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传统村落研究进展

2019-01-21 09:39高慧灵李卓霖兰思仁李霄鹤
湖北林业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村落福建省文献

王 丹 高慧灵 李卓霖 曾 真 兰思仁 李霄鹤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福州 353002)

2012~2016年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四批传统村落名单中,位于福建省内的传统村落共有229个,其中第一批48个,第二批25个,第三批52个,第四批104个。这些传统村落分布于福建省各个地市和区域,其中宁德市最多,其次为南平市、三明市和龙岩市[1]。2012年,中国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2]。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大批传统村落遭到严重破坏,主要体现在建筑风貌的扭曲、传统文化的衰微以及村落格局的无序等方面,已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6]。2013年,中国建立了传统村落名录保护体系,截至2016年已有4 157个村落入选了保护名录,严峻的现实压力和积极的政府推动使得传统村落很快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传统村落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7-8],但都是建立在对大量文献的定性梳理基础上,在文献选择与分类标准、热点跟踪与方向把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基于此,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关于传统村落研究的文献为数据基础,以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对福建传统村落研究态势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福建省传统村落研究提出展望。

1 研究资料来源

选取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AJD)、国内外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和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收集文献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31日。文献检索过程按如下三步进行:第一步,直接检索法:分别以“传统村落、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镇、传统聚落、历史村落”为主题,并含检索词“福建”进行模糊检索;第二步,追溯检索法:利用第一步检索收集文献中的类似关键词和参考文献进行二次追溯检索;第三步,循环检索法: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检索循环进行,补充与主题内容相关度高的文献,过滤剔除与主题内容有偏差和重复的文献。经过三步检索法基本涵盖了95%左右的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同时利用E-Study和Excel统计文献资料,共收集整理我国有关福建传统村落各类研究文献392篇,其中,期刊论文327篇、博硕士论文51篇、会议论文14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

2 研究分类

关于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研究,贸易经济、文化、考古、地理等学科很早就有涉及。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旅游学科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但同时大批传统村落遭到严重破坏,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逐渐将古村落的保护纳入研究重点之中。近些年来,更多相关专业学科加入到这一领域。据文献资料检所统计,对福建省传统村落开展研究的学科主要有建筑科学与工程、旅游、考古、地理、文化、农业经济和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等学科。其中建筑科学与工程、地理以及考古学科多关注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9-13]、村落或古建保护[14-18]、文化传承[19-21]以及景观元素与修复[22]等,旅游学科关注基于保护性利用的旅游开发[23-28]。各学科再研究文献资料中占比重也有较大差别(图1),由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为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因此,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建筑科学工程、旅游、考古、地理与文化这些学科。

图1 发文量前十学科研究文献占比

3 研究历程

中国在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研究起步较晚,检索文献中最早的研究出现在1986年,之后一直到2005年,相关文献数量增长都较为缓慢,2005年11月《中国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碛口宣言》的颁布以及2008年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传统村落研究热潮,发文数量快速增加(图2)。2013年住建部颁布了《关于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做了详细的规划示范。在政府政策导向下,传统村落研究迅速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据检索文献统计,有较强专业支撑的高校(如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29-30](图3)。

图2 福建省传统村落相关研究文献逐年分布折线图

图3 前10个传统村落研究重要机构

图4 1986~2017年福建省传统村落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将392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利用软件中关键词路径计算法,计算出关键词的共现频率和中心度,并绘制出关键词知识图谱。数据库时间跨度设置为1986~2017年,以1年作为时间切片,以关键词为网络节点,选取每个时间切片中高被引的前50个关键词,生成传统村落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图4中共有关键词节点253个,134条连接,密度为0.007 3,其中节点越大表明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连线越多表明两个关键词共现次数越多,连线越粗表明联系程度越强。按照词频排序统计,提取前20个重要关键词(表1)。统计结果显示古村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镇和保护等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为福建省传统村落研究的关注重点。从高频关键词出现的年份来看,“空间形态”、“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等关键词首次出现时间较晚,是近年来传统村落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首次出现年份和年度发文量的综合考察,将传统村落研究划分为4个阶段,在不用时段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也不大相同(表2)。总体来说,对福建省传统村落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正在逐渐成熟,对于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并使之成为常态化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表1 1986~2017年福建省传统村落研究前20个高频关键词

