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而自由:消费社会的道德境界

2019-01-25 06:07何建华
浙江社会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消费观消费人类

□ 何建华

内容提要 消费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人天生具有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消费权利。然而,人的消费需求是与欲望紧密相联的,欲望的无限性决定了消费需求的无限性。如何解决消费需求的无限性和现实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消费无限性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机制,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也使消费活动产生种种异化现象。在消费主义盛行、消费日益导致人的异化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理性消费、适度消费,自由而自制,达到自制而自由,使消费活动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的幸福的基本途径。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全面推进,消费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构成了一幅“惊人的消费和丰盛”景象,人们日益“受到物的包围”。①物质与商品的丰盛,使人类摆脱了生存需求的束缚,消费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更是为了获得消费者情感上的愉悦、生活品位的提升及身份地位的确认。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加强对消费伦理的研究,确立正确的生活质量观和消费观,探讨无需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而又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消费方式,对于发挥消费活动对人类有益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需求和欲望:消费社会的内在本质

消费通常是指人们消耗一定的资源以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从广义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是人们使用和消耗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物质资料和劳务生产的行为和过程。生活消费是个人或家庭等消费主体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对各种物质产品的消耗和使用、对各种劳务的占有和享用。通常所讲的消费主要是指生活消费。②

消费根源于人的需求和欲望。在任何社会,人首先是作为一个消费主体出现的。人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求,人们只有通过消费活动才能满足和实现这些需求。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本源存在,欲望和需求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自身的种种需求和欲望。正因为人有某种需求和欲望,才去行动,才去实践,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和欲望才去劳动。人的需求和欲望即是人的本性。人类社会正是在人的需求和欲望不断满足、新的需求和欲望不断产生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因而,人的消费活动是与人类生存的本质和源泉紧密相关的,是人满足自身需求和欲望的过程。

人的消费需求和欲望天然具有无限扩展的本性。人天然具有各种欲望,从作为生物的传种本能的性欲,到名誉欲、权力欲,还有求知欲和爱欲等。与生俱来的各种欲望和需求源于人的生命内部深处,它是自然的,是存在于人的生命内部的本源的东西,是产生、支撑和创造人的生命的能量和动力。然而,当我们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时,总是处于这样一种困境之中: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人类与生俱来的种种本能的欲望;另一方面,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性存在,我们又意识到人的自身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尊严,当人感受到自己的尊严被动物器官、生理机能、欲望等控制时,就会感到困惑。为了维护人的尊严,人们精心制定了一些规范,以此来规戒自身的动物性器官和机能,并据此认定自己是人,拥有与动物不一样的人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历史的发展既是一个欲望和需求驱动的过程,又是一个人类与自身的欲望和需求不断作斗争的过程。纵观中外思想发展史,许多思想家都意识到,欲望和需求不能杜绝和消灭,甚至不能完全控制,但可以扼制和节制,认为节制是控制欲望的有效手段,理性的节制或自制是一种美德。中国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都主张节俭消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③荀子主张“强本节用”,④“节用裕民”⑤。法家的韩非强调“侈贫俭富”。⑥道家信奉“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主张“去奢”,把“俭”定为“三宝”之一。⑦墨子更是主张“俭节则昌”⑧,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一直是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节制就列为“四德”之一。在德谟克利特看来,节制能增加并增强快乐。⑨斯多葛派认为,人应该保持高尚的道德,并努力抑制身体的欲望;真正的善就是克制物欲、过清苦的生活。中世纪的欧洲在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之下,更是视欲望为万恶之源。近代以来,不少西方思想家也强调节俭消费观。英国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曾严厉地批评当时的奢侈之风是一种自毁国力的行为。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节俭观十分推崇,认为崇尚节俭、摒弃奢侈可以带来社会资本的增加,“奢侈都是公众的敌人,节俭都是社会的恩人。”⑩而马克斯·韦伯更是把节俭看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伦理精神,认为正是“禁欲主义的节俭”禁止了人们非理性地耗费所积累的财富,促进了资本积累,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从而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使资本主义得以迅猛发展。节制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目标。传统的各种宗教尽管在教义上有很大差别,但都把节制欲望、克制自我作为宗教的基本戒律。各大宗教最重要的戒律就是戒欲,认为贪欲是无度之源,克制自己才是人类的第一课题。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经济制度日益培养了庞大的消费群体。随着宗教力量的减弱、社会世俗化的深入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的增长,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凯恩斯提出的刺激消费、启动内需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广泛实施,西方发达国家在国内相应展开了消费或享乐就是爱国的舆论宣传运动,享乐、纵欲取代勤俭、禁欲一度成为西方国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成为西方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人类进入一个符号消费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的日常生活被时装、休闲、旅游、汽车、广告、电视、网络等所操控,被虚假欲望和符号体系所深深奴役。诚如马尔库塞所言,现在大多数的需要都是按广告宣传来消费和满足,都属于“虚假的需求”。消费不是出于消费者自己的真实需要,而是被广告等传播媒介所操纵,人的欲望总是处于制造、满足、匮乏、新的制造的快速变化中,常常使人产生失落感和焦虑感。“消费社会的主要代价,就是它所引起的普遍的不安全感”。消费社会似乎把人类的各种欲望从人的生命本能中无限地诱发出来,人类的贪欲受到激发并日益增大。欲望的放纵使人们之间对立抗争,导致对自然的破坏,对现代人的健康乃至生命都构成了威胁。如果不加以约束,就会导致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因而,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尊严,人类必须抑制贪欲,必须把自制作为使用物质资源的基本道德规范,对消费者的贪欲“冲动”进行道德规范和约束。

