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湖北省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2019-01-21 12:34姚明华周雄祥高升华焦春海
中国蔬菜 2019年1期
关键词:湖北省供给蔬菜

姚明华 姚 烨 周雄祥 高升华 焦春海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64;2武汉纺织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200;3湖北省蔬菜办公室,湖北武汉 430070;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武汉 430064)

针对湖北省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了新时代深化湖北省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蔬菜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型蔬菜经营主体,提高蔬菜从业者素质;强化蔬菜科技创新驱动,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绿色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补齐蔬菜产业基础设施较差的短板,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蔬菜产业稳步发展,总体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对蔬菜数量、质量、品种日益增长的需要(韩长赋,201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及消费水平升级,对蔬菜产业供给侧及需求侧带来了新的考验(李圣军,2013)。湖北是蔬菜生产与消费大省,但在蔬菜产业发展中表现出生产成本逐年增加,比较效益日益下滑,蔬菜生产者素质、产品质量与组织化程度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短板,因而解决当前蔬菜产业问题的关键在供给侧,在提质增效、降低成本、补齐短板。

1 湖北省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2017年湖北省蔬菜(含西甜瓜、魔芋)播种面积139.3万hm2,产量4 530万t,产值1 490亿元。其中大宗蔬菜播种面积126.7万hm2,产量4 133.9万t,在全国处于第7位,中部省份第3位,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以上,占种植业总产值1/3以上,农民依靠种菜年收入5 800元以上,为农民增加纯收入1 200元以上。在蔬菜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方面,至2017年全省各类蔬菜经营主体已超过1万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48家,省级示范社68家(李佩佳,2017);引导开展了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区、十大设施蔬菜核心示范区、省级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建成了一批高标准、高产出的现代化蔬菜园区。深入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洪山菜薹、长阳火烧坪高山菜、森源食用菌、一致魔芋等7个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新建了一批标准化“互联网+”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基地,促进湖北省蔬菜电商蓬勃发展,农业众筹、线上线下营销配送、信息化平台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畜—沼—菜等生态种养模式广泛推广,因发展蔬菜产业让村民致富或脱贫的事例屡见不鲜(韩旭,2017;潘华彪和叶军林,2017)。

2 湖北省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

实现国家现代化,农业是短板,农村是难点。近年来,湖北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不断加大“三农”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在推进湖北省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难点,亟待解决。

2.1 蔬菜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融合度不高

2.1.1 蔬菜设施质量良莠不齐,效益不高 湖北省蔬菜生产设施主要依靠10年前建设的竹架中棚、水泥骨架棚、6 m宽的钢架大棚,这些大棚建设时间长、抗灾能力弱,急需更新换代;近年来,通过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建造了一批8 m宽的优质钢架大棚,但这些大棚的占比偏少,高标准的玻璃温室更是寥寥无几。用于设施生产的蔬菜品种对外依赖度高,高端蔬菜品种80%靠进口,自主创新及技术集成创新不足。蔬菜生产成本日益增加、比较效益下降。一般每667 m2大棚蔬菜年产值1.6万元左右,其中生产资料成本含大棚及膜折旧约0.4万元,人工成本约1.0万元,余下利润0.2万元不含土地租赁及销售成本。一般每667 m2露地蔬菜年产值0.5万元左右,其中生产资料成本约0.15万元,人工成本约0.3万元,余下利润0.05万元不含土地租赁及销售成本。若是合作社或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聘请农工统种统销,还需支付租赁费和雇佣农工费。另外,早春低温寡照时间长和夏季高温暴雨频发亦制约了蔬菜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2.1.2 蔬菜种类繁多,结构优化不够 从蔬菜种类来看,湖北省以大路菜为主,特色蔬菜和优势蔬菜偏少;从专业化基地品种来看,湖北鄂西山区宜昌、恩施等地高山蔬菜主要以萝卜、大白菜、甘蓝、辣椒、番茄等大路品种为主,嘉鱼、云梦、枝江、荆门主要以露地越冬菜如甘蓝、大白菜、花椰菜、萝卜为主,汉川、蔡甸等地则以水生蔬菜莲藕为主,虽特色鲜明,以外向型市场为主,但由于这些蔬菜种类过于大宗化,经常会受到外省同种产品的冲击,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茬口及上市期来看,湖北省蔬菜生产茬口主要在春、夏、秋3季,春季以茄果类、瓜类及豆类蔬菜为主,产品集中在4~6月上市;秋季以茄果类、十字花科及绿叶类蔬菜为主,产品集中在10~12月上市;夏季高温虽不利于蔬菜生产,但平原地区少量农户利用遮阳设施生产叶菜类蔬菜供应本地市场,鄂西高山地区利用高海拔低温气候生产甘蓝、萝卜、大白菜、辣椒、番茄、菜豆等,于7~9月供应全国市场。

2.1.3 产业融合度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格局固化严重,加上蔬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蔬菜种植近一半为小农户,面积小、规模小、花色少,供给结构失衡;有些地方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单一,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加工流通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模仍然偏小。调整优化农业资源与要素配置,促进产业融合已成为湖北省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2.2 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蔬菜生产者素质亟待提高,生产机械化与轻简化低的短板待补

2.2.1 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 湖北省蔬菜生产主要以小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占蔬菜种植者的80%以上;单户种植面积多在0.2 hm2左右,产品质量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明显;蔬菜专业合作社只有1 500多家、且种植规模多集中在6.67~13.34 hm2,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传统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极易出现滞销卖难。

2.2.2 蔬菜生产者素质偏低 农村留守人员年龄结构异常,中老和少的“两头”多,因而常常出现空心屋、空心村情况。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数量极少,造成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同时下降(廖辰,2017)。

