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动机

2019-01-26 10:24刘丽
考试周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班幼儿

摘 要: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重要标志,3~6岁的幼儿正是告状行为不断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告状行为也是幼儿向教师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及道德感发展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告状的动机也逐渐复杂。本文主要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观察,探索大班幼儿的各种告状动机,并根据动机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动机;指导对策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学习、游戏过程中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随着幼儿对规则要求的理解,他们在告状时带着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同时,幼儿的告状内容大多是在与同伴的关系上。

一、 幼儿常见的告状行为

在幼儿园实习过程中,根据我对两个大班幼儿的观察,发现幼儿的告状动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由于自己受到侵犯的告状行为;看到他人受到侵犯的告状行为;为避免惩罚的告状行为;与同伴争执无果的告状行为;因不符合规则的告状行为;恐吓同伴的告状行为以及“看热闹”的告状行为。

(一) 针对自己所受到侵犯的告状行为

〔案例1〕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果果和维尼两人争夺一样东西,两人谁都不肯放手,于是果果便出手攻击了维尼,维尼就很快跑去给老师说:“果果刚打我”。这是班级中最常见的告状,幼儿由于自己受到了同伴的侵犯向教师告状,希望教师能够援助并且对同伴的这种行为作出公正的判断与评价,使自己免受侵犯。这是自身的安全或者利益受到侵犯时,旨在摆脱这种困境的告状行为。

(二) 针对他人所受到侵犯的告状

〔案例2〕游戏活动中,角色表演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时,乐乐似乎很高兴,他不停乱跳乱跑,不小心撞到了他后面的糖糖。糖糖被撞疼了,伤心地哭了,而乐乐站在一旁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并不向糖糖道歉。小熊看见了,神情紧张地向老师发出“告状”,“老师,不好了,糖糖被乐乐撞哭了!”当两名幼儿发生冲突,或者一名幼儿受到了另一名幼儿的侵犯或者具有威胁的情景时,事件的主体并没有向老师告状,旁观者向教师告状,这种行为在大班很常见。这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也密切相关,幼儿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是非观、正义感和同情心。他们看到有人违反规则或者老师的要求时,就会及时向老师检举,在他们的告状行为中也反映了对规则和老师要求的一种维护。

(三) 为避免惩罚的告状行为

〔案例3〕在一次午餐过程中,老师强调要保持桌面整洁不能挑食,但仍然有一些挑食的幼儿将不爱吃的食物放到桌上,老师在观察时走到了米多和晴天这一组,这两孩子平时都有挑食的习惯,米多见老师走过来,就给老师说晴天挑食,还把不吃的菜放在桌子上了,但其实她自己的碗旁边也有一点,这么做是为了让老师把注意力放在晴天的身上,从而去批评晴天,自己就能避免惩罚了。

(四) 不符合规则的告状行为

〔案例4〕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教师给每个人桌上放一盒彩铅笔并发放图画纸,老师要求画画期间不可以乱跑,用自己桌上的材料。老师讲完要求后,幼儿都开始在老师提供的大框架下画画,当美术活动进行到一半时,个别的幼儿开始坐立不安,有的幼儿就拿着自己的画跑到别的幼儿面前展示,还有幼儿跑到别的幼儿桌上去拿一些颜色的彩铅使用,这就引起一些幼儿的注意,就会向老师告状。这些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对老师要求的维護。这类型的告状行为在幼儿中非常常见,这是幼儿道德感逐渐发展的原因。

二、 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

在观察的基础上,选择三种常见的幼儿告状行为,这些都与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以及道德感的发展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幼儿的告状行为也分为内因与外因。内因与幼儿的性格、气质类型有关,在观察中发现,一些性格活泼开朗、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的幼儿有更多的告状行为,自我意志力强的孩子告状行为较少。外部原因主要与家庭与幼儿园两方面有关。首先,家庭里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一般放任型和过渡保护与溺爱型的孩子有更多的告状行为,这些孩子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在遇到侵犯或者威胁时,他们大多会第一时间向老师告状去检举其他幼儿的错误或者不当行为,甚至有的时候当这些告状者自己做错事情,其他幼儿向老师告状时,他们也会为自己找好理由与借口。在幼儿园老师尽力培养幼儿具有自己的是非观与判断,并且自己做错事自己承担后果,但有的家长却不以为然,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正确的,造成两方教育的不一致与不连贯性,而家庭教育的影响是终身而又深刻的。在幼儿园,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很难对每一位幼儿告状背后的原因以及不同性格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告状性质去一一分析,教师在某些情况下疏忽了这些也有可能加剧幼儿的告状行为。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幼儿良好的纪律和良好的同伴关系,告知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自己先去解决,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性格幼儿的不同告状行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其次,在室内室外活中,也会因活动材料的不足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因此教师在创设物质环境时要尽量保证教育资源的充足,减少幼儿因资源缺乏而产生的冲突。另一方面,精神环境的构建也很重要,通过创设相互尊重、相处融洽、和谐友爱的幼儿园精神环境,建立幼儿与幼儿之间坦诚信任、团结分享的氛围和情感,可以有效减少幼儿间冲突和争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晶波,杨翠美.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J].幼儿教育,2007(18):34-38.

[2]杨翠美.4~7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曾昵.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其动机浅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0):36-39.

[4]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38-39.

[5]韩晓.浅谈幼儿的告状行为[J].中国校外教育,2012(08):154.

作者简介:

刘丽,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大班幼儿
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区域游戏分享交流模式的建立及对大班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探究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自信心
白板,让数学不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