二、自由而自制:人类消费社会的道德选择

在西方学术语境中,“消费社会”一词含有贬义,通常与能源和资源的浪费、环境恶化、传统断裂、主体性丧失等社会和文化现象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消费被控制的社会。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试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需要,人的日常生活日益消费化。现代消费把消费者引向崇拜物的方向上去,使人陷于异化消费之中而认识不到自己的真正需求,人成了消费机器。人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他被物控制着,失去了自控能力,成为单向度的人,而社会也因此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要使消费成为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 必须使消费活动成为自由而自制的活动。

自由是人的欲望无穷性的根源。自由本身是一种欲望。要求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欲望。任何人生来都渴求自由、痛恨被奴役。“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自由,乃是人性的产物”,如果“一个人抛弃了自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自由乃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不可剥夺的一项权利,是每个人据其人性所拥有的一项唯一的和原始的权利,“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要求自由的欲望无疑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特性。同时,自由也是欲望之无穷性的根源。从一定意义上讲,自由在人的生存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欲望。人性中存在着一种要求自由的难以驾驭的意向,人的欲望的无穷性正是与人的自由本性相关联的。因而,欲望的无穷性是人所特有的现象。

应当指出,人的欲望的无穷性本身并不具有或善或恶的价值意义。但是消费作为欲望的满足方式必然会对欲望的主体、客体、其他事物和世界整体产生或大或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或破坏性的,这样就产生了消费的善恶问题,或者说是消费的自由与自制的问题。对于消费主体而言,就会有是否“应当”的问题,就会有应负责任和承担后果的问题。欲望的产生通常是不受理性支配的,它往往是人的自由意志对外部事物或刺激的直接反应。但是,欲望之满足却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满足方式。在这种选择中,人的理性必然发挥作用。因此,尽管欲望的产生可能不受理性的支配,但欲望的满足方式应当受到理性的制约。

消费无疑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消费自由是人的消费活动的基本目标,但这种消费权利和消费自由不是无限的。应当说,对消费自由的要求乃是根植于人的自然倾向之中。如果没有最低限度的消费自由,人就不可能获得生存的资料和基本安全,人就难以生存。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中,法律都承认公民的某些基本自由,包括消费自由。当然,消费自由不是一种绝对的、无限制的自由。象任何自由都可能被滥用一样,消费自由如果不加限制,也有可能被滥用。同时,“自由无疑对人来说是应当尊重的东西,然而对人性中哪些方面给予自由恰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给欲望以无限制的自由,就等于压制了崇高的精神自由。因为欲望必然要破坏崇高的精神。……为了崇高的精神自由,需要对欲望加以制约。”