表2 福建省传统村落研究分期

表3 福建省传统村落研究方法简表

4 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资料统计,对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为实地调研、文献分析、问卷/访谈调查、案例分析等(表3)[31-38]。在每一项具体的研究中,需更具实际情况综合其优缺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在最近几年的文献资料中,在基础的定性研究上,结合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被广泛运用(表3)。如通过建筑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的大整合,构筑系统协同的研究方法,解读古村落的历史空间、文化空间、街巷空间与建筑空间等子系统的演变历程,探寻研究村落的发展轨迹与规律[39];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形与背景原理、接近与相似性原则、完形的倾向等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街巷空间形态构成元素、街巷结构与尺度、空间组织序列、节点及其两侧建筑立面等方面的剖析,揭示街巷空间的特色,并以此为基础,运用相似性原则与完形倾向等对街巷空间进行微创式的更新改造[40];结合地理学科知识,构建研究地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学数据库并绘制文化地理学图册,对研究地传统村落及民居划分文化区,分析其文化地理学特征的产生原因及各文化区的演化机制[41];结合统计学科,运用ROST CM软件对网络游记及点评信息进行分析,提取高频词、构建语义网络和运用文本分析法进行研究[42];借鉴物理学科动力学理论,在国外学者提出的“遗产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福建不同区域与不同人文背景下的乡村保护与活化的主体与动力根源,并尝试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乡村保护与活化的动力学模型[43]。

近几年,GIS技术的运用、数值模拟法与数学模型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对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研究中逐渐兴起(表3)。如利用ArcGIS对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分析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44-45];根据绿道选线原则和建设基础条件分析,采用GIS定量适宜性叠加分析法,提出一套较为普适的绿道选线因子评价体系[46];运用GIS对村落和民居的空间分布规律、空间特征、空间演变等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传统村落和民居与文化地理之间的关系[47]。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发展迅速,研究方法涵盖了数学学科、经济学学科、物理学学科等学科,如利用K-modes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对福建传统村落景观进行区划,K-modes聚类法的核心是对分类数据相异度的测量(Dissimilarity Measures)[48],此数学模型对较准确的识别与挖掘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区域优势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博弈论(Game Theory),以政府、村委会与当地居民之间,当地居民与休闲农业开发商之间,政府、村委会与休闲农业开发商之间以及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各建立博弈模型,研究福建省古村落休闲农业开发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关系[49];以物理学科电磁场理论为基础,用可度量的方法分析传统聚落中信仰空间的过程中,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信仰空间的各特征要素,再引用物理学中引力与斥力的概念,分析系统内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清楚对象的特征,再将这些因素整合,得出一个可以度量的信仰空间系统,并以此来分析信仰空间的影响力与信仰强度[50];以PHOENICS(Parabolic Hyperbolic Or Elliptic Numerical Integration Code Series)软件与Ecotect Analysis软件分别对研究村落进行室外风环境与热环境的微气候环境模拟,对研究村落的微气候环境进行分析,PHOENICS以流体力学公式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分析流体流动规律,可以客观的反映流体流动规律,并输出图像直观的现实模拟结果,Ecotect Analysis则针对建筑进行热工性能分析,其模拟的结果对于建筑造型、空间划分、立面和环境关系方面的设计都有相当的决定作用[51];以计算机流体动力学方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用CFD技术定量分析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聚选址、布局等方面的耦合关系[52]。

5 研究小结

以1979~2017年中文核心期刊传统村落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以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对福建省传统村落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发文时间来看,我国传统村落发文数量逐年增加,并经历了缓慢增长、平稳增长和快速增长3个阶段,特别是2011年以后发文量明显增加。②从研究机构来看,传统村落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其中福州农林大学发文量最多,其次是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州大学等,传统村落研究机构相对较集中。各发文机构合作强度不大,合作机构网络主要由作者学缘关系主导。③从关键词共现图谱来看,“保护利用”、“空间形态”、“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等是近年来传统村落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传统村落研究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需要说明的是尽管Citespace分析软件拥有先进的图谱绘制功能,但解读图谱仍然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容易出现诸如误读、漏读和选择性解读等问题,这些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分析,后续研究需要在Citespace方法应用上强化图谱解读的规范性和严谨性。④从研究方法来看,2011年之前多为定性的研究分析,2011年之后,结合学科间的交叉,定量分析在对福建省的传统村落的研究中比重逐渐加大。

6 研究展望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对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福建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福建省传统村落研究进展的梳理,未来我们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理论创新研究。自2000年以来,对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研究开始增多,但总体来看,针对单个村落分析较多,相应的理论总结不足,缺乏相对统一的认知和理论体系构建。福建省传统村落数量庞大,不同村落在形成历史、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演进规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需要对不同景观特征和文化特征的传统村落进行因子提取,进行理论创新研究。此外,福建省传统村落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如何对众多的传统村落进行科学的梳理与分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福建省传统村落的方法创新研究。目前在福建省传统村落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两种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多采用的是GIS技术、数值模拟和数学模型分析等方法,定性研究则多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问卷/访谈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实现,但多种方法融合创新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当前,应将现代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实现定量与定性的科学结合,提升福建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质量与效果。

(3)福建省传统村落的实践路径研究。传统村落研究保护与利用最终依靠的都是实践。多角度的探索使得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更加全面,如区域视角下传统村落组群风貌的空间特征[5]、人类学视角的濒危文化遗产旅游利用探讨[24]等,但普适性更广的实践经验与参考需求同样重要,如社区参与机制[26]、社区营造[15]等保护发展模式,这些新的实践路径研究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猜你喜欢
村落福建省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