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1-26 10:20赵莉王荣存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知识共享高校问题

赵莉 王荣存

摘要:高校导师和研究生是国家科研系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科技进步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高校“导师制”的现实背景,本文在介绍我国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导师科研团队;知识共享;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2-0036-03

一、引言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的地方,我们将由一名或多名导师带领的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这群人称为科研团队。高校导师科研团队以高校为依托,是国家科研系统中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及科技開发应用研究[1],在科技进步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我国高校实行“导师制”,即由导师带领多名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博士后)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高校导师科研团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传播与创新的重要场所,知识活动始终贯穿于其全部的活动流程中[2],因此,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是一个重要问题。但科研团队内部由于存在硕士、博士还有博士后,他们本科的专业背景、学习能力、人际关系、性格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加之不同导师在指导方法、风格也有较多不同,进而使得不同科研团队的科研效率不同,从而使得不同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大差异。我国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升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的效率?以上问题是本文拟解决的关键,研究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高校导师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提升高校导师团队的科研效率。

二、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现状

高校导师科研团队的组成包括导师和研究生,该科研团队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在这个团队内有一个核心的领导人物——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的科研活动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3]。导师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领导者和风向标,团队成员则围绕共同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承担各自的责任并相互紧密合作,使得科研课题能够顺利完成。目前,我国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现状如下。

1.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一致性较高。高校的宗旨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高校导师科研团队成员以在读博士、硕士为主,团队成员的个人目标是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锻炼自己的科研、工作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寻找毕业论文选题,并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前期基础,提升个人在未来职场的竞争力。高校导师科研团队申请并主持科研项目的目的包括人才培养、探索并深化本研究领域。团队目标与团队成员的个人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而有利于整体科研目标的实现。

2.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效果较好。根据知识的不同特性,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由于具有内隐性、难以编码化等特点,更加难以共享和传播。导师科研团队成员同属一个或多个方向一致且具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导师,他们为完成某一个或某几个科研课题,团队成员内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因此,高校导师科研团队人员构成相对简单,其内部成员间的关系较紧密,相较科研团队之间的知识共享,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更容易发生,且共享效果较好。

3.显性知识的共享效果普遍高于隐性知识的共享。这一问题的存在,跟知识的特性有关系。虽然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的成员均为知识载体、高级知识分子[4],但在不同类型的知识共享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知识共享的主体,既包括知识发出方,也包括知识接收方,双方的知识共享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知识发出方的知识转化能力、共享意愿;知识接受方的知识理解能力、学习意愿和心态等;知识共享的形式与渠道等。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知识共享,尤其对于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言,降低了知识共享的可控程度,提高了知识共享的难度,从而也影响了知识共享的效果。

三、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相比科研团队之间的知识共享要好一些,发生的频率也更高,但在具体的知识共享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存在“小团体”主义。如果将高校导师的科研团队称为组织,那么在这些组织里就会存在“非正式组织”,即“小团体”。有些高校导师的科研团队属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科研中心,人数较多,除了团队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在读研究生外还有专职科研人员。不同背景、爱好或性格的团队成员,就会导致亲疏有别的团队成员关系。而团队内部的“小团体”,会影响组织的科研氛围,进而影响组织层面的正式沟通和沟通效率,并最终影响科研团队的科研效率及科研成果。

2.导师的个性对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有较大影响。高校“导师制”科研团队的组成形式,对团队的核心人物——导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导师的性格、工作风格、工作方式、指导风格、敬业精神、个人喜好等对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关系、团队工作氛围、知识共享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有些高校导师的科研团队内有明确的指导及管理制度,而有些导师的科研团队内部可能并没有成文的管理制度,而是“约定俗成”的规矩,由一级一级的团队成员传承下来。

3.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存在“争宠”行为,影响隐性知识的共享。正如上文所述,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人物是导师,导师与学生是师生关系并非雇佣关系,目前实行的“导师制”一方面为了强化高校导师的责任,另一方面则加强了导师对学生学业的管理控制权。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读期间的学业、科研情况,有权决定学生的开题与毕业答辩等事宜。这就导致有些学生为了个人的既得利益,为了在导师面前有更好的表现,会在团队成员面前刻意隐瞒有价值的知识或信息,提升自己在团队的地位和被重视程度[5]。团队成员可能会存在个人唯一性价值丧失的担忧。