消费自由意味着消费自主。消费是自由的,因而是自主和自决的。首先,消费自主作为一种观念或理念,是指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属于消费者自己,而不受其所不能控制的其他力量或原因所左右。只有当消费者对其消费需要和消费能力能够进行自觉的评判、能通过独立的和理性的反思确定自己的消费目标并作出实际的决定时,其消费活动才是自主的。其次,消费自主是一种权利。消费自主作为一种权利是指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商品和劳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意愿选择商品和服务。人的消费活动是自愿的,任何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或者其他违背消费者自由意志和真实意思而使其作出的消费行为,都是对消费者自主权利的侵害。再次,消费自主也是一种能力,即人的自主消费行为必须是合理合法的。消费自主不等于任性妄为,为所欲为,它要求符合法律和公德,不得侵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对自己的生命、情感及其利益相关人负责。消费自主要求尊重生命并对他人及周围环境怀有善意。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其消费行为必然与他人发生种种联系。在消费活动中,要他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唯有如此,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消费自由境界。

消费自由意味着自律,而自律即是自制。所谓自律就是意志自律。自律是人的自由的体现。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其行为是能够实现意志自律的。人的自主、自治与自决,要求他或她自律、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换言之,自由是一个人履行责任的前提,如果没有选择的自由,就无法履行责任,也就谈不上什么责任。因为责任是以人格的自由为基础的,只有当人的行为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自己的自由意志(自我决定)进行选择的场合,人对自己的行为才是有责任的。然而,人的意识的无限性使人对有关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种无限向往,如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对物质的无限欲望及对永生的无限渴望,等等。如何保持适度的自由,关键在于人的自制。自制是人负责任地自由消费的标志。消费自律所强调的是,人“必须在理性选择的指导下,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愿望、情感和需要。”自制旨在把人从作为一种无度之源的贪欲中解放出来。“自制不是人的自由的对立面,而是它的表达。自由恰恰表现在,人将他对自身生命的兴趣同对陌生生命的兴趣联系在一起,使得他自身生命利益的贯彻要局限于对陌生生命的尊重。”因而,自由绝非无所限制,相反,它的限制在于人对整个世界的责任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确立的基本框架和规范体系。这在全球一体化和生态文明时代获得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和日益广泛的认同。

总之,消费是一种权利,消费自由是人的本质要求。消费自由是一种适度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有限制的。然而,这种适度的自由,现在一再地受到无度的威胁。当消费变成强迫性消费或被动消费时,消费自由就被放弃了。于是,适度的享乐变成无度的贪欲,消费自由就遭受了威胁。因而,真正的消费自由必须从这种强迫性消费中挣脱出来,从许多外在压迫的强制消费中解放出来,自由而自制,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制而自由的境界。

三、在消费活动中实现自制而自由的道德境界

消费源于欲望,而贪欲是无度之源。克制贪欲是消费社会伦理学的核心任务。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企业生产的废弃物所造成的环境公害。在这里,由于造成环境危害的主体是特定的某一企业,只要找到成为污染源的工厂和废弃物质,可以通过政治性的规章制度、法律的修改或市民运动等进行有效制约;另一类是由城乡居民的浪费或过多消耗等不良消费行为所造成的环境公害。在这里,由于造成环境公害的主体是广大城乡居民,大多数居民既是受害者又是伤害者,要解决问题显得相对复杂和麻烦。因为对个人消费的限制,最终必须落实到成千上万的个人的自觉行动。因而,要防止污染,维护生态环境,归根到底必须落实到每个消费者的思想和行动中,必须提高每一个消费者的素质和能力。为此,必须认真探究有效提高全体公民消费文化教养的途径,积极培育消费主体的伦理人格。

一是树立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观。要达到自制而自由的道德境界,首先必须在价值观和消费观上实现革命。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但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限的,而无穷无尽的欲望和需求的满足只能存在于精神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得到完全实现的。在现实世界中,无限制的欲望和需求不仅难以得到满足,而且会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必须变革人的消费价值观,自我节制,自我约束,实现消费观念由过度到适度、由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根本转变。适度消费观是一种自制的消费观,是对传统节俭消费观和现代侈糜消费观进行扬弃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既不主张消费者一味的节约、吝啬,为清贫所迫;也反对毫无节制的消耗滥用,为物质所累。可持续消费观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文化理念。它强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后代人的生存权利,要求当代人在消费时不仅要考虑消费者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且要考虑他人利益、社会利益乃至子孙后代的利益。无论是适度消费观还是可持续消费观,都体现了人类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是消费社会达到自制而自由的道德境界的基本要求。

