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乡愁铺满返乡之路(感悟)

2019-01-25 04:31曹培鑫
环球时报 2019-01-25
关键词:费孝通文化景观春运

曹培鑫

春运的大幕拉开,人们开始踏上返乡的旅程,去庆祝一个节日,去创造一次团圆,去感受家的温度。无数中国人穿越大江南北的旅程共同组成一个盛大的文化仪式,每一个返乡者都是这个仪式的组织者、践行者也是体验者。广袤的国土面积、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都使得中国每年一度的春运成为地球上规模最庞大,也是绝无仅有的文化景观。

每年的春运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将这个数以亿计人群的大迁徙组织起来,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然而近年来,媒体除了关注春运中的交通问题、农民工返乡的困境之外,也开始反思春节返乡的情感与文化议题。几年前的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颓败萧条,与现代城市生活形成巨大反差的落后的故乡。也因此,充满乡愁,返回一个遥远、落后,甚至陌生了的故乡,成了人们体验春运的刻板印象。

然而,在春节期间上路的数以亿计的返乡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返乡故事。这些故事意义丰富,各有风格,远非已成陈词滥调的“乡愁”所能概括。不是所有的故乡都贫困落后,不是每个返乡的旅程都充满艰辛,返乡者也不都是农民工。返乡可能是繁忙工作间隙的一次休闲之旅,也可能是初次登门的拜见之旅,又有可能是呼朋唤友展示故乡独特文化的友谊之旅。总之,春节返乡所具有的文化丰富性远非一种意义、一个目的,更不是一种情绪可以定义。

那么,我们不妨在这个滚滚的春运大潮中,反思一下,到底可以如何看待这个由春节而返乡,由返乡而春运的文化景观。费孝通曾经发问: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什么结果?他的问题提醒我们,要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文化逐渐自觉起来。

他的问题并不好回答,因为春运的返乡之旅明显存在许多并不经济、没有效率,甚至不合逻辑之处。在最难买票的时候买票,在最拥挤的时候上路,花去很多工资购买礼物,牺牲掉休闲的时间去探亲等。你若问一个返乡者,为何如此?有什么意义?结果会怎样?答案一定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不过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继续追问,慢慢的,总会有人开始回答说:“也许,因为我是中国人吧。”

这句话看似随意,其中却蕴含深意。在全球化高歌猛进,地球村赋予所有人新的身份——“世界公民”——的时代,想要认同甚至证明自己是中国人,其实并不容易。在二十一世纪生活,每个人都像是丢失了身份证件的旅人,唯一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是我们自身以及我们身体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在当下显得尤其意义深远。没有文化自觉,何来文化自信?

既然如此,不如让我们把每年一次的春运返乡之旅,当成一个确认自己身份,体验自己文化的独特契机,纵情庆祝。▲

(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费孝通文化景观春运
吴文藻从不“顺便”
吴文藻从不“顺便”
吴文藻从不“顺便”
2018将迎来怎样的春运
疯狂编辑部之春运风波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
韩国春运
费孝通夫人“问罪”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