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在《中导条约》上吵个啥?

2019-01-23 02:20李梅郭吉兰
兵器知识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导条约中程导弹中程

李梅 郭吉兰

2018年10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美将退出美俄《中导条约》,并指责俄罗斯违反该条约,还特别“点名”了与条约无关的中国。此举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有关《中导条约》的争论由来已久,但由国家最高元首正式公布还是首次。那么,这个被诩为“冷战时期最成功的军控文件”和世界和平基石的条约,究竟惹了谁?美俄在该条约上的主要分歧有哪些?而问题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美俄《中导条约》的分歧

《中导条约》全称为《关于销毁欧洲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是由美国和苏联于1987年签署的裁军史上第一个裁减核军备的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均不得生产、测试和部署射程在500~5500千米的陆基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然而自1988年生效起,签约双方就不断指责对方违约,并将其作为政治对抗的筹码,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

实际上关于《中导条约》的分歧,在签署之时就已经存在了。当时苏军方认为,条约对其限制过多,削减数量和类型远大于美方;而美军方则认为,其削减武器技术远先进于苏方。因此双方对该条约都耿耿于怀,一旦美蘇(俄)发生战略分歧,就会把退出《中导条约》作为筹码。这种情况直到2002年布什政府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而趋于国际化。针对美国在欧洲部署多梯次导弹防御系统,普京政府作为反制表示俄可能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并在2005年向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议,但被小布什政府拒绝。此后据称俄罗斯开始秘密发展可能违背条约的中程武器。

与此同时,鉴于中国等美俄之外的国家中程导弹武器发展迅速,俄美两国于2007年开始就《中导条约》的多边化问题进行谈判,同时俄坚持将对新技术的限制纳入到谈判进程当中,但由于美国的反对和其他国家的不配合导致谈判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这种情况在2013年后俄罗斯疑似违规的武器频频曝光而发生转变。2014年和2015年,美国国务院发布了两份年度军控履约报告,都加入了指责俄罗斯违反《中导条约》的内容,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年7月还专门致函普京表示俄研发陆基巡航导弹违反了《中导条约》。而俄罗斯则针锋相对,认为恰恰是美国违反了条约。2014年底,俄外交部表示,履行《中导条约》中多次出现的问题都是美方的责任。2015年6月,俄外长拉夫罗夫表示,美国至今未具体阐明其就俄罗斯违反《中导条约》的指责,这种言论显得很不严肃,俄没有破坏条约的意愿。

2018年2月,美国在新的《核态势审议报告》中再次提出俄罗斯发展违反《中导条约》的新型武器,并在6月由多名美国国会议员提交议案,建议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此后由于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矛盾逐步加大,双方在博弈中再次提及退出《中导条约》。此后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8年10月突然以俄违约和中国中程导弹对其构成威胁为由宣布美将退出《中导条约》。此后俄为遏制美国并占据道德优势,马上向联合国递交了一份关于继续维持和巩固《中导条约》的决议草案。从条约内容和双方实际意愿来看,美俄退出《中导条约》并开始讨论更大范围约束的新多边条约已成趋势。

美俄《中导条约》履约分析

《中导条约》作为准法律性文件内容繁杂晦涩,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限制射程500~1000千米的中短程及1000~5500千米的中程弹道导弹和中程巡航导弹;二是限制上述导弹的地面发射装置、支援设施和车辆;三是限制的导弹是地面发射,且用于攻击地面目标。

美俄履约情况分析

根据《中导条约》要求,美苏两国从1988年到1991年销毁了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共计2695枚。美国销毁859枚,其中中程导弹689枚,分别是“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战斧”巡航导弹BGM-109G;中短程导弹170枚,为“潘兴”1A中短程弹道导弹。苏联销毁1836枚,其中中程导弹910枚,分别是SS-4、SS-5和SS-20型中程弹道导弹和SSC-X-4型陆射巡航导弹;中短程导弹926枚,为SS-12和SS-23中短程弹道导弹。条约规定双方有权对对方导弹基地和辅助设施进行为期13年的核查,每年可以发起10~20次的核查行动。此次销毁的核导弹占到当时美苏核武库的3%~4%,虽然数量有限,但双方较好地履行了条约,而且在以后的10余年里,虽然双方都一再扬言退出条约,但实际都能遵守条约规定,没有出现较大反复,以此看该条约对推动世界军控事业起到了较好的积极作用。

《中导条约》的核心“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

美俄履约主要分歧

早在2013年底举行的美俄《中导条约》履约谈判中,俄方就质疑美方用于反导试验的靶弹、武器化的无人机以及在波兰、罗马尼亚部署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都是“变相的中程导弹”,其中反导试验靶弹的“参数与中近程导弹相当”,携带战斗部后就是中程弹道导弹,若从俄罗斯周边的北约国家发射,仅20分钟就能打到莫斯科。俄方敦促美方“做出实质性解释”。而美国则多次在文件中对俄正在部署的“口径”巡航导弹和RS-26“边界”弹道导弹等的实际性能提出质疑。

