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微课程教学法开展习作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2019-01-28 11:25刘晓曼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刘晓曼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本文以《荷叶圆圆》为例,阐述了借助微课程教学法,开展习作教学的策略与实践,对探索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能力”的习作教学策略具有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2-0065-04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运用中国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形成书面语言的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语文学习促进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又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标准之一。课程改革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该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教会学生利用互联网、利用已有写作方法、利用观察想象来整合写作方法呢?笔者认为,借助微课程教学法开展习作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 微课程教学法应用于习作教学的研究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产物。微课程教学法从课程论入手研究课程微观组织,从翻转课堂的教学可能性入手对“一对一效应”作了心理学意义的分析,构建起以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下简称“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含微视频)、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三大模块为鲜明特征的导学一体的信息化教学创新体系,为破解翻转课堂难题,探索教师从“演员”向“导演”转型的道路,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展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借鉴。课堂上的“微项目学习”,其基本形式是协作探究,以及梳理探究成果的展示活动。在上述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发现、语言表达、沟通技巧、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等应对未来生活挑战所必需的核心素养得到很好的发展。

微课程教学法中的“微课程”,并不是指微型教学视频,而是指课程微观组织。课程微观组织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二是指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微课程”一般以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具有完整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課程评价四大构件。将“微课程”设计作为课前学习资源开发与教学策略的依据,与习作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创造新的教学生态,让小学生在习作学习过程中利用“微视频”和任务单共同完成课前自主学习。

在微课程教学法的三大模块中,教师首先要设计“任务单”。“任务单”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标,为高效自主学习提供可能。“任务单”不仅影响教师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资源(含“微课”),而且在教师决定采用“微课”的前提下,影响教师对“微课”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制作方式的理解,具有引领自主学习方向的意义。其次,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教师需要提供配套学习资源(含“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

微课程教学法的实验表明,在大多数学科、大多数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微课”都是非常突出的帮助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好资源。在视频开发中,教师工作的着眼点是学生,教师要确保所开发的“微课”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从而达成目标,使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融为一体,形成特色鲜明的“导学一体”的微课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可以使信息化教学前移,让学生在家里从事“人机一对一”的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只要学习材料具有足够的重要性或趣味性,就能达到与单独辅导中“一对一效应”同样的高效率。信息化教学前移的灵感,来源于萨尔曼·汗创造的“用视频再造教育”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遇到有困惑的地方,学生可以重复观看教学视频,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时间通过“瑞士奶酪式的保证通过原有基础继续建构的间隙”,直达学习目标。如果学习仍然有困惑,则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 《荷叶圆圆》习作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课上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发现世界。

由于观察视角不同、语言成长环境不同,在学生们的眼里,世界的样子也是不同的,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世界。从一年级新生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从第一节语文课开始,我们绝不是简单地完成每天的拼音、识字的教学任务,而是要站在学生成长能力的立场来设计达成目标,把学生识字、写字、说话、写话有机贯穿起来,将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融为一体。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告诉我们“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课例。

传统的教学会以朗读为主,在读中理解小诗的意思,学习比喻的写法。教学流程往往是这样的:第一课时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然后认读生字,学写生字;第二课时先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熟读成诵,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微课程教学法是怎么做的呢?笔者除了学习教材,还要利用这样的课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习作教学。笔者打破程序化的学习,首先,在备课时根据课标、课文提炼达成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再根据学习任务开发配套学习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通过观看微视频,读懂教材,完成“任务单”给出的课文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笔者把对习作教学的理解、目标的提炼、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用写诗歌的方法从事诗歌习作,然后,协作修改,完善习作,推举出代表本小组水平的作品参加全班成果展示,使学生在创作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学习自信,会感受完成学习任务的快乐和认知过程的美好,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借助微课程教学法进行习作教学,使得教师的备课越来越简单,学生习作的书写越来越高效。

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设计“任务单”和微视频的时候,笔者抓住了“趣”。

一是在微课制作时以动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在指导朗读时以声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先欣赏满池荷叶、荷花的美,让学生在观察、想象中学会使用叠词。叠词,在形式上读起来有一种韵律美,在内容上突出事物的美感,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感染力。

关于“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笔者采取先创设情境的方法,请学生边看视频边听老师朗读,体会“圆”和“圆圆”的不同,发现“圆圆的”读出了荷叶特别圆的韵味,“绿绿的”读出了荷叶特别绿的感觉。再通过微课展示远处和近处的满池荷叶的样子,体会叠词的妙用,用“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在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中,“进阶”任务让学生借助情境用叠词来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生活体验,展开荷叶“是我……”的想象,再在身边找一找,说一说,学会运用词语,获得思维发展,使情境润物无声般浸润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过程。

