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与变革

2019-01-26 19:08张希
中国民政 2019年2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财富慈善

中国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为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慈善事业奠定了基础;蓬勃发展的慈善组织、公众日益增强的慈善意识,为慈善事业提供了土壤。

郑功成:慈善事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功成就慈善政策在慈善事业发展进程当中的作用、改革开放40年慈善事业发生的变化及未来发展发表了主题演讲。郑功成指出,改革开放40周年慈善事业的新生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总结的重要社会变革成果。因为它不仅冲破了传统意识形态的禁锢,更在于能够促进社会公允和谐,并且使社会资源朝着更加公正、更加有效率的方向加以配置。改革开放带来了慈善事业的新生。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慈善事业既无发展的空间也没有发展的可能。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一系列与慈善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推动形成了慈善事业全面发展的格局。慈善法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2016年《慈善法》的制定,是我国慈善事业实现了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的转换。40年来,慈善政策理念经历了从禁锢到有限利用再到促进发展;组织政策从无章可寻到有规管制,再到依法治理;税收政策从不支持到有限支持再到不断强化,但目前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慈善法》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里程碑意义:从传统慈善走向法治的现代慈善,从单项政策支持到逐步形成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郑功成认为,构建更完善的慈善政策体系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坚持两个尊重:尊重慈善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发展变化中的国情,不以规律为由超越现实国情,也不以现实国情为由扭曲规律,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之路。必须强调自愿,强调平等,要尊重利他,也要强调负责。虽然国家富强起来了,但是传统文化还是有着几千年的路径依赖。中国人先要把周围的善事儿治好了,才能想到更远的地方。有一句话叫做“理念优于制度,制度优于技术”,只有坚持这两个尊重,并且找到平衡点,才能找到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之路。第二,全面贯彻落实《慈善法》。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就是要畅通行善的途径,营造有利于人人参与慈善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要让行善者开心地行善,畅通无阻地行善。影响阻碍人们行善的政策,是不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慈善法》里面还有很多政策的完善需要具体化,才能使这部法律落到实处。第三,需要更强大的税制安排与政策措施。比如要加强研究,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以完整的税制促使人们树立现代财富观,并为人人参与慈善提供稳定的预期,做好个人和家族财富妥善安排。还要完善志愿服务与队伍建设的规制。第四,需要更完善的监管,包括提高行政监管能力与监管的服务质量。还要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慈善行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水平,使之真正走向现代化。一个有利于慈善事业的政策环境,一定会促使中国慈善事业进入黄金年代。

王名:社会组织要加强“能力专有性”建设

政社合作是形成社会组织向前发展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名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可以用一个概念叫做“能力专有性”来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王名把“能力专有性”定义为社会组织在与政府合作中表现出的一种综合性的组织能力,具体表现为一个组织与政府合作,在某一特定领域深耕细作,长期运营,出色表现,其所拥有的专业化的员工及志愿者队伍,以及长期的经验及社会资本的累计所形成的与包括政府在内的各个合作伙伴之间的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跟踪不同领域,包括艾滋病防治、环境保护、社区治理等领域的社会组织,王名认为,能力专有性的概念能够用来综合、系统地研究社会组织和政府合作中的内在机制。运用能力专有性的概念去研究政社合作,发现在政社合作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跟政府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形成了比较高的能力专有性,这种能力专有性又反过来促进政社合作,使这种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最后是政府离不开社会组织、慈善组织,慈善组织也离不开政府。另外一种情形是政府和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的合作中相对松散,能力专有性得不到培养,政府和社会组织、慈善组织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貌合神离的局面。能力专有性是影响政社合作及其不同模式的关键因素,而不同的能力专有性背后存在三大历史因素:一是体制与政策的支持,二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持,三是考核评估体系、考核评估机制的支持。

王名认为,当下社会组织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自身能力专有性的不足。社会组织能力专有性是影响政社关系的重要因素,能力专有性越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形态更容易呈现相互依赖的紧密关系,相反能力专有性越弱,政府在政社合作中就更容易占有优势,形成任意支配型的模式。能力专有性的培育和养成取决于三大历史因素,包括问题需求、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与考核评估机制。这些因素都不具备的时候,社会组织就难以培养出较高的能力专有性。

王名建议,以能力专有性为中心调整现行政策。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力专有性是影响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形态的最重要的因素。而要真正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从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能力专有性入手,把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能力专有性作为推动社会组织深化改革的重要的政策目标。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基于能力专有性的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鼓励社会组织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建立专业化的团队,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专有性能力,并从能力专有性视角出发,努力改善社会组织的整体生态。

卢德之:培养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科学财富观

作为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名参与者,同时也是一名受益者,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经历了从大学生到官员,后来到企业家,再到慈善工作者的身份转变。在他看来,财富的责任更多的是拥有财富的人怎么把财富用好,怎么使财富用得更有价值。