美国陆基“战斧”巡航导弹是条约要求销毁的对象

集中销毁的苏联中近程导弹的发动机

按照条约集中销毁的苏联导弹发动机和部件

按照条约销毁的苏联SS-23“蜘蛛”弹道导弹

从上述美俄相互指责的情况看,双方分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违规武器。美国关于俄违约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俄发展的陸射“口径”巡航导弹(使用“伊斯坎德尔”K发射车,北约编号SSC-8)和“亚尔斯”(RS-24)的改进型RS-26,认为这两种武器一个是陆射型巡航导弹(射程超过1000千米),另一个是通过加载多弹头或更大载荷使射程从洲际缩短到5500千米的中程以内,均为违规。二是部署违规的双用途发射设备。俄罗斯指责美国在东欧部署的陆基“宙斯盾”系统中的多用途垂直导弹发射器MK41,不但可发射“标准”3反导拦截弹,而且具备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能力,违反了条约中陆射型巡航导弹的限制。而美则指责“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的实际射程超过了500千米,属于违规系统。三是发展潜在中程弹道导弹武器。俄罗斯指责美在反导试验中发展的LV靶弹源于“民兵”2弹道导弹,具有简单改造为中程弹道导弹的潜力,违反了条约不再以任何形式发展中程弹道导弹的规定。四是发展条约限制的同类型武器。俄罗斯在2012年就指责美国发展的“死神”等武装无人机,与陆射巡航导弹的本质相同,是巡航导弹技术的衍生产品,因此应该受到条约限制。

《中导条约》的核心SS-20中程弹道导弹及其分导式多弹头

总之,双方的分歧简而言之就是:美国正在测试中短程弹道导弹技术,即接近于破坏《中导条约》,并发展条约未限制的各种先进技术和武器,同时还在俄周边部署了违约设施。而俄罗斯已经研发和装备了陆基中程和中短程弹道导弹以及陆射巡航导弹,这受到条约的明确限制。

美俄为何退出《中导条约》

从美俄关于《中导条约》分歧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两国退约既有着各自利益的小算盘,也是军事技术发展的必然,还有外部威胁变化的客观原因。

双方安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2018年正值《中导条约》启动30周年,而这30年问美俄的周边安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冷战后,苏联解体后俄军队规模缩减,军费减少,特别是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俄罗斯对北约在常规力量上处于劣势,同时俄罗斯在苏联分裂后也不具备苏联的军事实力,因此需要中程和中短程核导弹弥补常规力量对北约威慑和实力的不足。而美国在进入新世纪后发现,中国以中程弹道导弹为主体的各种导弹力量,已经对美在西太的陆上和海上军事存在构成严重威胁,而美国在该方面却由于条约限制一片空白,为此需要发展自身的对等力量抗衡或通过某种条约形式加以限制。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退约声明后称,“除非俄罗斯和中国跑过来对我们说,‘让我们都变得聪明点,咱都不要开发核武器了”。而推动特朗普做出该决定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早在2014年7月就宣称,中国不受《中导条约》的约束,因此积累了“大量缔约国因该条约不得部署的导弹”,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区基地和前沿部队“构成了严重威胁”。

美国陆基“宙斯盾”系统

俄罗斯“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发射系统

双方既有违约事实难以消除

从目前情况看,双方新世纪初根据各自的理解和需要已经发展了多种突破条约的武器,并已经开始部署。从美俄双方相互指责的情况看,俄方有“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口径”巡航导弹、RS-26弹道导弹等至少3~4种新型武器疑似违约,而美方则有在东欧部署的MK41陆基“宙斯盾”垂直发射设施、“死神”无人机和LV系列反导拦截靶弹等设施和装备疑似违约。这些武器和设施是美俄新一代武器体系或新型武器发展的重要内容,有些甚至已经开始部署担负战备值班,因此双方都不会轻易裁撤或销毁。这些违约事实已经发生,《中导条约》实际名存实亡,如果继续维持条约就需要双方就清理现有武器装备和设施重新谈判,从目前双方态度来看这是不现实的。

俄罗斯“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美国认为其可以改装为“边界”中程导弹

双方战略力量发展重点不同

美俄在战略力量发展的策略上存在较大差异,这造成了各自地缘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战略力量上苏(俄)更加注重基于本土的陆基力量发展,而从二战开始美国就更加突出战略空军的发展,其可不受限制地在全球范围内部署空射巡航导弹等空中核力量。随着苏联时代华沙条约国的纷纷倒戈,北约在俄罗斯周边国家领土上分布有大量空军基地,美国可以使用这些基地对俄罗斯发动打击。同时,美国海军航母舰载机、前沿空军基地以及美国本土的陆基战术飞机和B-1B、B-2、B-52H战略轰炸机,均可搭载多种防区外发射的精确打击武器和战术核武器对俄构成战略和战术核打击。为此,俄部署和发展反应快、机动性强的可携带战术核弹头的陆基中短程和中程导弹,不但可以部分抵消西方的常规力量优势,而且对美国在欧洲部署的反导系统,可有效实施毁灭性打击。

