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19-01-26 10:27陈进洲
速读·下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思考小学语文

陈进洲

摘 要: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統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技能,而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教育;思考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高度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此,小学语文课程理应承担起促进发展、提高素质、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让学生从语文中得到人文精神熏陶和感染,受到人文思想的教育。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运用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如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贯注和人格熏陶,为其“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在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观

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拓宽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人文魅力的素材。语文学科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它并非孤芳自赏,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能包括有关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在语言文字、文学之外还蕴涵着深厚的历史、艺术、民俗文化等内容,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体现出浓浓的人文精神。

例如学习课文《悯农》,作为古诗教学来讲,首先是字词句的落实,然后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爱惜粮食”这种节约的思想。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内容,通过分析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学生甚至得出爱惜粮食,利国利民,是对劳动者的尊重等课文以外的结论,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文与生活实际谈看法。在这堂语文课中,学生能总结文章主旨,而且能联系生活实际,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人文教育。

二、钻透教材,正确体会文本的“人文性”

如《文心雕龙》中所述:“情动而辞发”。作者在写文章时,必定是先倾注了情感,才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性,才能以此去影响并感染小学生。例如,笔者在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将李大钊简单地理解成不怕死的英雄,可在课堂的互动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英雄理解为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笔者大惊,于是再次深究文本带给我们的人文信息。为什么他们会不怕死?那是他们热爱生命的表现,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那是为了能珍惜更多人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热爱啊!经过调查,95%的学生转变了对生命的看法,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夏明翰的英雄形象。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们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三、利用语文资源,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传授人文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对语文的教育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局限于教室、校园的空间,时间上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上只局限于语文教材的教学观念,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现实社会中,让学生能适应自然、能清醒的洞察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本身就是一所人文学校,教学时,我们要创设一个适合学生的人文校园环境,利用多种教学途径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树立他们正确的生活观、培养他们美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审美情趣、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无须一脸严肃地教学,学生也无须毕恭毕敬地听。教师只是一个先学者,就像一部电影的导演,要能吸引和引导学生自觉的走进课堂的教学,根据课文内容时而与学生同乐、同悲。除此以外,教师应还有长者风范,多一份真情与民主,少一份无情与独断,教学中要能与学生共同商讨课文的教法、内容讲解的深浅和作业布置的多少,课后总结教与学的体会,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乐学肯学,以求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语文学科也是一门艺术的学科,教学时也需要教师丰富的情感。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可视作是没有“语文”的课堂教学。教师不愿上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就更不喜欢听这样的语文课。教学课文时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所表现出来的爱、憎产生共鸣,甚至是心灵上的震撼,从而得到教益和启迪。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艺术走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艺术化,是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径,艺术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台阶,艺术的魅力在于与人们的审美活动紧密联系,最具有感性也最具有趣味性,能让学生自觉地去关注生命,审视自我,使幼小的心灵从一开始就得到净化。

四、在扩展阅读中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

阅读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地开展扩展性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学一个人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相关的其他文章来读,从而对这个人有更深更广的了解。如果对一个人的生平有了整体认识,那么对他在某个阶段某个时间中的表现会把握得更准。例如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可以选择冰心的《再寄小读者》来读。

也可以选择与文章相类似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积累。例如学习《雾凇》,可以选择《火烧云》《晨雾》等文章。这样的阅读,由课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较大的“面”,这个“面”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也可以是音像资料。

由“点”到“面”,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是,学生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从而让语言和精神在广阔的阅读空间中建立更多的联系。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自身性格的完善,使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人文价值的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好思想、好品质、好习惯的养成。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思考小学语文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