二是倡导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要达到自制而自由的道德境界,必须使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事实表明,物质财富虽然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给人们带来终极的精神享受和愉悦。人除了物质的需求外,还需要友谊、爱情、自由、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生活。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言,金钱和财物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但绝不是全部,尤其是当人的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更多的是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个性全面发展的向往。因而,在消费领域,要树立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消费理念,必须改变物质财富多多益善的旧观念,积极引导消费者从追求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从注重消费的量转向消费的质。要加强自主生活意识,自觉地确立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应审视自己的生活,尽力消除个人生活中有害于环境的部分,不能完全受广告宣传和消费信息的左右。在现实生活中,要将物质的消费控制在最低限度,反对以过度盲目的追求、一味扩大的竞争、大量生产垃圾商品为前提的消费文化,大力提倡消费那些不易损耗的、耐用的消费品。要倡导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种贴近生活本源的自然、健康、和谐的生活态度,支持环保,奉行自然、简单、乐活的生活理念,重视追求内在的成长和提升,尤其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

三是提高自我克制能力,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在现代,科学技术能够发挥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至已经达到了会导致人类自我灭亡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这不仅助长了人类骄傲自满的情绪,同时也增强了人类放纵贪欲的力量。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现代人虽然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但还不能控制自己周围的环境。现代人之所以不能控制环境,原因就在于不能克制自己。从一定意义讲,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灾难和罪恶,都起因于人的贪欲性和侵略性,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产物。要根治这些罪恶,必须克制贪欲和自满,必须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只有克制自我,才能战胜利己主义,才能把欲望引向对自己是正当的、对人类对宇宙也是善良的目的。在消费社会里,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必须克制人类本性机能中的自我倾向,必须认识到人类虽然有卓绝的巨大能力,但也仍然不过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与自然共存共荣。而自我克制不仅需要智力行为,更需要伦理行为,必须依靠必要的意志力量、变革人的内心世界。对于具有意识因而具有选择力的人类而言,信仰和道德是其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人类的力量越大,就越需要伦理道德。当代世界面临的困境和危机能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从根本上取决于人自身的变革。只要人类敢于直面危机,勇于自我反省,执着于理性和良知,积极地进行人自身的革命,不断提高人类的自我克制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努力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就一定会找到解决当代危机的途径和出路。

四是营造自制而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第一,维护生命尊严,倡导精神自由。人类是具有生命尊严的存在。无论在哪种社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必须以维护人类尊严为目的,并以此为基准来判断实现其目的的手段是否正确,必须树立人的尊严第一、生命至高无上的普遍价值观念。人的尊严要求自由平等。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经济自由,有时会影响甚至剥夺另一个人和另一个社会的自由。而精神自由则没有这种弊端,任何人都可以不侵害别人的自由而获得自己的精神自由。第二,建立健全法治机制。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对经济增长带有其内在的强迫性,这使得消费需求的扩大在结构上制度化了,从而使欲望成为当代经济秩序的一个动力。在这种情势下,人类克制贪欲不可能只是通过个体的信仰来实现,它也需要经济结构的转变和法制体系的健全。法律的目的并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护自由。法律既是保护和增进自由的重要手段,也是确定自由边界的重要工具。唯有健全制度机制,才能明确消费自由的边界。第三,积极发挥信仰和价值观在增进人类自制力中的作用。在增强人类自我克制能力上,宗教信仰有其独特的功能,对宗教信仰需要理性对待和正确引导。同时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大力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价值,倡导少私寡欲、知足常乐等伦理价值观念。必须加强责任意识,无论群体还是个体,都必须对自然环境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人类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培养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和习惯,对物品取用适度而有节。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活动在理性指导下合理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才能使消费活动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基本方式。

注释:

②张卓元主编:《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8页。

③《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④《荀子.天论》。

⑤《荀子.富国》。

⑥《韩非.显学》。

⑦《老子.69 章》。

⑧《墨子.节用上》。

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页。

⑩[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14页。

猜你喜欢
消费观消费人类
正确认识消费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人类第一杀手
消费观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40年消费流变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