各自军事技术发展不均

《中导条约》诞生于机械化战争和核战争时代,存在适用性问题自然不可避免。信息化战争时代军事科技迅猛发展,作战样式更加多样,相应地,可替代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打击手段也有了更多选择,而这正是近些年美俄多次相互指责对方违反条约的根源所在。新世纪以来,空射弹道导弹、海基弹道导弹、无人机等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俄在这些方面相对落后,这使其面临的威胁远比美方要大得多。特别是美国在近年来的局部战争中大量使用战斗型无人机,部分替代了对地攻击导弹的作用。此外,美国国会还要求在2017~2022财年,首先为地缘形势紧张的美军太平洋战区和欧洲战区装备高超音速武器。从测试数据看,这些高超音速武器的射程多在1000~5000千米,飞行速度快,难以拦截,完全可替代中程和中短程导弹使用。俄罗斯利用《中导条约》来遏制美国新型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则是必然选择。

正在发射的“民兵”2弹道导弹。俄罗斯认为源于“民兵”2的LV靶彈,具有改造为中程弹道导弹的潜力

美国B-1B战略轰炸机可搭载多种防区外发射武器

其他国家相关武器快速发展

当今拥有中短程弹道导弹的国家越来越多,加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及带来的新威胁,《中导条约》存在的基础正不断受到侵蚀。《中导条约》签署之际,世界上拥有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国家只有美、苏、法、中4国,而现在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伊朗等国家在内已接近30个,其中大部分为俄罗斯邻国。而美国认为条约只禁止了俄美两国发展陆基中短程弹道导弹,并未禁止第三国发展或购买类似导弹,因此美俄两国实际上都有突破条约限制、发展相关技术以巩固自身安全的内在动力。

美俄退约后会怎样

目前,虽然特朗普表态将退出《中导条约》,但还有数月时间才能向俄方提出正式要求。而俄方在2017年参加“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时,普京就表示,如果美国退出《中导条约》,那么俄罗斯将对等回应,也立即退约。鉴于双方废弃条约都经过长期酝酿,并存在较强的内在动力,因此美俄废止《中导条约》几成定局。

美在俄周边部署中程导弹难度大

虽然退约后,俄可能在其境内靠近欧洲部分不受限制地部署各种中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而美国要在欧洲和日本等国部署类似武器则有一定困难,难以很快达成。美国的北约伙伴和日本等国对于美国退出条约后,在其领土上部署中程导弹会感到巨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在冷战时期,美国决定在欧洲部署“潘兴”导弹,结果引起欧洲大规模抗议。虽然北约国家和美国政府保持强硬,最终完成了部署,但这造成了欧洲国家间的巨大政治分歧。而且当今的欧洲与冷战时期遭受苏联和华约巨大军事威胁的时代不同,因此欧洲国家缺乏支持美国中导部署的动力,而日本则由于法律限制和对美国的不信任也难以定下同意部署的决心。德国《焦点》周刊对此认为特朗普再次牺牲了欧洲。德国外交国务部长尼尔斯表示:“特朗普退出《中导条约》的决定是灾难性的。”

美俄将掀起新一轮中导军备竞赛

中程导弹由飞机和舰艇携带更为灵活,也能随时抵近敌国发射。相比之下,陆基中远程导弹的部署受限较大,成本又较高,不适合大量部署,所以陆基中远程导弹应该不是美军未来发展的重点。但退出《中导条约》会让美国更肆无忌惮地利用地缘政治优势对俄罗斯和中国进行地面上的多方位围堵,如在东欧和日本的反导系统内加入“战斧”导弹。此外,退约也为其研制新型地基中远程助推滑翔型或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扫清了障碍。这对于俄罗斯国家安全而言,将是比欧洲导弹防御系统更为严峻的威胁,因此其也会在短时间内大力发展中短程导弹和中程导弹武器,以弥补战略打击空白。俄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卢茨基表示,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并很可能不再续签《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导致美国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引发真正的冷战和军备竞赛,将世界置于核战争的边缘,“美国正让世界重返核恐惧时代”。

新多边条约机制谈判将旷日持久

美俄退出《中导条约》后,双方都可能力促推动新的替代性多边条约谈判,希望以此将中国等拥有中短程和中程导弹的国家纳入其约束之内。但由于《中导条约》当初即为约束美苏(俄)的双边条约,因此在其框架或模式下让更多的国家签署多边条约的难度很大。例如,俄美曾在2007年及2008年通过联合国呼吁所有拥有中程导弹的国家加入条约,但未能得到响应。但由于世界和平环境的需要,各国都会参与进来展开对话,而为了满足各方要求,新的多边机制条约的谈判将会是旷日持久的。

[编辑/山水]

猜你喜欢
中导条约中程导弹中程
基于中程无人机测绘系统测制地形图的应用研究
美退出《中导条约》呼声 惹恼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