卢德之在主题发言中建议,应当培养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科学财富观。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财富观就是资本精神。这个时代是一个资本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本精神也就是一个新的财富观。资本不是一般的钱,而是特殊的财富,是能生钱的钱,是能够产生新财富的财富。卢德之认为,之所以把资本和精神放在一起,是因为资本是需要引领的,需要用一种道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让资本这匹脱缰的野马在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范围内活动,这种精神就称之为资本精神。资本精神就是资本发展背后的内在动力及道德精神。卢德之指出,资本精神的内容为“三个拼命”,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为神圣事业花钱。资本精神应该确立三个观念。第一,挣钱是光荣的,能挣钱的人、会挣钱的人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还应该鼓励他们挣更多的钱。第二,挣钱要挣良心钱,要遵纪守法。第三,挣钱要讲社会责任,要有共享意识,要有奉献精神,比如说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慈善法》的颁布在全国掀起了全民参与慈善、人人慈善的热潮,卢德之认为,慈善对于有钱人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富人应积极投身现代慈善事业。富人做慈善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人是在活着的时候捐,有的人死了以后捐;有的人一边做事业一边做慈善;有的人多捐,有的人少捐;有的人高调,有的人低调,但不论形式怎样,都应该得到尊重。

对于企业家投身现代慈善事业,卢德之表示有两种做法值得提倡:建立家族基金会和慈善信托。家族基金会在国外是一种很成熟的家族传承模式,家族传承一方面是传物质,一方面是传精神。将企业传给后代是传物质,精神、文化的传承则需要通过一些机制,像家族基金会就是很好的方式。在家族传承的过程之中建立起家族基金会,家族成员积极参与到这样一个慈善过程中来,同时按照社会化的管理,按照专业化的治理做好家族基金会,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家族发展的方式。经过各个方面的推动,慈善信托已经被写入《慈善法》,这也是未来很重要的方向。除了以上,有的企业通过影响力投资,发展企业实现自己的社会影响,这也是一种行善的方式。卢德之指出,建立科学的财富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一个必要条件。商界、业界、政界、学界应共同努力,为发展新时代中国慈善事业、为建设人类共享文明做出我们的贡献。

王忠平:让志愿服务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志愿精神在中国慈善事业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和众泽益创始人、CEO王忠平在主题发言中结合其所创建的和众泽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公益和商业互相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能更好地保证志愿精神,和众泽益基本定位就是,希望让志愿服务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通过志愿精神,更大层面来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慈善行业的参与者,王忠平认为,光靠单个个体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和众泽益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个体志愿者还有社会组织的支持,汇聚了大量的外部性资源,这样才能推动整个事业的发展。在行业的推动下,像和众泽益这样的咨询机构联合非常多的合伙人、合作者,带动超过100多位的行业精英推动整个行业的系统性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每年和众泽益的平台可以推动超过30万的志愿者贡献志愿服务的机会。同时和众泽益推动非常多的行业评价和体系,也做了平台梳理。和众泽益积极参与到国际化的相关交流过程中,把中国的志愿服务跟国外进行有关的推介,以及把国外的先进经验引入到中国,更好地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理论化的发展也是推动中国志愿服务非常重要的维度,和众泽益发布了非常多关于中国志愿服务本土化的理论教程,积极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的整个发展。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到今天,一个组织的发展不可能靠传统的模式可以推动行业的发展,所以和众泽益结合现在新的技术,比如像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等相关的内容,积极构建生态体系,有效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技术打造志愿服务供需对接。

赵冠军:做好慈善事业的记录者和守护者

传媒行业和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相辅相成,它既是见证者、记录者,同时也是舆论的监督者。近几年,媒体人转型做公益成为慈善界的一个小趋势。针对这个现象,《公益时报》社总编辑赵冠军在主题发言中,从公益时报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赵冠军认为,公益能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核心,那就是尊重人、关心人、支持人。公益事业就是为人的思考而存在,为人的发展而存在,它不是财富、奢侈、地位、名利。改革开放40年,公益发展中也有一个简短的历程。2004年以前,大众知晓的基金会除了中华慈善总会和希望工程,其他在社会上有知名度的项目非常少。2004—2008年是公益兴起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公益组织开始接受转型,接受商业的思想,根据社会问题设立一些品牌项目,吸引社会捐赠。2008—2014年是商业人才的跨界,大批商业人士进入到了公益领域工作。2014年至今,公益社会动员机制在发生变化,看到移动互联网的兴起,99公益日、阿里正能量这样一些项目在撬动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倡导机制。赵冠军认为,从微观来看,公益事业已经进入到了很大的层面,但是从整体社会参与度来说,还是很小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可能离开社会。盲目推动资本利益最大化,无论是企业和个人都不可能实现长期利益,任何一种组织形式,必须牺牲短期的部分利益用以帮助他人推动社会的活力建设,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赵冠军指出,回顾过去,《公益时报》创刊以来,见证、记录、参与、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做了一系列的努力。从创立之初编辑部的工作原则,“理想主义,职业精神,浪漫情怀和一支好笔。”到《公益时报》之后又推动的一系列概念,“讲慈善不问动机,捐赠不问出处,旗帜鲜明的扬善。”等等。这都是《公益时报》十几年以来在行业领域的坚守。赵冠军表示,《公益时报》将继续提升责任意识担当,创新和提升新闻传播水平,推动整个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推动公益事业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财富慈善
肩负使命的奶奶
慈善之路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慈善义卖
J.K. Rowling Receives a Rare Honor from Prince William at Buckingham Palace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