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体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

2019-01-28 11:20蒲鸿志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在大学《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需要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以及二者的关联。中心环节在于体验;关键在于行为;融入的策略路径,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教育理念上。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1-0056-02

法治教育是大学生获取法治知识、形成法治观念、确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能力的教育。在法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保障法治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人才。本文拟探讨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的路径。

一、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的基础

感悟是对死记硬背、灌输、不求甚解的超越。感悟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的基础上。即在“知”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对內涵的感悟,可能是逐渐领悟,也可能是瞬间的顿悟、开悟。教师应联系大学生的实际,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结合地区实际和学校实际,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悟的层次。教师要在完整、准确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以生命的健康成长之旅,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心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其一,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深刻地蕴含着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和每一个公民自身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文化自信之根;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吸收借鉴了世界先进的精神文明成果,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大是大非问题。

其二,感悟法治。法治就是依法治国,依法统治感悟的具体内容有: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程序正当等内容。法治蕴含着公平、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国的整个过程,涵盖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和方面。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其三,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的关联。关联就是连接、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依法治国在本质是一致的,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在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我国法治建设最终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的目标价值完全一致;在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大学生投身于全面依法治国活动和个人健康成长的价值指引。

其四,感悟的要义在于启发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这就是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的感悟,必须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基础,要启发大学生发现自我、开发自我、完善自我。“一切感悟都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只有不断建构良好的自我,没有成见,或少有成见,才能真正提高感悟水平,使感悟有质和量的飞跃。”[1]

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体验,就是用大学生生活、生命存在的经历来验证事实,留下印象,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的理解,彻底内化知识。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语音文字符号信息只有在体验者的头脑中转换成为图景或者图像信息时,才会诱发和唤醒体验者的道德体验”[2]。在法治教育中,体验是一种很有效果和新意的教育模式,要善于构建各种图景。

其一,人工智能模拟体验。就是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的文字转化为带有图片、影像、语音的动画和其他形式的作品,使学生进入技术创设的情景,与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在想象中与教师所描述的生活经验联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含义加深理解、不断内化。体验是一种感知,只不过是一种带有过去经验的深刻的感知,所以,在运用人工智能创设情境时,大学生应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并尽可能与过去的经验相联系。

其二,创设情境模拟体验。除了人工智能模拟体验外,还可以通过服饰、建筑、场景、其他设施、设备等,创设一种模拟环境,让学生获得体验。创设情境模拟体验是较受欢迎的教育形式,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实际,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在开展的时候,要加强组织、合理引导、注意安全,符合规范。

其三,置身现场亲身体验。这是置身于真实的环境接受教育的方法。比如,组织大学生到法院旁听公开审理案件,特别是旁听对案件的宣判;组织大学生参观监狱,等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法治教育的现场教学活动。置身现场体验,要注意对现场情景进行升华,否则,大学生所看到的还是表面的生活现象。此外,教师还要把隐藏在现象背后深刻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教育联系起来。

三、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的关键

从本质上讲,“行为”法,是一种实践教育方法,是法治教育中用得最多的、对教育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教育方法。“行为”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的所有方法中具有重要地位。

其一,充分发扬民主。在管理班级时,要充分听取每一个班级成员的意见,尽量争取达成共识。对不能达成共识的要注意引导班级成员,让其做出相对较为优越的理性选择。班级是全体大学生的班级,班级的事务应在民主的基础上,由全班成员共同管理。每一个成员都是班级的主人,没有谁能置身事外。要坚持重要的班级事务,广泛征求每一个同学的意见。

其二,平等对待大学生。班级的每一个大学生,无论贫富、父母的职位、来自城市或者乡村、学习基础的好坏,也无论外貌、性格、个性等存在何种程度上的差异,在人格上、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不应该搞区别对待、人为地分出三六九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首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大生。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如果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大学生,无论口头上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是没有效果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大学生,不是形式上的平等,而是实质上的平等,要通过平等对待每一个大学生,把公平、公正真正体现在日常生活上。

其三,依班规治理班级。要在国家的法律、学校的校纪、校规的基础上健全班级的班规。班规就是班级体的“法律”,要树立班规为上,确立班规在每一个班级成员心目中的神圣性。用班规治理班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渗透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其四,大学生的积极行动。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的尊法、守法、护法的实际行为中。大学生的积极行动,就是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最根本的教育方法,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此,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大学生行动起来。

四、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教育的联系,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等内容方面与法治教育完全契合,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保证了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方向。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教师只有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教育的联系,才能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时,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蒲鸿志.法制教育的人文价值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