4.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成员变动性较大。由于硕士、博士研究生有规定的学制,像学术型硕士一般为3年,博士的培养期通常为4年最长不超过8年。因此,在高校导师的科研团队里,团队成员会有规律性的变动,基本上每年6月份都会有学生毕业,每年的9月份也有新生加入。高校导师科研内部成员的动态变化,对其稳定性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解決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问题的对策建议

1.弱化科研团队内部的等级制度。虽然高校导师的科研团队,严格意义上讲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不存在所谓组织的上下级关系。但在现实中,在有些导师的科研团队中有留校任教的师兄、师姐,工作后除了教学还在原导师的科研团队中,同时留校的学生评副教授和教授后,也可以带自己的研究生。留校的学生与导师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同事关系。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使得高校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的关系变得复杂,难免产生层级或沟通不畅的情况。因此,我们强调科研团队内部的横向沟通,弱化组织内部的等级制度,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为导师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创造公开、平等的良好学术氛围。

2.提高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程度。由于高校导师科研团队的成员均为高级知识分子,是知识的生产者、创造者和使用者,因此,应该在知识的积累与传播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团队成员有能力、有责任进行知识的传播,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6]。罗蔚(2011)认为“师徒型”的科研团队组织形式,有利于团队的知识共享[7]。

3.对团队成员采取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虽然高校导师的科研经费,一般来自国家或地方政府相关机构的资助。国家或地方政府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也不可能给学生预算很高的劳务费。尽管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主要是学习与提高个人能力,但是导师还是要根据学生的科研情况,在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适当的给予学生物质奖励,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施加科研压力。一方面,在科研项目中一般都会预算劳务费,另一方面,尤其对于读博的学生而言,年龄较大且通常会存在生活方面的压力。所以,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积极性。在导师科研团队内部形成良好的“比学赶帮超”的竞争环境,有利于整个团队的良性循环。

4.导师平等地对待科研团队内部的每位学生。固然导师是带有情感的个体,而科研团队内部成员的性格、科研效率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对团队成员的喜爱程度。但是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却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指导教师的高校教师尤其不能做有违师德师风的事情。如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在制定《专业技术岗教师聘期考核细则》时,考核内容的第一项即为师德考核,且师德考试采取“一票否决制”。导师应该对科研团队内部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只有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团队内部的每位成员,团队成员才不会出现刻意在导师面前“表现”或“争宠”的情况。导师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而不利于科研团队内部的团结,不利于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同时,高校也应该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操守做相应的规定,从制度层面约束导师的言行。

5.鼓励并引导学生选择“本硕博”连读。在“985”或“211”高校,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选择“本硕博”连读。根据现行体制,“本硕博”连读至少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优点: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在本科时就确定了指导教师,由此也就确定了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可以减少学生寻找研究方向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同时,还可以尽早加入科研团队,安心从事科学研究,不会产生求学与就业的顾虑,影响科研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强高校导师科研团队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导师科研团队的效率。“师徒制”、“接力制”(师兄师姐带领师弟师妹)是解决团队稳定性的主要办法。目前,高校导师也倾向于招收硕博连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伟,张庆普,单伟.整体网视角下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能力测量研究——以某高校系统工程科研团队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0):170-181.

[2]于娱,施琴芬,朱卫未.高校科研团队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绩效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10):21-30.

[3]韩国元.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4]赵莉.内隐情景下高校教师知识共享与形成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4):20-23.

[5]张敏,罗梅芬,聂瑞.高校科研团队个体成员隐性知识隐藏意愿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7):74-79.

[6]王树乔,王惠,李小聪,等.心理契约、知识共享与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7(4):34-38.

[7]罗蔚.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1.

Abstract:University tuto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sed on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tutor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utors' tea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utors'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university; instructor research team; knowledge shar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

猜你喜欢
知识共享高校问题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