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十三区的中华文化

2019-01-21 01:43
保健医苑 2019年1期
关键词:华工唐人街华裔

巴黎十三区

到法国巴黎,你要向当地的白人打听唐人街,可能就会遇到摇头的份。但你要问到华人,却又都知道唐人街在哪。因为巴黎没有明确的唐人街名牌及牌楼,但巴黎的十三区却是华人最大社区,也算是欧洲最大的唐人街、中国城。

巴黎市内共有20个区,有几处华人聚居地,如十九区的“美丽城”和三区、四区的“温州街”,三区和四区的华人以来自浙江的温州人和青田人为主。其中十三区居住的华人最多,十三区将近20万人口,差不多1 / 3是华裔。最早的是20世纪70年代来自柬埔寨、越南和老挝的华裔,当时这块地方是当地人不愿来的贫民区,巴黎市政府就把这里作为安置东南亚华人的简易住宅区。经过华人十几年的努力,如今的十三区成了巴黎人都羡慕的居民区之一。

华侨们在这里艰苦奋斗,终日不辍,省吃俭用,积累薪金,逐步发展起了一批以华人为主的企业,短短的10余年间,华人商家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几条大街的沿街商店几乎都被华人买了下来,华人商业的经营范围也不局限于餐馆,从商场扩展到房地产公司、旅行社、金融兑换店、快餐店、糕饼店、肉店、金行、理发美容店、时装店、照相冲洗店、电讯器材店、电脑商店、工艺品商店、印刷厂和出版社等各行各业。如今漫步在这里的街道,高楼林立,街道宽阔;以意大利广场为中心,呈星状放射出六条大道,到这里就像在中国一样,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有的法国人很幽默地说,要想了解中国,买张地铁票到13区就行了。

十三区的特点

十三区有几个特点:一是全市其他区高楼加起来不如一个十三区多,所以有人说十三区看上去不像法国,也不像巴黎,因为巴黎历史上高楼不多;二是十三区华人以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当年历史原因以难民身份移民过来的祖籍广东的华人和他们的后裔为主,许多居民说粤语、越南语和高棉语;三是十三区唐人街建筑独具浓重的古典特色,集中国皇家园林和仿古艺术于一身,是塞纳河畔典型的特色景点。巴黎人称这里是“塞纳河的香港”,目前,已被巴黎市政府定为塞纳河内河旅游线观光景点,所以十三区的游人最多。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有趣的体验,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找寻亲切的感觉和熟悉的身影了。十三区是中国人聚集较多的地方,没有什么特别的牌坊和标志性建筑,但是密集的中国商店会让你感到国人的气氛。

十三区的华人不论来自哪里,不论是第几代华裔,主要用广东话、潮州话交流,当然,普通话和法语也很流行。虽然身在海外,很多华人华侨还是保存着中国人的传统和习惯。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每逢春节,都要耍龙灯、舞狮子,“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春节一直是华人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他们之间传统的中华文化习俗一直保留着。十三区的华人每年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迎新春大游行,这早已成为巴黎的一大看点,每年很多法国人也纷纷去参加,和中国人一起热热闹闹过大年。

随着巴黎唐人街的发展,华人的后代们有了新的想法,他们不局限于父辈传统的餐饮,超市等行业,通过学习深造后积极融入法国社会,投身其他行业。

欧洲规模最大的唐人街

巴黎十三区这个唐人街是欧洲规模最大、中国味儿最浓的唐人街了。这里不仅华人商店林立,而且随处可见到醒目的汉字,还有象征着华人传统的大红灯笼。有些饭馆门前还挂起了如今在国内都很少见的“幌子”,这里餐厅和超市价格都相对便宜,许多法国人都喜欢来这里买东西或进餐。中国随团游客几乎都是在导游带领下,来这里就餐,经济实惠又可口。街上到处可见中文广告,听到熟悉的乡音,看到熟悉的容貌。这里行人如织,车水马龙,喧嚣繁华,生气勃勃。春节前后,唐人街张灯结彩,洋溢着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巴黎唐人街不仅能买到中国人喜欢的各种食物,还能看到传统的华人建筑,就连新建的公寓外形上也很像中国的公寓,高高的,每栋几百户,一点儿不像是巴黎的建筑。华人和当地人相处融洽,这里甚至还有一座中华圣母堂。

毕竟,巴黎唐人街占据了巴黎一个区,那就是十三区,一个区这么大,不可能全是华人,只能说是华人比较集中的一个区,甚至可以说十三区是多元文化街区,这里不仅有华人,以东南亚和台湾去的华人居多,也有许多其他亚洲国家的居民,如越南人、高棉人、老挝人、泰国人等。市井里的店铺多由这些人来开,故此也常常见到中文、高棉文、越南文、泰文、老挝文等多种文字组成的单个招牌。

十三区华人精英

2008年3月16日对巴黎的所有华人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初次参选的法籍华人陈文雄先生脱颖而出,成为巴黎13区历史上首位华人副区长。2014年他当选为巴黎市首位华裔议员,直至当选为法国国会议员,他成为三百年来第一位成功登上巴黎政治舞台的华裔。陈文雄融入主流社会后,开启了他推广中国文化、帮助在法华人华侨的历程,至今已是第二任期。陈文雄,祖籍广东普宁,1967年出生于柬埔寨,幼年随父母到法国,定居巴黎十三区。大学毕业后,陈文雄一直在巴黎帮助父母打理当地最大的中餐馆,之后又创办公司。除了短期在日本和中国留学之外,陈文雄基本是在法国接受了完整的教育,语言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深厚基础,又非常了解法国的社会系统和政治生态,这些经历都是他参与政治的基础。

唐人街的发展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17世纪就有中国人辗转来到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14万中国劳工到达法国,有近1万人牺牲,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多是山东人。战争结束后,有少数人留下来做了侨民。

迟来的纪念碑

近一个世纪以来,一战华工不但被英国人、法国人渐渐遗忘,对中国人而言也是一段陌生的往事。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外史学界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段已日渐模糊的历史。在法国,旅法华侨华人为争取一战参战华工权益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1988年11月28日,在法国华裔倡议和敦促下,法国政府终于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档案,并在巴黎市中心里昂车站附近的毛里斯德尼街口广场的建筑物上镶建了华工纪念碑,在上面用中法文刻着:公元1916~1918年,14万多华工曾在法国参与盟军抗战工作,有近万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98年11月2日,法国政府又在巴黎十三区华人社区的博德里古公园内竖起了一块2吨重的花岗岩石碑,碑上镶刻着镏金字:“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

法国是个天主教国家,人们相当忌讳13这个数字,不知当初是有意安排还是巧合,把这个区留给华人集中居住,反正华人没有忌讳13的传统,华人传统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猜你喜欢
华工唐人街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一战时期的法国华文报刊和华工教育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光影
热闹的唐人街
张子枫,她才是《唐人街探案》的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