2.2.3 生产机械化率偏低 蔬菜产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要实现蔬菜生产的提质增效,机械化与轻简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我国蔬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约为25%,远远低于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0%(肖体琼,2017),而湖北省更是在平均水平之下。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面临“三难”:蔬菜种植农艺复杂,农机研制难;蔬菜种植规模小,农机作业难;装备技术储备少,用户选购难。这些成为湖北省蔬菜生产机械化推进的短板。

2.3 蔬菜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成本逐年增加,效益日益下滑

单从数量上看,湖北省蔬菜已经能够满足本省城乡居民的需要,但优质蔬菜、绿色蔬菜所占的比例小。近年来,蔬菜生产的成本直线攀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均上涨(彭建涛和杜俊涛,2016)。据调查,2010年蔬菜劳动力价格人均每天50~60元,现在已上涨到100~150元,请工难、用工贵是造成近年蔬菜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和比较效益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过去蔬菜是高效益经济作物,但近10年蔬菜与粮食的比较效益大幅度下降。据统计分析,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平均净利润与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利润相比,由2001年的35∶1下降到2011年的10∶1,降幅高达70%以上(肖体琼,2017)。蔬菜生产比较效益大幅下降,无论是对生产,还是对市场供应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生产来说,挫伤了菜农的积极性,不利于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对市场来说,成本增加推动价格上涨,影响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因此,提质、降成本成为湖北省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2.4 农业政策还不够完善,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为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湖北省以前出台了综合性蔬菜收入补贴和专项性蔬菜生产补贴政策,每667 m2补贴大棚建设等5 000~6 000元;提供绿色通道、农超对接,取消农业税等优惠政策。这些补贴和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蔬菜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但从蔬菜生产补贴上看,项目补贴存在“短、平、快”,政策连续性不强,缺乏完善的补贴制度;从蔬菜流通、销售补贴上看,流通成本补贴和平价直销补贴政策效果不明显,没有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政策性蔬菜保险补贴推进滞后。

湖北省现阶段的蔬菜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许多蔬菜产区排灌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沟、路、渠欠硬化,工厂化育苗年生产种苗200万株以上的企业不超过10家;受地理条件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限制,蔬菜生产基地抗灾能力依然薄弱,规避风险能力不足,灾后恢复能力不强。从整体上看,目前的蔬菜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效,因此必须解决好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这个短板问题。

3 深化湖北省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为了更快更好地达到蔬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满足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湖北省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着力推进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1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蔬菜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在武汉城市圈和大中城市周边稳步发展设施蔬菜,面积由现在的20%提高到30%,调减露地蔬菜种植面积;突出发展特色蔬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引导高山蔬菜与水生蔬菜提高质量和效益,引导食用菌出口创汇,引导魔芋加工转化,加快推动四大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做优做强。二是优化品种及产品结构。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蔬菜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向市场紧缺产品调整、向优质特色产品调整,积极培育壮大“三品一标”蔬菜产品,增加适销有效供给,拓展特色高效供给。三是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和开发产业多种功能。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产业之间通过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实现紧密相连、融合发展,创新蔬菜基地运营机制。拓展开发蔬菜产业生态、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将蔬菜生产与观光、休闲、旅游、采摘结合起来,将园区与景区结合起来,深度开发城郊蔬菜基地“旅游+”、“生态+”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全产业链附加值(姜文颖,2017)。

3.2 大力培育新型蔬菜经营主体,提高蔬菜从业者素质

培育新型蔬菜经营主体,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湖北省长期以来主要是小农户分散经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比重不到20%,经营的规模效应更是有限。因此,全省各地应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在坚持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互换、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促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以及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的复合型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和经营实力;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易慧珺,2016)。

提高蔬菜生产者素质。目前,湖北农村老、幼人口占比达90%以上,且劳动力文化程度多在小学以下,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解决现状首要是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流动。通过政策改革消除社会资本进入“三农”的体制障碍,积极引进各方面资本,吸引、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成功的农民等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使其成为现代职业农民的中坚力量。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着力将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一批专业技能型、生产经营型和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

3.3 强化蔬菜科技创新驱动,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绿色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绿色引领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落地。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同国家和湖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校合作,加快优质、高产、多抗广适蔬菜新品种选育,组装和集成创新一批省工节本、绿色高效的实用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二是重点集成推广集约化育苗、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科学施肥、科学用药、机械化和轻简栽培技术、绿色综合防控病虫及蔬菜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力争到2020年,农药、化肥在蔬菜生产上的施用量降低20%,蔬菜生产中的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5%以上。

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补齐蔬菜产业基础设施较差的短板

一是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蔬菜基地保护办法》,用法治思维推动产业发展,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编制蔬菜基地保护与建设规划,防止新建即毁、刚建即占的现象发生。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进入蔬菜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入局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设施建造和生产标准化,配套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设施大棚、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及大型集贸市场等,补齐基础设施较差的短板。三是建立基本蔬菜补贴的长效机制,避免蔬菜补贴的随意性。政府对蔬菜生产进行补贴,将资金直接补贴生产者,向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高的生产主体倾斜,从而稳定市场供应,政府对价格不直接干预。建立基本蔬菜政策性保险制度,完善蔬菜产业补贴政策的法规条例,加强对补贴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四是制定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针对当前湖北蔬菜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湖北省2018年提出了“八大行动”推进蔬菜供给侧改革,旨在优化蔬菜产能、增加农民收入。全省蔬菜产业要以保供提质增效为目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科技集成应用为支撑,以“互联网+”为动力,按照“稳定蔬菜面积、发展设施生产、调结构、壮大经营主体、保障均衡供应、实现提质增效”的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蔬菜科技进步,加快实现蔬菜产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加快蔬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着力推进优质蔬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传统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湖北省供给蔬菜
奇怪的蔬菜
蔬菜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