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认知及实践误区应对策略初探

2019-01-28 07:46朱叶琴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2013
大众文艺 2019年13期
关键词:信念理想信念理想

朱叶琴 (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12013)

为解决当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理想信念的认知和实践误区,本文设计并发放问卷初步调查了J大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不区分本科生、研究生,共计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8份,有效回收率为98.67%。

一、理想信念现状

(一)主流认知积极向上

习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强调了当代大学生树立夯实理想信念的必要性。98.55%的被调查学生清楚认识到树立并夯实理想信念的不可或缺性,超过70%以上被调查学生反对“新时代高校学生还是找个好工作,赚钱过日子,理想信念不是那么重要,就是走过场”这类观点。在调查大学生对理想与信念之间辩证关系的认知程度时,91.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信念促进理想发展实现,两者密不可分,证明多数学生正视了信念对理想的促进作用。总体而言,主流认知是积极向上的。

(二)对塑造理想的驱动因素认知较为清晰

认清理想背后的动力所在,并以此为基础树立、夯实理想,是大学生能够继续为实现理想前行的必要前提。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促成自身理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多数大学生当前理想是基于自身需要充分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部分学生出于考虑家人生活、亲友师长的期盼;少数大学生是为奉献社会、报效国家,而调查显示这部分大学生相对占比较少。

(三)自我奋斗观初步形成

理想为舟,信念为桨。实现理想仍需奋斗不息。调查中73.9%以上的学生愿意通过认真学习为实现理想铺垫,76.8%以上的学生意愿通过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个体,脚踏实地通过自力更生去实现理想目标,而不是完全依靠父母亲人的“托举”,大学生的自我奋斗观初步见形。奋斗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奋斗是支撑理想、加固信念的必备良方。因此,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完善、有效践行自我奋斗观,,也是当前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要环节。

二、认知及实践误区

(一)取向趋于功利化

中国梦是青年一代应当树立的远大理想,大学生要自觉做共同理想和远大信念的坚定信仰者和中国梦的忠诚践行者,但是研究显示更多大学生是立足于自己的个人前途和价值满足,出于报效国家、奉献社会而确立自身理想信念的大学生占比相对偏低,约为42.03%。理想过于现实化、取向趋于功利化。部分大学生把自我需要看得过重,还没能有效将个人理想同国家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还未能有效完成理想信念的“升华”过程。学生个体的差距在于视野和抱负的差距,当大学生过于拘泥于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时,眼光和抱负就受到限制,理想目标的取向从而欠缺超越式的发展。

(二)理想信念夯实程度偏低

结合调查结果与现实状况,理想长远且信念坚定的学生占比相对不高,约为17.4%;拥有短期理想并且信念坚定的被调查学生占比亦不高,约为27.53%。当代大学生由于多元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思维容易产生误区。而大学仍是学生立志的关键时期,学生相对容易迷茫,所以部分学生只能确立短期目标,并且未必拥有对应的坚定信念。因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夯实信念进行引导,合理破除认知及实践的误区。

(三)奋斗出现断裂现象

“短暂奋斗之后断裂的奋斗,并不是真正的奋斗,而是用精致的利己主义包装起来的伪奋斗”。理想清晰、信念夯实、持续奋斗,三者互促互进,缺乏了持续奋斗的理想信念并不能长远发展。就当下而言,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冲突现象。具体来说,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理想目标,却在实际中深陷“佛系青年”的状态,缺乏进取心和拼搏精神,往往无法做到长期持续奋斗。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严重不匹配现象日积月累,就造成了“应然”与“实然”的矛盾。

三、引导和巩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策略

调查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认知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的理想趋于功利化,尚未能够将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前途、社会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高校的相关理想信念教育也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一)发挥思政治课的核心第一课堂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始终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阵地。课堂中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并夯实理想信念。纵观实际,高校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却仍有部分高校没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科地位,没能很好地实现思政课堂的核心第一课堂作用,教学形式和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也就无法有效地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其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缺缺。

高校的思政课堂也需要注重价值引领。理想信念同时需要其他品质的支撑,比如奋斗精神、劳动精神等。思政课堂可以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其他品质的培养进行融合,并融入到理论和实践的全过程,同时建立健全相关实践课程的考核及评价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二)搭建全方位巩固理想信念的系统工程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不仅要发挥学校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必须要将高校、家庭和社会进行有效结合,响应“三全育人”的新要求。于社会而言,在相对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多元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带来的影响,不良社会现象造成的负面效应,致使部分学生的思想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积极地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要求,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此行任重道远。于家庭而言,家庭是每个孩子最先的课堂,家风、家教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个体成长。家庭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支持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动员各方面力量落实培养平台的搭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当代优秀大学生。

(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双向沟通作用

当前社会“无网不在”,网络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颇大。开辟网上教育的新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把握网络教育信息共享、主体多样、方式多元的特征,在网络上提升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度、深度。微博、微信是青年学生比较喜欢的平台,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利用微信、微博这些网络平台进行教育途径和方式的创新,将理想信念教育逐渐转变成有效的双向互动沟通。

(四)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主动性

学生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觉树立、夯实并升华理想信念是其他因素助力大学生理想信念超越式发展的必要基础。学生个体自我可以自觉和在学校教育、引导下树立并逐步坚定理想信念。首先,需要摒弃“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摒弃把个人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的价值取向,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要自觉将理想信念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其次,把握奋斗与幸福的辩证统一关系,“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要为自己制定有信念、有理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最后,主动自觉地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干力行中树立、夯实并升华自身的理想信念。

四、结论

无数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需要国家、政府、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拼搏。新时代大学生大多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生存环境中,理想信念受到社会思潮、多元文化、家庭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新时代仍然要求大学生要夯实理想与信念。大学生当下的理想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要自觉地将其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拼搏者、笃行者。

猜你喜欢
信念理想信念理想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有一种信念,叫“中国红”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