全球著名的信息搜索引擎“Coogle”和“百度”。在查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查找结果内容再进行对关键词进行修正,修正有些名称专业表达方式,因为最开始搜索我们的表达不一定准确。这种方法易于掌握,而且省时高效。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搜索信息的方式值得提倡。

(三)加强指导,提高信息处理和活用能力

学生搜集的信息最终是要运用的,所以指导学生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指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阅读理解、归纳、分类、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搜集完信息后,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出现了重复信息、与活动无关的信息或者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问题。所以,我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信息,这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紧密结合了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理解”“运用”“思维”“审美”的能力。在学生搜集大量的信息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处理。

如教学习作《动物名片》时,有的同学搜集到某种动物的信息与习作无关,比如该动物的其他名称、生活环境、养殖注意事项等,与本课的侧重点:外形特征、特殊本领等毫无关联,应当删去。而在进一步阅读的过程中,我带着学生学习范文后发现,我们只需要抓住动物最重要、最突出的2~3个特点来写,所以课前准备的多页的信息资料,经过阅读、比对、筛选,最终只需要留下200 字左右。大部分学生最终能确定自己习作中所要表达的要点,配上合适的图片,形成了图文并茂的动物名片。

(四)培养共享信息的意识

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所搜集到的信息也是有限的,集体共同搜集的信息才是丰富、全面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资源共享。教师要注意创设交流、合作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信息调剂,达到资源共享。我在教授习作《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研究报告》时,让研究同一首古诗的同学形成自然的学习小组,一起交流资料,互通有无。这样学生在信息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达到信息共享,就能取得1加1大于2的效果。虽然对三年级孩子来说,研究报告看起来难度挺大,但人多力量大,因为共享资料,孩子们掌握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再按简单的步骤处理信息,将专业的知识与有趣的故事、精彩的点评结为一个整体,一篇篇精彩的报告让人叹为观止。

四、结语

总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人文性、开放性,是互联网时代学生必要的技能,也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培养信息素养,让学生拥有合作的精神、成长的体验、探索的乐趣、创造的激情,从真正意义上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打造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资料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