策略二:协作创作,发展语言

协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协作创作中,小组成员围绕习作主题,交流设计思路,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习作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碰撞,互相启迪,从而不断完善创作任务。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同学不再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

笔者把《荷叶圆圆》的教学时间安排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为的是让学生学会想象,学会用诗歌的语言表达想象。在《荷叶圆圆》的协作创作的设计中,选择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春天的景物来练习说话,让学生把“进阶”环节中学习说比喻句的方法,在协作创作环节马上用起来,让学生的说话能力真正得以发展。任务是:“春天来了,风儿暖了,柳枝发芽了,桃花开了,麦苗绿了,小动物都出来玩耍了。我们也来做小诗人,想一想它们会是小动物们的什么呢?仿照句子练习说话,先自己想一想,再组内说一说,小组合作写一写,展示读一读。”让学生在协作创作中发展语言。

下面是学生在协作创作中完成的句子。

第一首:

风儿暖暖的,柔柔的。燕子说:“风儿是我的扇子。”柳枝绿绿的,长长的。小青蛙说:“柳枝是我的秋千。”桃花美美的,甜甜的。我说:“桃花是我的头饰。”小草绿绿的,青青的。我说:“小鸟是我的朋友。”

第二首:

风儿暖暖的,柔柔的。燕子说:“风儿是我的扇子。”柳枝绿绿的,细细的。青蛙说:“柳枝是我的秋千。”桃花美美的,纷纷的。蝴蝶说:“桃花是我的食物。”蚯蚓说:“泥土是我的家。”小鱼说:“小河是我的家。”

第三首:

风儿暖暖的,柔柔的。燕子说:“风儿是我的扇子。”柳枝绿绿的,长长的。柳树说:“柳枝是我的头发。”桃花美美的,纷纷的。桃树说:“桃花是我的花裙子。”白云说:“风儿是我的好朋友。”柳枝说:“叶子是我的装饰。”

第四首:

风儿暖暖的,柔柔的。鸟儿说:“风儿是我的摇篮。”柳枝绿绿的,嫩嫩的。桃花说:“柳枝是我的朋友。”桃花美美的,粉粉的。猴子说:“桃花是我的小伙伴。”苹果,圆圆的。荷叶说:“荷花是我的小伙伴。”

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语言十分幼稚,还有许多词语是用拼音表达的,但是,笔者看到了学生学习的潜力,他们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什么,会什么”。如此发展下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绝对不是传统教学可以达到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水,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课堂上,学生活动的内容就是写作的题材,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如果能运用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在小组活动时有说话的训练点,有说话的兴趣,就特别容易调动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其产生情感体验,激起情感共鸣,达到语言的发展的目的。

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情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选好素材后,就要进行语言思维的碰撞,集体构思。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在语言的交流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自由表达感受,在情感的相互碰撞、知识的相互补充、素材的相互融合中,产生良好的“磁场效应”。看似一个小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不仅完成了协作创作,还发展了语言。

策略三:評价激励,树立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性评语,胜过许多空洞的说教,会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架起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理解、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教师饱含期待的激励中,扬起自信的风帆,让学生敢于说话,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求学之路上健康成长。

在自主学习中,由于有了明确的评价机制,学生也会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评价激励也因此成为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学习任务的动力。在习作教学中,激励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获得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从而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内化学生人格的一种策略。

在《荷叶圆圆》一课的评价设计中,笔者采用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家长评价、小组评价,用不同的评价促进学生完成每一个任务,特别是用好“任务单”上的“家长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笔者把“家长评价”设定的是为孩子加星,避免了家长以粗暴形式干预学习。只要孩子读正确,就加上一颗星。如果孩子提出来重新完成任务,家长可以继续给时间完成。每个孩子都有这样一种心理,都希望有人关注他的成长,希望自己是亲人视线的焦点。现在,父母关注的目光、加星的认可,就是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由此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家长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并及时为孩子的表现做出肯定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孩子在评价中树立学习的自信。笔者把这种方法叫做“亲子互动”。

微课程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系统设计让每个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我评价,学会与同伴协作探究学习。在这个提倡个性成长的信息化时代,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乐学善学、勤学反思,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方法的人,是教师的使命。让我们把教室变成生机勃勃的学习者的温床,让教师洒下知识的阳光雨露,让学生的能力在这里酝酿发芽,让学习回归激发智慧的本质,让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